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李世民照例進行了常參。
他神色淡然地坐在了御座上,卻默默地嘗試著,想要前往千年之后的世界。
可是,從客廳想到了雜物間,從雜物間想到了小院,甚至是連那一夜坐過的車都想過,卻還是沒什么反應。
“輔機,考核百官一事,何日可開啟?”李世民假意沉思片刻,直接對長孫無忌問道。
長孫無忌還以為李世民要先去那仙山,聽到李世民問話,愣了一下。
連忙回道:“陛下,五日后便可開始。”
畢竟,這考題需要他們抄錄,考場的設定,還有四品官吏的人員確定名單,這些都需要商討一二。
李世民微微點了點頭,說道:“昨日,父皇下了詔令,諸卿也都有所耳聞。”
“此事,爾等可有什么建言?”
李淵既然把太極宮讓出來了,那他肯定是要入主太極宮,把東宮讓給太子李承乾。
這樣才算是真正繼承大統。
不過,搬去太極宮,也不是說搬去,就直接搬過去。
怎么搬過去,又有哪些禮儀,又該如何讓此事名正言順,才是搬去太極宮真正的意義之所在。
禮部尚書唐儉躬身道:“陛下,臣以為,圣駕移步太極宮,當召百官相隨。”
“下月為閏月,可在閏月初一,也就是大朝會之時,由百官相隨,以大禮,圣駕移步太極宮。”
唐儉現在還不知道,李世民已經打算讓他出使突厥。
看了貞觀之治的李世民,在知道唐儉和趙德言兩人在突厥的表現之后,就很是滿意。
他一開始也就把貞觀之治當做是仙人的指點,后來就算是知道了千年之后的世界的真相,也還是根據貞觀之治來謀劃。
不然,也就不會還留著趙德言的狗命了。
李世民聽了唐儉的建言,稱贊道:“有禮有節,大善。”
鴻臚寺卿見到唐儉的建言得到了李世民的稱贊,也連忙躬身建言。
大臣們你一言,我一語,也就把移步太極宮的事兒給定下來了。
如今是三月初九,下月的初一移步太極宮。
而距離下一個月還有二十一天,也有充足的準備時間。
李世民又問道:“諸卿,朕這里還有一事,也需要爾等來議一議。”
“自大唐立國以來,一直都是南征北戰,為一統天下之大業而多次興兵。”
“中原之地飽受戰火之摧殘,百姓也不得安生,各地諸侯為了壯大自身而紛紛強行征兵,以至于多少貧苦之家妻離子散,多少地方只剩下老弱病殘。”
“朕有意輕徭薄賦,讓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除此之外,還要饒恕隱太子一系的將士們的過錯,允許他們解甲歸田,回家種地。”
“不僅如此,現在春根在即,各地府兵也要定下輪值之法,允許府兵們輪流回家耕作。”
“還有,民部、吏部、禮部三司要清查各地戶籍,沒有戶籍之人,允許他們登記造冊,然后分發給他們田地。”
“沒有田地可分的,那就允許他們開荒。”
“以此三策來使得春耕大計有一個好的結果,于今年年底,能有一個好的收成。”
“存了糧,明年的蝗災來了,也好有糧食賑災啊。”
李世民直接拋出了這些想法。
那就說明,他心中已經是有了這么個意思。
作為大臣們,又是考核百官在后,大家還是想要趕緊好好表現一下。
有人立即就躬身建言,一大堆的理論就出來了。
不得不說。
讀書人要是講起道理來,那真的是一套一套的。
關鍵是,他們說的還挺有道理,就是實際行動可能就不太行了,也就是說,全部都是泛泛而談。
就好比輕徭薄賦,談了意義和好處,也談了哪一位帝王輕徭薄賦,使得天下百姓安居樂業。
可他就是說不出,到底該怎么輕徭薄賦。
畢竟,對于一個王朝來說,對于現在的大唐來說,徭役還是非常重要的。
這時候的大唐沒什么錢。
那如何征兵,又該如何戍邊,如何維修在戰爭中損壞的都城,以及官道等等。
這些都是需要人手的。
而朝廷這時候不可能發放工錢,也不可能給錢。
自古以來就沒有皇帝在征夫的之后,給這些民夫們發放工錢的。
真要是輕徭薄賦,那就要停下一部分的工程,或者說,減少一些民夫。
可如何減少,減少哪一部分,就是一個關鍵問題了。
一些大臣們搶著建言,然而,開口就是,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于關鍵問題。
李世民一開始聽了,還很高興,還覺得說的不錯。
可很快就回過味兒來。
都是他媽的廢話!
好在,最后還是杜如晦、房玄齡兩人站出來,一個直接指出,輕徭薄賦的關鍵,那就是輕農民的賦稅,重商賈們的商稅,同時,允許商賈出關經商。
不能加收商稅之后,卻不給商賈們一條活路。
同時,減少原本賠給鷹揚府等府兵的民夫,保留邊關宿衛的民夫數量。
房玄齡則是建言,鼓勵農桑,還要勸導那些因為躲避戰火而進入了深山老林之中的百姓出山。
給流民們登記造冊的同時,也要安排他們去荒山荒地開墾,不和原本的村民們搶良田。
長孫無忌也站出來,表示要招納賢才。
如若要施行這些國策,自然也需要官吏去做,而如今的官吏有一些不足。
最好能夠直接以察舉的方式,由大臣們舉薦,然后直接進行一場簡單的考核之后,就任用他們,讓他們擔任地方官吏,施行輕徭薄賦、鼓勵農桑、興修水利等國策。
唯有如此,才能讓制定好的國策,實施到位。
李世民高興不已,還是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靠譜。
“善!”
“諸卿之言,深得朕心。”
“既然如此,那就按照此番商定之法一一辦理。”
“先考核百官,再招賢納才,然后頒布輕徭薄賦之法令昭告天下,最后以御史臺、吏部進行考功,以看成效如何!”
大臣們紛紛躬身道:“喏。”
朝議結束。
大臣們紛紛離開了顯德殿。
李世民一個人坐在這里,又嘗試了一番,還是沒有反應。
心中多少有一點兒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