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朱大典
“殉節好。”
“自崇禎以來,世風日下,武將怯懦,文臣無恥。道德掃地,綱常沉淪,以至于東事起而民亂生,至于今日。天下人崇利益,不尚道德,只知利害,蔑言道德。一言道德,即曰偽善。一言忠義,即算籌碼。人心何至于此?”
“劉某號稱道德君子,外面如何說我的,我豈不知?我今日死江陰,就是要讓天下人知道,道德不虛,忠義不空。若能號召一二學子,棄筆從戎,致力沙場,進而有益于天下大事。”
“可含笑九泉。”
“你欲死江陰,我代之。我欲興社稷,驅逐韃虜,而今年老且衰,腐朽殘年,力不能為,你可愿代我為之?”
閻應元淚流滿面說道:“督師恩重,末吏敢不為之。”
“還叫督師,叫老師。”
閻應元跪倒在地行禮說道:“弟子閻應元拜見老師。”
“好孩子。”劉宗周扶起他,將書信遞給他。說道:“你就是我的關門弟子了。這些書信你拿著。記住我的話。忠心王事,驅逐韃虜。”
閻應元說完,說道:“陛下,臣知道此言冒昧,杭州大戰之余,百廢待興,將士疲憊,而江陰岌岌可危,搖搖欲墜,不知何日可破,但是臣還是請陛下,念在老師,念在江陰百姓,請陛下出兵救江陰。”
“陛下,”高弘圖怕朱以海為難,連忙說道:“江陰城孤忠耿耿,臣亦憐之,只是杭州城的情況,臣最知道,能拿出可戰之兵,不過數千,其他各部要么在訓練,要么在修整。而博洛回軍之后,松江,嘉定等城次第淪陷。”
“韃子在江南的兵力空虛得到彌補,江陰城外有兵數萬,朝廷縱然全軍出擊,又如何能達到江陰城。又能擊敗城下援軍嗎?”
“劉大學士,其情可憫,事不可為。”
閻應元其實也知道這些,不再說話了。
朱以海卻起身踱步。忽然站定,說道:“必救江陰。”
“能不能救成,那是一回事,做與不做,那是另外一回事。”
“今日不就江陰,明日別人如何救杭州?”
“朕既然宣布以抗韃子為頭等大事,如果不能支持所有抗擊韃子的人。豈不是食言而肥。”
“陛下,韃子大軍就在城外。如何救?”
“朕自有計較。”朱以海忽然話題一轉,說道:“馬士英,阮大鋮,朱大典來了沒有?”
潞王要投降,馬士英,朱大典,阮大鋮三人,紛紛桃走。也沒有逃太遠,就跑到了金華。
朱大典是金華人。
朱大典曾經督師平定山東。也是帶過兵,打過仗的人,雖然不如一些有名的帥臣,但麾下也有一些部曲。他的兒子朱萬化,也是一員猛將。
亂世之中,哪里都不安穩。在金華有部曲保護,要比在其他地方強太多了。
只是朱以海大勝韃子,迫使韃子退兵。讓三人瞠目結舌之余,不得不面臨選擇。
在朱以海下詔書大赦的情況下。
三人試探性的上奏。
朱以海直接召見。
只是上殿來的,只有兩人。
報名道:“罪臣馬士英。”
“罪臣朱大典。”
朱以海掃了一眼,問道:“阮大鋮怎么沒有來?”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馬士英,朱大典兩人與阮大鋮完全不一樣,馬士英貴州人。他的升職履歷遍布州府,最后到鳳陽總督。擁立弘光入主中樞。朱大典相似,在福建,山東,鳳陽等地任地方大員。都有過平定地方叛亂的經歷。
而阮大鋮不一樣。
阮大鋮才是真正深陷于魏忠賢與東林黨之間黨爭,是其中關鍵人物。東林一黨,包括劉宗周在內,全部恨之入骨。
弘光朝黨爭白熱化,就是阮大鋮入局之后。
在阮大鋮參與進來之前,雙方還能講些道理。
但是阮大鋮攀附馬士英之后,雙方立即變得只講立場,不講道理,很多東林黨人死在閹黨手中,包括黃宗羲的父親黃尊素等等。很多人都覺得此事與阮大鋮有關。
以至于馬士英被激勵對待。
說到底,馬士英,朱大典于東林只有近仇,沒有舊怨,而兩人手中,也沒有東林黨人的鮮血,雙方敢來,而阮大鋮根本不敢來。
歷史上,這兩人也紛紛為國殉節,唯有阮大鋮投降韃子。
只是馬士英與朱大典卻知道阮大鋮的底細,兩個人雖然埋怨阮大鋮不告而別。但也沒有想到阮大鋮會投韃子。
馬士英還嘗試為阮大鋮辯解道:“陛下,阮大鋮為東林深恨之,自不敢來杭州。”
朱以海冷笑一聲,不說這個話題。
畢竟兩人與東林之間什么仇什么怨,對朱以海來說不重要,重要的是兩人手中的力量。特別是朱大典,現在的金華府幾乎在朱大典的控制之下。
金華是浙西門戶,從江西攻浙江,一般就從金華走。
杭州,錢塘江防線最西端,也就是金華府。
金華府就是浙江西面門戶。
不可不重。
“朕也不繞圈子,”朱以海說道:“朕對你們兩人各有安排,想回到中樞不可能了。馬士英,這里有貴州巡撫的文書,你如果愿意,就拿去,回到鄉里愛護百姓,整兵備戰。”
馬士英心中苦澀,但還能接受。
馬士英一心想在中樞,歷史上馬士英屢屢求見隆武,但是被掌權的東林給拒見。
朱以海召見兩人之前,也聽過一些議論之言,高弘圖雖然沒有說話,但未必沒有意見,要知道,就是馬士英將高弘圖從首輔的位置上敢下來的。而今風水輪流轉。
高弘圖能忍住沒有說話,已經是給朱以海面子了。
朱以海也要給高弘圖,以及東林黨面子。
朱以海的班底中,主要都是東林黨人。
馬士英入主中樞,會影響朝廷運作的。
朱以海給馬士英這個任命,一來看他殉國的份上,二來也是借助馬士英在鄉里的聲望。讓回貴州準備。將來的貴州深陷泥潭,大西軍,清軍,大順軍,南明各部,不是一般人能夠立足的。
如果馬士英真能站穩腳跟,將來朱以海揮師西進,也算有一個助力。
“臣謝主隆恩。”
朱以海一揮手,周其仁請馬士英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