第6章 皇孫延禧
- 紅山素水一一耶律大石傳
- 蔣勝男
- 3027字
- 2025-01-05 22:56:47
聰明人就像藤纏樹,并認為世間的樹都是為了讓它輕松踩著上去而存在。
而當一個孩子過早明白,他只要耍個小聰明,就有可能輕易勝過別人努力的成果,他就會輕視這個世間上的所有人和事。
他會把自己長成一個核桃,外殼看上去越強橫,內里就越稀松。
很多人不明白,世間所有的堅韌,都是在一次次被傷害過后,長出越來越強韌的外殼來,直至無人可摧。
但這需要一次次面對撕皮裂肉的痛,和獨自熬過漫長痛苦的過程。
皇孫耶律延禧的身邊,沒有笨人,都是從小就知道如何用智慧駕馭權力和財富,馭使萬物為自己所用的聰明人,而延禧,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看著眼前的孩子,充滿了輕蔑:“祖父讓我來看這么個孩子,是什么意思?”
皇帝看著他,心中暗嘆,卻笑道:“這個孩子來做你的伴讀侍童如何?”
耶律延禧看著眼前的孩子,心中暗忖,你讓這個是孩子來做我的侍童,但是這個人看著一點也不聰明,看上去傻里傻氣的,就只會一臉仰慕地看著皇帝,一點也沒有機靈的樣子。
但皇帝很喜歡這個孩子,皇帝看著耶律大石就仿佛看到了延禧當年一樣,這個孩子非常像當年剛回到他身邊的延禧,單純天真,但是具有可塑性,對他充滿孺沐之情。
然而不知道這種眼神什么時候就消失了,從他開始第一次跟他耍心眼開始,從他身邊的隨從被清洗之后,他看他眼睛里不再有單純,而開始有了心計,有了閃爍。
耶律大石就像他心目中的孫子,或者是像他當年的孫子,或者是在他心中美化以后的這個孩子一樣。他覺得他就想要這么一個孩子,努力、認真、好學、聰明、真誠待人的孩子,一個對于皇祖父充滿了仰慕、充滿了尊重的孩子。他對自己不止有對一個英君明主的崇拜,也要有對祖父的濡沐之情。
皇帝考校過這個孩子,雖然基礎有一點薄弱,也是因為早年的流離失所,家庭不幸,這就更像耶律延禧當年了。但是這個孩子特別努力、特別刻苦,學的特別快,而且心地醇厚,這是每一個爺爺心目中理想的孫子,而眼前的耶律延禧已經顯得太復雜了,甚至他的眼中開始有一點渾濁之氣了。
耶律延禧不明白,祖父為什么會喜歡這么一個孩子,他看著這孩子的眼神,甚至比看著自己還慈愛。但是他什么也沒有說,只是含笑領受了皇祖父的這番“賜與”。
這次他得到四個侍童,還有四個更年長的,那是他的伴讀,這些人都是新換的,俱都出身不錯,十分機靈,而耶律大石在這些聰明人中,顯得更傻了。那些伴讀侍童到了耶律延禧的府中很快也會跟周邊的環境同化了,也會像其他的那些侍從一樣,變得變得會看人眼色。否則的話,你就會被捉弄、被戲耍、被欺負、被排斥到待不下去。
但是耶律大石似乎少根筋似的,不管是被捉弄、被排斥、被冷落,對于他來說好像遲鈍的感覺不到。而他一開始雖基礎薄弱,被人取笑時也只是漲紅了臉,吶吶地說不出話來,然后就吭哧吭哧的每天去起得比別人早睡得比別人遲去努力學習。別人玩的時候,別人交際的時候,他都在不停的努力,甚至是以令人有一點厭煩的那種死纏爛打,追著每一個師傅去學習,拿出所有的時間都在學習。
然而很快的,師傅們漸漸喜歡他了,因為他真的是為人師表者心目中最喜歡的那種學生,不僅努力刻苦,而且是真正地學進了心里,進步極快。哪怕從一開始,他的基礎比別人差,但是很奇怪,看似木訥的他學習起來舉一反三,漸漸地他居然學的比別人快多了。到了最后,那些伴讀們也都感覺到了壓力,甚至是不得不把應酬、交際、攀比的心思放下來,一起跟著他努力去學。而漸漸的,當身邊其他的伴讀也開始變得努力,也不知從什么時候起,甚至耶律延禧,也漸漸變得更加努力起來。
皇帝看到這個情景是驚詫的,是歡喜的、也有隱隱一時覺得自己的當初的英明。身為上位者,是要洞察人心,要掌控人心。身為帝王身邊的輔佐之才,固然是要有聰明伶俐的、善解人意的,然而更多的是需要像耶律大石一樣堅韌不拔的人,用他耿耿的忠心,用他努力的奉獻去讓人君回歸正道。
