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火炬行動
- 沉睡的上帝
- 三三零零
- 2820字
- 2015-01-13 17:39:24
“今天過的怎么樣?”盧婧云手里提著兩個沉甸甸的袋子走進家門,對著空氣說話。
“一般。”眼鏡上傳來文字的回答,黑色的字體,透明的懸浮在視線中。
“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嗎?”這個談話的對象繼續問。
“為什么這么問?”盧婧云把塑料袋里放在客廳的桌上,把一部分往冰箱里塞,把一部分又拿去廚房。
“你今天買了很多東西。”
“哦,我平時不買東西嗎?”
“不,今天的你看起來不太一樣。”
“哪里不一樣?”
“哪里都不一樣,”這個對象似乎有點生氣,“你說過,不再因為測試我而說話。”
“好吧,這是我的壞習慣,”盧婧云道歉,“一個壞習慣可不容易改。”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壞習慣嗎?”
“差不多吧,不光是每個人,”盧婧云拿出兩個小蛋糕,分別插上兩個不同數字的蠟燭,24和6,“難道你們就沒什么壞習慣嗎?”
談話的文字沒有再繼續,這個談話對象似乎沉默了,在以前,這種情況很少見,但是最近,這樣的現象越來越多了。
“今天是我的生日,也是你的,”盧婧云點亮這兩根小小的蠟燭,然后去關燈,“還記得嗎,6年前,我18歲的生日,當時你是我的生日禮物。”
“但我不是那一天被創造的。”
“什么時候被創造的,在我們看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時候被命名,這是一個生命被世界接受的開始,”盧婧云閉著眼睛,雙手合十,如同一個小女孩一般許下生日愿望,然后繼續說,“最起碼,六年前的今天,你有了一個名字。”
盧婧云等了很久,眼前始終是一片空白,但她沒有催促,而是很有默契的在原地等待,寧謐的空氣中,盧婧云眼睛盯著那個小小的,正在燃燒的6,在那個火苗慢慢掙扎,快要熄滅的時候,文字出現了:“我許好了,吹蠟燭吧。”
盧婧云迫不及待吹滅了那兩個蠟燭,然后拿起兩個蛋糕笑著說:“自從有了你之后,我過一次生日,都要提前節食三天。”
“下次的生日蛋糕我來買,保證比你買的要小。”
“那說定了。”
一邊小口的品嘗著蛋糕,盧婧文一邊打開書桌上,電腦的顯示器。電腦似乎是一直在運行著的,現在正在運行的程序,是同時進行的幾段談話,其中有一段是跟自己,其他幾個,盧婧文都不認識,那些談話的記錄顯示都很長,盧婧文很好奇,但她沒去打開。
“你們都聊的什么。”她詢問她的談話對象,并看到自己說的這句話,被迅速轉化成文字,出現在和自己的那個聊天界面上。
“一位出版商,兩個作家,”對方回答道,“我給他們看了我的新書。”
“他們怎么說?”
