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設計追捕
- 穿越三國,開局抓到劉備夫人
- 等風7
- 2068字
- 2024-12-22 21:08:50
另外大戰之后也該繼續派出探馬偵查,這在以前都是被忽略掉的。
就比如今日之戰后徐晃會帶著兩百殘兵去哪里?
是回溫縣,還是去找宋果,又或者其他地方?
這些情況對后面的戰斗可能都有關聯。
而且徐晃遁走之時身邊不到兩百兵卒,當時若派人尾隨追蹤獲知其去向,是不是就有機會伏擊生擒于他。
一想到徐晃現在只是楊奉手下的小校官,招降他的可能性極大。
那可是名震天下的徐公明,若是無法在他未發跡之前招入麾下,以后再想獲得他的效忠可就難如登天了。
楊奉是騎都尉。
自己現在也不差是河內郡都尉,只要耗走了西涼軍就是名正言順的河內二把手。
比出身,二人都是黃巾。
楊奉能讓徐晃效力,自己為何不能。
當然前提是要擊敗徐晃或者生擒與他,才有可能實施招降。
想到這里裴元紹再也不愿耽擱,一個鯉魚打挺坐了起來。
招降徐晃哪怕只有一點可能他也嘗試一下。
他把裴野叫來,令他立刻帶一營探馬,循著蛛絲馬跡去追查徐晃帶著殘兵究竟去了哪里。
…………
徐晃帶著手下撤到野王和溫縣的交匯處,在此過了一夜。
來時八百如今只剩不到兩百人,這可如何向楊奉交代。
楊奉總共不到兩千人馬,給徐晃的又都是精銳,正是這份信任才讓徐晃決定追隨。
不能就這樣回去。
天亮后徐晃讓手下就地等候,他要親自去找宋果。
不為找其算賬,而是希望他能出兵再攻神農山。
只有毀了神農山的那座營盤,徐晃此行才算完成任務,如此才好給楊奉一個交代。
至于損失的兵卒也可憑借此功向李利索要一些人員補充。
午時抵達了丹河大營。
此地統兵之將宋果是李傕麾下心腹之一。
他駐守此地的主要任務就是為了確保李利軍馬的退路安全,同時他的營里還存放著從溫縣搶來的各種物資。
“拜見宋將軍。”
“你是何人?找我何事?”
宋果見徐晃一身布衣,不像是統兵之將,心生鄙夷。
“在下徐晃,敢問宋將軍可收到李將軍指令!”
“你是說李副車嗎?”
在宋果眼里李將軍只能是李傕,至于他的侄子李利因為官拜副車中郎將,通常被喊做李副車。
“我是收到了李副車送來的書信,你有何疑義?”
“信中未讓宋將軍配合偷襲神農山敵營嗎?”
“配合?要我配合誰,你嗎?”
宋果連連冷哼,“一個小小的軍中校尉還要我來配合你行事,當真是不知天高地厚,給我叉出去!”
李利書信上的確提到配合進攻,但言辭模糊,更是提醒宋果要以丹河大營為重。
所以其實是李利根本沒看好徐晃之策。
李利擔心的是丹河大營里的物資,派兵前去試探神農山敵營是想以此提醒宋果要好好堅守丹河大營,不可冒然出動。
而宋果更是早有腹議,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徐晃被趕出丹河大營,心中怒火無處發泄。
本以為此番帶兵可以立下大功,卻不想壞在了宋果手里。
如今留在野王已無用處,只能回溫縣把此間原因報之李利,希望他能再撥人馬給他來攻神農山。
…………
裴野奉命追查西涼逃兵,搜尋了一個晚上沒有任何收獲。
不過來前裴元紹曾提醒他往溫縣方向追查。
眼前正好有兩條通往溫縣之路。
一條是大路但是會先往西繞才能進入溫縣。
另一條是小路,雖然難行些卻距離更近。
裴野不知該如何選擇,決定兵分兩路,哪邊有了消息便通知另一邊匯合。
大約到了中午,小路那邊傳來消息,終于是發現了那支逃走的西涼殘軍。
裴野親自留下監視,派人返回大營稟報。
大約一個時辰后裴元紹收到消息,當即領著五百精銳出了大營。
昨日之戰雖然敗了卻也不是一無所獲。
打掃戰場時收集了將近五百把西涼硬弓。
有了這些利器,不但大幅提升了戰力,還讓戰術上有了更為靈活的選擇。
“此番前去追擊目標是生擒徐晃,若遇敵兵反抗盡量用弓箭逼退,不到萬不得已不與西涼軍肉搏。”
“放心吧大哥,俺們記下了。”
隨行的除了周倉、廖化還有刀子、崔牛,能打的都帶上了。
來到岔路口裴野早已在此等候。
他指著小路方向,“敵兵就在前方五里休整。”
“周圍可有對方暗哨。”
“只在近處設了一伍人,其他地方并未有任何防備。”
裴元紹暗道名將徐晃也會有大意的時候。
機不可失,下令立即包圍,然后以弓弩遠程攻擊,逼其投降。
這一戰相當順利,很快戰斗結束。
可是徐晃并不在其中,怪不得敵兵幾乎沒做抵抗就都被逼投降了。
審訊一番才知徐晃早在幾個時辰前就去了丹河大營。
原本裴元紹還在失望,聽到消息頓時又生一計。
“他把人馬留在此地肯定還會回來,讓咱們的人換上敵兵衣服,設好陷進等徐晃來鉆。”
等了大約一個半時辰,小路上終于有了動靜。
遠遠看去徐晃正和三名親兵往這邊走來。
裴元紹心中暗喜總算可以擒住徐晃了。
突然他們停下了腳步,下一刻散開而逃。
裴元紹大驚,肯定是徐晃發現了情況不對。
“全體出擊,務必抓住中間那人!”
等到所有人都離開后,草叢里閃出一個人影。
此人穿著西涼小兵的衣服,但因為身形魁梧顯得十分不合體。
“想抓我徐晃沒那么容易!”
原來在進入小路的時候徐晃就發現了地上的腳印還有被踩踏過的雜草等痕跡。
以前在楊縣的時候徐晃是縣里賊曹掾(捕快頭子),所以對細節痕跡十分敏感。
當時他就認定前方肯定出事了,安全起見他與親兵互換衣服,并叮囑他們伺機而逃。
果然小兵一逃引出了大隊人馬追捕。
而徐晃則趁機避開危險,繞路回了溫縣。
當裴元紹抓到假“徐晃”的時候才知上當。
不由暗嘆這徐公明行事還真是小心謹慎,以后只怕很難再有抓到他的機會了。
心中失望至極,在追也無意義,只能下令返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