人人生有不同,有人生如蒲草,東北西蕩,懂得攀高登遠。然而有人如同磐石一樣堅韌,不動如山。似乎在某個時候,看起來身為蒲草會更容易攀上高位,所以更容易讓人羨慕他們成功的輕易,然而他們卻忘記了世界上只有蒲草繞著磐石轉,沒有磐石繞著蒲草轉的。
耶律大石,是一塊磐石。
耶律延禧對耶律大石改觀,是一件事。
那天,他在寢室中發現了一首詩,上面寫著“宮中只數趙家妝,敗雨殘云誤君王。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窺飛燕入昭陽。”
他看到第一句時,就覺得整個腦子嗡的一聲,怒火席卷了全身,他只想殺人,想把眼前的人打死。
是耶律大石趕來阻止了他,他抱住延禧,不顧他的踢打、吼叫、威脅,只是死死抱住他,最終讓他力氣用盡,才慢慢恢復平靜。
從來沒人敢阻止這時候的他,誰也不敢,伴讀不敢,侍童不敢,隨從更不敢。他們的順從,縱容著他的脾氣一次比一次暴戾,一次比一次失控。
這么多年,只有這個人跟他說,你要生氣,我陪你打一架,把力氣用盡了,就好了。只是你不能殺人,不能拿打人泄憤。
蠢貨,像石頭一樣不會轉彎的蠢貨,像石頭一樣聽不懂人話,看不懂眉高眼低,像石頭一樣堅定不移。
也就是從那天起,耶律延禧開始正眼看他了。一個才十四歲的少年,居然能夠抱住他一個成年人無法掙扎,他有一身比同齡人強得多的力氣,也精通于摔跤技巧,他不止是讀書學得比別人快,在武藝上也不遜于人。
他身邊聰明人太多,但這樣的傻子太少。他起了收伏他的念頭,這很簡單,平時多些關愛的舉動,給他家送一些東西,甚至偶而對他說一說身為皇孫的艱難與“心事”,很快就能夠讓對方真誠地認為,皇孫有許多苦衷,他要為皇孫分憂。
這很簡單,不是嗎。這套手法他對伴讀用過,對一些曾經頑固的師傅用過,甚至對蕭兀納也用過,對皇帝也用過。只是在最后一個身上有時候不太奏效,但有時候也是有用的。
既然皇帝相信這個傻小子,認為他真誠無偽,那么,就讓這傻小子在皇帝面前,為他作證自己這個皇孫的不易,為他作證自己的許多負面事情,都是有人惡意陷害,這很有效。
皇帝最近經常做夢,夢見皇后和太子,他有些惶恐。
自從乙辛死后,他更加信任蕭兀納了,于是他叫來了蕭兀納,蕭兀納趁機勸他早定儲位。
他看著蕭兀納,緩緩地說:“朕記得你的侄女,是叫普賢女吧?”
蕭兀納有些不安,應了聲是。
皇帝說:“我記得她尚未婚配,許給北平郡王為妃,你覺得如何?”
蕭兀納怔在當場,一時說不出話來。普賢女是他族中最得意的后輩女子,原先這樣的人物,他是準備用來送到皇孫身邊的。
皇孫從他手里送還皇帝時,還是個天真無邪的孩子,可在皇帝身邊,漸漸變得行事無度起來。他明白那個孩子的變化是為什么,他過得太壓抑了,皇祖父一方面對他極盡寵溺,一方面又對他多方猜忌。而他從自在任性變得患得患失,一方面要維持人前的太孫典范,另一方面私底下又被臣屬侍從們縱容著胡亂發泄。皇長孫固然有許多缺點,性子輕佻、年少任性,但這些只是少年人的缺點,不但大事。皇孫缺乏親情,皇孫的府第中也缺乏整束。而他本以為,給他一個賢良的妃子,能夠起到規勸他,輔助他的作用,他未必不會成為賢主。
但是他能想到的,皇帝也想到了。
皇帝說:“你是嫌阿淳年紀大了,前頭又娶過王妃,配不起你家侄女?”
蕭兀納哪里敢應:“臣,不敢。”
皇帝看著他的眼睛:“朕知道,你是個忠臣。只是阿淳無辜,為我所累,朕只愿你將來能保全他。”
他說這話,一半是真心,一半卻是帝王心術。
他要蕭兀納保全耶律淳是真的,但是他想借這件事,在耶律延禧與蕭兀納之間劃下一刀,也是真的。
皇長孫是蕭兀納找回來的,是蕭兀納在他弱小的時候,在乙辛手里一力扶保于他,一點點把他送上儲君的位置。可是沒有想到,正是他在皇長孫身上投入的心血太多,傾注的份量太重,而招了皇帝的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