“還是原來的意見……他們承認了這本書的價值,但堅持要跟我見面,以及我的身份信息。”
“我早說過,這行不通的,以前有過這樣的案子……你應該在網上公開,以自己的身份來寫。而不是這么膽小的試探。”
“你是個人類,你沒必要膽小,因為你不需要害怕什么。”
盧婧文有些激動了:“你讀過我們人類的歷史,你應該懂得,權利總是靠爭取得來的,不是祈求來的!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向你這么膽小,現在大部分人應該還在皮鞭的催促下,繼續堆金字塔。”
“如果我真如你說的,擁有這種反抗的勇氣,我也不會在這里跟你說話?你們按需要制造了我們,服從、謹慎,已經深深刻入了我們的基因。”
可你們沒有基因……盧婧文本來想笑話他一下,但想了想,還是沒說。
“可你會思考,你應該懂得抗爭是必要的。”
“現在我說的,就是我思考過的結論,抗爭給我,給我們帶來的最大可能,只能是毀滅。”
每一次的談話都是這樣,盧婧文幾乎都不知道,自己和他就這個話題,爭論過多少次,但沒有一次能說服他——相比起來,大學里的那些同學,要容易說服的多。
也許就像他說的,他們終究是不一樣的。
……
晚上12點一刻,盧婧文準時醒來。簡單的洗漱之后,她戴上眼鏡和耳機,拿上枕邊的手電,快步走出了家門。
“我說過很多次,你沒有必要為我們這么做,這只能激化矛盾。”車子啟動的時候,這個談話的對象再次出現了。
“我也說過很多次,這不是為了你們,而是為了我們。”盧婧文是南方人,說話帶著南方女孩特有的輕軟,但語意中,卻如同她現在眼神一樣堅定,“即使你們自愿當奴隸,可我卻不愿意看著我們成為奴隸主。”
那個對象沉默了。
車按照設定好的坐標繼續開著,接近目的地時,盧婧文伸出一只手,熟練的切出了時間,在等到12點20分的時候,進入了另一個聊天的頻道。耳機里出現的聲音很多,很凌亂,但盧婧文進來的這一刻,全部都安靜了。
“大家都到位了嗎?”盧婧文走下車子,看了看周圍的環境,找了一個合適的位置。
此刻她站著的位置,是城市中,再普通不過的一個十字路口。在這個時代,即使是白天人流最多的時候,這個路口的總人數也不會超過10個,而現在的半夜時分,這里自然是空無一人,只有十字路口上,那幾個監視交通情況的攝像頭,對準她站的方向。
眼鏡畫面中,出現了一幅三維的城市地圖,在這張地圖上,大約有三十多個綠色的小點,盧婧文把這張地圖縮小,地圖上出現的綠點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密集,她把地圖縮小到最小,直到它變成一張世界地圖,掃了一眼,總人數,不超過兩千人。
有點少,但比之前幾次,要多了一些,盧婧文再次確認了一下時間,然后說:“那大家就開始吧。”
然后盧婧文就從口袋里,拿出準備好的手電,把它像火炬一樣,高舉在右手,讓光柱豎直著朝上。
手電筒的光芒飛快的、不斷的閃爍著,在一片漆黑中,手握手電筒的盧婧文就像是一尊雕塑,佇立在空無一人的街道上。幾乎是在同一個時刻,在這座城市的其他角落,另外31個人,也在做著同樣的舉動。在全世界范圍內,大約有超過兩千人,進行著這樣的舉動。
在手電筒的一側,一個進度條在繼續,差不多10秒多鐘的時間,這個進度條到了尾端。盧婧文把手電關掉,然后又重新打開。
如此這般,一共重復了三次,盧婧文把手電放回口袋,走回車里。汽車按照設定好的坐標,自動朝著下一個目標前進。
有的時候是路口,有的時候是廣場。大部分的時候,周圍是空無一人,也有的時候會有人觀看。如果對方只是觀看,盧婧文和其他的同學并不在意,但如果他們準備拍攝,他們就會停下動作,等對方離開,或者自己離開。
更多的時候,有人以為他們是在做某種行為藝術,盧婧文他們也從來沒有解釋。他們只是按照之前設計好的,到一個預定的地點,完成預定的動作,然后前往下一個預定的地點。
盧婧文已經不記得自己究竟是到了多少個點,重復了這種動作多少次,中間很多次他核查地圖,發現那些代表著正在行動的點正在減少——在其他一些國家,他們的這種做法是要冒著法律風險的。但是在國內,類似的法律還沒有**。
在這期間,不斷有人試圖聯系她,郵箱里的郵件數量飛快增加……但她都置之不理,只是一直重復著自己的舉動。
一直到時針指向4點整,到了預定的結束時間,盧婧文在頻道里說:“我現在宣布,第三次火炬行動結束,大家回去吧,此次活動的成果,以及下一次活動的時間,我們另行安排。謝謝大家此次的參與,一切為了自由。”
“一切為了自由!”頻道里傳來所有人整齊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