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朱元璋、馬皇后請安,叮囑朱標一番后,朱雄英返回江南,坐鎮蘇州。
“我來遲了,還望諸位海涵。”
“不敢不敢,殿下請上座。”
來到蘇州,朱雄英便以馬上就要成年為由,邀請朋友宴會,主要就是那群明確投靠他的,轉行實業的商人。
此時已經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雄英虛歲14,按照大明規定16歲成年,提前宴請并無不妥,但大家都知道這只是一個理由。
辦一個酒宴,朱雄英知道了許多事,看清了許多人,哪怕這些人全都面色如常,錦衣衛能量就是這么強。
“毛指揮使,情報搜集的如何了?”
“殿下,臣已不是指揮使,臣不日打算告老,此乃宋忠,任千戶,可隨侍殿下左右。”
李善長被殺后,由于又是錦衣衛動的手,令錦衣衛天怒人怨,朱元璋本想將毛驤推出去當替罪羊,毛驤也愿意,被朱雄英制止。
有許多事就是這樣,一旦開了一個頭,以后其他人就不會再相信你。
所有人都知道錦衣衛是皇帝的刀,皇帝用完了,刀缺口了就丟棄、斷刀,那以后誰還愿意做這把刀。就算愿意當這把刀,也不會有太高的忠誠,道理和太醫院一樣。
所以朱雄英建議讓毛驤隱姓埋名,當作被殺了。
當作被殺和真的被殺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一個是皇帝出爾反爾喜新厭舊,另一個是皇帝庇護,終身榮華富貴。
就算被其他人知道也不怕,就要被人知道,這樣繼任錦衣衛的人才可以安心做事,更忠心。
“此番事了,毛指揮使便可安心告老。”
“謝殿下。”
錦衣衛明面上暫時裁撤,毛驤消失,實際上繼續暗中運行,自然需要一個新的頭頭,蔣瓛這些年做事穩妥,成為新的錦衣衛指揮使。
身邊沒了錦衣衛,做事很不順,朱雄英請求朱元璋讓毛驤暫時協助自己,并推薦一個替代者。
“殿下,商……實業者動向皆在這里。”
“很好。”
錦衣衛確實好用,他們收集情報的能力令人驚嘆,只要皇帝需要,什么事都能探查到,私密的事都不例外,朱雄英要的商業往來更是信手拈來。
實業家誰轉投官吏,看看他們的生意和金錢往來就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他們這些人想方設法逃稅,逃那20%的稅。
不是他們要逃,也不是他們膽大妄為,是官吏貪得無厭,這些實業家給了官吏錢,剩下的快要不夠成本了,自然交不出那20%的稅。
這群實業家也知道這一點,他們萬萬沒想到朱雄英居然還會回來,居然還會找他們。
這還是這個時代的固有思維,依然把自己當商人,依然認為自己低人一等。
皇帝、太孫什么的都是高高在上的,每天想的都是國家大事,怎么可能常年關注銅臭的商人,就算有關注都不知道猴年馬月了,到那時他們可能都家破人亡了,所以這些實業家面對找上門的官吏,許多人都屈服了。
按照這些人的想法,朱雄英已經給了他們許多新技術、新機械,給他們創造了更大的利潤,然后增加了商稅,這件事就已經結束了。
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這不過才剛剛開始,提升生產力,提高產量才是基礎,才能講以后。
朱雄英一開始也以為這群商人要調整、學習很久才會吃透技術,才會按照工廠、企業調整制度。
以為要等許久,朱雄英自然先去干別的事,這就讓實業家誤會朱雄英后續不會再重視他們,也就讓許多實業家屈服了。
這次朱雄英返回蘇州,第一時間宴請實業家,傳達出來的信息所有人都清楚,這讓許多投靠官吏的實業家非常后悔。
后悔所作所為,恐懼朱雄英的懲罰,有些實業家果斷第二天請罪,也有些實業家選擇一條道走到黑。
不同選擇的人很容易分辨,看屁股坐在哪就行。
那些被官吏吃干抹凈整個工廠的,他們不但不害怕,還想請朱雄英給他們報仇,哪怕之后被朱雄英拿走工廠也好過那群官吏。
還有許多被官吏逼迫,交出七八九成收益的實業家,他們愿意請罪,也想請朱雄英給他們做主。
只有那些被同族官吏盯上的實業家,他們本身并不算被壓迫,而是與同族官吏達成合作。他們利用同族官吏的官方身份打壓競爭對手,形成壟斷,以獲取更多的利益。
說一千道一萬,還是要看利益,利益受損的自然站在朱雄英這邊,而這些人占大多數。
“我要組建商會,兩位沈卿選一位當會長。”
“商會?”
“不錯,任何事物,人人團結才可以事半功倍。”見沈家兄弟面色驚疑,朱雄英解釋道,“不是讓你們團結一起壟斷市場,坑害百姓,而是讓你們團結一心,建功立業。”
“這……殿下,我們說好聽是實業家,其實就是商人,如何建功立業?”
“讀過《管子》嗎?管仲滅衡山國、代國的故事知道嗎?”
“臣略知一二。”
“知道就好,商人一樣可以建功立業。”朱雄英指了指北方說道,“高麗奸猾狡詐,竟欲北侵遼東,該給他們一個教訓。
朝廷剛剛平滅北元,正待開發遼東,不好大動干戈,來一場商戰,不但能懲處高麗,還能有額外的收益。
商戰自然要找你們,你們可比軍隊專業。”
“臣等愿聽殿下調遣!”
凡是成功的大商人基本都讀過管子,也知道管仲的商戰手段,得知朱雄英要帶著他們打商戰,一眾實業家立馬放心下來。
不怕你找我,不怕你大動干戈,就怕你什么都不要。
很快,在沈家兄弟的籌備下,江南商會應運而生。
朱雄英北上的時候給江浙富商準備了許多項目,原以為這些項目形成產業鏈需要很長時間。
朱雄英低估了利益對人的刺激,沒到兩年,他們不但完善了生產技術,還建好了生產廠、生產線,籌備好了工人,產品已經下線。
因產品數量巨大(相對大明小農經濟的市場來說),如何銷售就成了問題。
一部分想方設法向外省銷售,但當下大明的道路、運輸環境很差,這條路很難走。
另一部分則與官吏勾結,換取更好的營商環境。或者說他們習慣了官商勾結,腦子里的第一個選擇就是找官員幫忙。
朱雄英返回讓他們有了更好的勾結對象,朱雄英還給他們找到了更好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