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朱雄英帶著朱元璋一行人來到試驗田錦衣衛駐地,錦衣衛在這隔了一個靶場。
沒有什么武器能如火器那般,可以讓一個普通人快速形成戰力,讓一支軍隊快速形成戰力。
唯一的問題是火器必須要有一定的強度,改良其工藝,這份工藝朱雄英恰恰知道。
紙殼彈、顆粒彈藥、燧發等等都是工藝問題,只要知道理論,做起來很簡單,大明社會的科技水平可以解決。
當然若只是照貓畫虎就太浪費靈氣這個最強助力了,朱雄英利用修煉知識中的陣法進一步改良燧發火銃,使其一步到位,進化為后膛槍。
將較為堅韌的紙張浸泡在硝酸鉀溶液中,制作而成的紙殼容易燃燒,殘留物較少。
黑火藥提純(大明本身提純工藝很不錯)混合后,濕潤成泥狀,用帶有小孔的板子按壓,令黑火藥通過小孔擠壓成顆粒,再烘干使用。
至于燧發裝置,朱雄英直接用了一個烈火陣取代。畫好陣后只要放置靈石,就能點燃明火,不怕風不懼水的明火,正好用來引燃紙殼彈。
朱雄英讓工匠制造了一個扳機,扳機連接在靈石上,扣動扳機可以推動靈石頂在烈火陣上,便能引發明火,明火點燃紙殼彈開火。
因為只是推動靈石,不需要太大的力量、太好的材質,扳機結構很簡單,只要一根彈簧就行。
這個引發明火的裝置等于底火,且能夠隨意調整位置,有了制造后膛槍的機會。
工匠將扳機、烈火陣、靈石包裹在圓柱形鐵殼內,有效防止進灰、進水,烈火陣刻畫在一根鐵棒上,一頭陣法,一頭抵在槍膛口,鐵棒鉆了幾個小孔傳火,槍膛口那端鑲嵌一塊銅塊,鐵殼上還焊接了槍栓。
使用時,士兵拉動槍栓,打開槍膛,放入紙殼彈,推動槍栓關閉槍膛。此時那根鐵棒推動紙殼彈就位,自身完成閉鎖。
士兵扣動扳機,靈石就位,烈火陣發火,火焰從傳火孔到達槍膛,引燃紙殼彈。紙殼彈中的黑火藥爆炸,鐵棒那頭的銅塊因高溫膨脹,完成槍膛的閉塞。
當然這個簡易的構造不可能完全阻止漏氣,哪怕這個銅塊的構造是仿造了定裝銅殼彈的閉氣原理。
所以那個鐵殼長出一段,完全遮蔽槍膛,不但增加防水性,也減少漏氣,還能將漏氣引導向前,避免漏氣向后噴,灼傷開槍的士兵。
“砰!砰!砰!”
這款火銃在大明初期就是劃時代的發明,將原本一次性的火器變成可以每分鐘擊發10-20發。
這把步槍擁有槍托,可以讓士兵抵在肩胛射擊,能瞄得更準。
“好!好!好!”觀看錦衣衛士兵演示,還親自操作一番,朱元璋連連叫好。
“皇爺爺,好的還不止這些?!?
說著朱雄英拿出一柄刺刀,將其套在槍口,原本的燒火棍變成了一桿槍,比人高的槍。
考慮到此時戰爭雙方都有鎧甲,普通的刀形刺刀不說能否破開鎧甲,至少因為要與鐵甲片硬碰硬,耐久度肯定很差,所以朱雄英選擇了專門捅刺的三棱刺。
三棱刺制造工藝更簡單,材質要求更低,三棱作為加強筋更耐用,最適合當下的戰爭環境。
在場的人基本都是老兵,經歷過戰場廝殺,不用介紹就知道刺刀的作用。
朱元璋做了幾個刺殺的動作,威風不減當年:“看來要訓練新軍了。”
“皇爺爺英明,有了這款新式火器,以后戰場上就不需要拿其他武器的步兵了?!?
“還不行,遇到騎兵還是有危險?!敝煸耙谎劬涂闯鲭[患。
“皇爺爺莫急,孫兒這還有秘密武器?!?
說著一旁的工匠推出兩件武器——一門炮和一挺機槍。
炮很簡單,大名鼎鼎的拿破侖炮。紡錘形炮體,喇叭口,青銅鑄造,裝載在兩輪跑車上,還有駐炮犁,能抵消大部分后坐力,加快火炮射速。
朱雄英還準備了各種炮彈:霰彈、實心彈和榴彈,并將發射藥改成栗色火藥。
栗色火藥是將黑火藥中的普通木炭替換成燃燒不充分的木炭,如此火藥燃燒速度減慢,不易炸膛。
霰彈裝在一個錫罐內,開炮后受到膛壓,錫罐到炮口后會破裂,讓霰彈射程更遠,同時約束霰彈發散范圍。
榴彈是將一個內部空心的鐵球,內里裝填大量黑火藥,再用引信塞緊。引信很簡單,就是一段木棍,中間掏空放入延時傳火藥?;鹋陂_火后,發射藥會點燃傳火藥,等彈丸飛到敵人隊伍中正好爆炸。
三種彈藥都與發射藥包綁在一起,方便運輸也加快裝填速度。
光靠火炮和火槍還是無法百分百擊敗騎兵,加上機槍就萬無一失了。
朱雄英讓工匠仿造加特林機槍制造了這款機槍,其他構造與新式步槍基本相同,可以說由六桿步槍連接而成,后方增加了連續開火的機構。
槍體上方是彈匣,依靠重力使紙殼彈掉落在槍膛內。機槍依靠轉動和機械裝置完成開膛、閉膛與開火。
大部分結構與加特林相同,唯獨不再需要機槍手轉動開火柄,而是增加了一個機關陣。
這個機關陣由修仙機關獸知識提供,布陣后裝載靈石,就可以驅動陣盤轉動,原本作為機關獸的動力來源,現在用在簡易的機槍上更得心應手。
有了這個靈石轉動裝置,機槍就可以勻速轉動。
機槍手只要按壓開槍扳機就行,能專心瞄準射擊,而且不會因為戰斗激烈,緊張到過度快速、用力轉動,進而引發卡殼,乃至炸膛(早期加特林固有缺點)。
“好!威武!”
“好!精妙絕倫!”
改良后的火炮射程、射速都大幅提升,看得朱元璋等人嘴角都快流口水了。
尤其是機槍,有過戰場經歷的人都知道它對戰爭的作用,一旦大規模使用,必將改變戰爭。
“這些火器有名字嗎?”
“暫時叫大明洪武十六年式步槍、火炮和機關槍,請皇爺爺賜名?!?
“好!就叫洪武步槍、洪武大炮和洪武機關槍!”
“謝皇爺爺賞名?!?
“乖孫,這新式火器產量如何?一月能產多少桿?”
“孫兒計算過,若不經過改良,兵仗局每年產步槍兩三萬余,火炮每年上萬門(青銅鑄造工藝成熟,制造速度很快),但火炮使用青銅,耗費極大,機關槍每月數挺?!?
朱標點頭道:“產量還算正常?!?
朱元璋問道:“可以改良?”
“確能改良,待孫兒改良后,每月可產十萬桿,每日十萬也不是不可能。”
“果真?”
“孫兒從不在正事上說謊?!?
“好好好,此事就由你負責。”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