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幼崽觀察筆記
- (韓)金昭榮
- 1660字
- 2024-11-11 15:53:00
序
我原來想寫的是我自己的事情,哪怕是些稀松平常的瑣事也好,可以借此梳理我的生活。我甚至害怕自己光說不做,不僅開了博客,還向周圍人宣稱我每周都會更新。我嘗試著去記錄一些生活的片段和感想,分享一些自己喜歡的音樂、電影、畫作和書籍,即便我不知道這些文字最終會以什么樣的形式呈現出來。總之,不管結果如何,寫作的初心是為了我自己,是對我個人世界的一種修葺。
可是寫著寫著,主題總是指向孩子。倒不是說我在寫作中發掘出了內心深處的潛意識,而是單純地認為,與孩子的對話、關于孩子的思考、街上偶遇的孩子、與他人關于孩子的討論……這些原本就是我最想記敘的事情。這讓我有些不知所措——
明明自己就是一個童書編輯,也做了二十年有余的兒童閱讀老師,如此近距離地與孩子們相處著,以至于少了“孩子”這個關鍵詞,我的個人世界就無從談起。可我為什么嘴上說著要記敘自己的生活,卻一直沒有想到把“孩子”作為寫作的主題呢?
后來才明白,那是因為我一直覺得自己沒什么資格去談論孩子:一方面,我既沒有撫養孩子的經歷,也不是什么教育學家或者兒童心理學家。我總是擔心,讓我來對孩子的事情說長論短,會不會是一紙空談?對育兒環境和教育現狀一知半解的我,會不會只是信口開河?或許還有一個原因是,我常常聽到別人對我說“就是因為你沒孩子才這樣”。
但另一方面,我又好像一直躲在這些話的蔭蔽之下,想著反正我不是“兒童專家”,我可以與此保持距離、置身事外,因此把有關孩子的各種事情和需要探討的問題,全部交給那些親自撫養、教育孩子的家長。可是我明明知道,孩子不僅是別人的子女,是學校的學生,更是生活在我們世界中的、當之無愧的一分子;我明明知道,越是對于孩子一知半解的社會,就越要更多地去探討孩子的問題……
所以我決定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繼續講述孩子們的故事,更何況那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就算可能有些粗淺,但可以讓更多的人加入討論。其實,在寫作的過程中,有很多人告訴了我一些“孩子們的故事”——關于他們自己小時候的,或關于子女、外甥、學生、鄰家孩子、超市里遇到的孩子的。每次看到網友們的留言,我都會慶幸自己開始了寫作,要不然,我要去哪里才能聽到這些珍貴又動人的故事呢?既然我寫作是為了自己,這樣也算是如愿順遂了。
開始寫作后沒多久,就暴發了新冠疫情,閱讀教室也歇業了好幾個月。多虧我每周堅持在博客和報刊上發表文章,那些憂慮和抑郁才得以緩解。有些故事,在寫之前就讓我淚如泉涌;有些故事,在寫完之后還會讓我笑出聲來。在寫作的過程中,我明白了一點:孩子的世界是永遠向我們敞開著的。或許是因為我們也曾有過童年,或許是因為孩子的真誠直率,又或許是因為孩子的世界本就無時無刻不存在于我們身邊、我們的身體里。毫無疑問的是,我們為孩子思索得越多,我們的世界就越遼闊。
閱讀教室的孩子們對于我是作家這件事滿懷好奇。有的孩子問我寫一本書要花幾個小時,有的孩子擔心我的手會不會疼。還有個孩子說,要看我寫的閱讀教育書,因為長大后要教育自己的女兒。我因此笑了好一會兒,但是聽到她說“我要告訴我女兒,媽媽小時候也上過閱讀教室呢”,我又濕了眼角。
以前寫的書,會遵照孩子們的意愿,把他們的真實名字寫進書里。我有時還會擔心,他們要是不喜歡書里的內容該怎么辦,可是通常孩子們都很興奮,把出現自己名字的部分讀了一遍又一遍。還有的孩子在外面玩到一半,會突然跑回家里,用難以置信的表情找到書中描寫自己的章節,再三確認后,才又跑出去繼續玩耍。
可能正是因為這樣,他們才會如此欣然允許自己的故事出現在書里。但這一次,我決定全部使用化名。畢竟有太多私密的故事,我擔心他們長大后看到會不樂意。我甚至還故意隱掉了一些信息,避免對號入座。但故事本身并沒有被加工,因此當事人應該能分辨出自己的故事。我也埋下了一些只有我們自己才能明白的線索,這樣孩子們或許會讀得更加仔細。不過是否也有可能,孩子們覺得這本書里都沒提到自己的名字,于是看都不看一眼就出去玩了?但無論如何,我都想告訴孩子們:
感謝你們愿意跟我分享你們的童年。
能夠認識你們,是我的榮幸。
2020年11月
金昭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