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三日后,詩會照常進行。
- 讓你武道通神,沒讓你萬法皆通
- 巖堃
- 2105字
- 2024-11-23 19:04:07
良久,圣文帝的殺意逐漸平息。
陳昭烈見狀,適時上前諫言。
“父皇,對齊國使團動手實非明智之舉,尤其是趙文博,我們絕不能讓他在大寧遭遇不測。”
圣文帝冷哼一聲,“齊國遣使團來辱,朕為何不能殺之?”
“至于趙文博,更是投敵叛國的賊子,朕又有何殺不得?”
陳昭烈連忙解釋。
“父皇,趙文博在入翰林院前,曾在國子監執教,兒臣與他有過交情。此人學識深厚,心思縝密。”
“他今日還專門對兒臣提及,此次出使前,他已安排妥當后事,顯然是抱著必死的決心而來。”
“如此智者,怎會輕易赴死?此事必有蹊蹺。”
圣文帝的怒意逐漸消散,沉聲道:“繼續說。”
陳昭烈繼續道:“兒臣揣測,趙文博此行,就是故意在激怒父皇,誘使您下令對使團不利。”
“一旦使團在大寧遭遇不測,齊國定會將責任推至父皇身上。”
“兩國交戰,尚且不斬來使,若我大寧連友好交流的使團都無法保護,齊國必然會借此機會大肆渲染。”
“齊國向來以文治國,擅長外交縱橫,他們定會借此機會向周邊列國游說。”
“周邊列國本就對我大寧心存忌憚,對父皇更是敬畏有加。”
“他們是否會因此兔死狗烹,聯手反抗,實難預料。”
聽完后,圣文帝徹底冷靜下來,他緩緩坐下,沉聲道。
“朕就說嘛,那齊皇姜景生性膽小懦弱,怎么這次就突然像變了個人似得,膽敢派遣使團前來挑釁。”
“原來是那趙文博在暗中攛掇。”
說到這里,他目光轉向陳昭烈,語氣中帶著一絲不解。
“朕當初只是判趙文博流放之刑,他竟對朕恨到如此地步?甚至不惜搭上自己的性命,也要算計朕?”
陳昭烈輕輕嘆了口氣,解釋道。
“父皇或許有所不知,那被您處斬的禮部侍郎丁中興,正是趙文博的授業恩師。”
聞言,圣文帝恍然大悟,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原來如此,這趙文博倒是個重情重義之人。若早知今日之禍患,朕十年前就該將這些徇私舞弊之徒一網打盡,以絕后患。”
隨即,話鋒一轉,“不過,現在動手也不算晚。”
“既然趙文博一心求死,那朕就成全他。”
“即便列國欲對大寧不利,朕也無所畏懼。”
“朕倒要看看,他們是否真的敢與我大寧為敵。”
陳昭烈聞言,連忙勸阻:“父皇,如今大寧國力昌盛,確實不懼怕任何強敵。”
“但此刻若貿然動武,即便能夠取勝,也會元氣大傷。”
“若能再積攢幾年實力,到那時再行戰事,我大寧定能所向披靡,橫掃四方。”
“因此,現在還不是與列國徹底決裂的時候。”
聞言,圣文帝的眼眸變得深邃,仔細審視著陳昭烈。
自己這個兒子,不僅審時度勢,分析能力出眾,更難得的是他擁有卓越的大局觀。
面對復雜的局勢,他能夠冷靜分析,權衡利弊,提出最為妥善的解決方案。
這份才智與見識,在眾多皇子中竟無一人可比。
于是,圣文帝故意試探地問道。
“那你說說,對于三日后的詩會,我們該如何應對?總不能任由那趙文博,帶著齊國使團來羞辱朕吧?”
陳昭烈恭敬回道:“父皇,這正是兒臣接下來要稟報的事情。”
圣文帝聞言,來了幾分興致,問道。
“哦?何事?”
陳昭烈沉穩地回應:“兒臣有一人選,可舉薦其參加詩會,有八成把握能夠獲勝。這樣,不僅能挫敗趙文博的奸計,更能彰顯我大寧文道之威。”
圣文帝一聽,興致更濃,急切追問。
“你說的是誰?”
陳昭烈緩緩吐出兩字:“陳軒!”
“什么?”
圣文帝聞言,頓時無法保持平靜,“噌”一下站了起來,確認道,“你是說,軒兒能勝過齊國那些文宮學子?”
陳昭烈堅定地點了點頭,“正是。如此關乎國家榮辱的大事,兒臣怎敢妄言。”
不等圣文帝繼續發問,陳昭烈便主動將陳軒今晚在月滿西樓門口的表現,詳細敘述了一遍。
當說到陳軒僅憑一首詩便鎮住了所有齊國文人時,圣文帝臉上露出了驚喜之色,連忙催促道。
“快,快給朕念念軒兒所作的詩句。”
陳昭烈見狀,心中暗自松了口氣。
他一開始并未直接提及陳軒,而是一直在鋪墊此次詩會的重要性,就是為了達到現在這樣的效果。
那便是讓圣文帝對此事更加重視。
如果陳軒能在詩會上獲勝,那么其在圣文帝心中的分量將會更加重要。
這一切,都是陳昭烈在面圣前,一路上深思熟慮的結果。
此刻,看著圣文帝急切的神情,他心中更加確信自己的計劃已經奏效。
于是,他便將陳軒所作的詩,一字一句、流暢而精準地誦讀了出來。
隨著最后一句詩句落下,整個御書房瞬間安靜。
圣文帝與一旁的季丙皆露出了難以置信的神色。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圣文帝低聲重復著詩句,隨后,他朗聲大笑,“哈哈哈,妙,妙啊!朕這賢孫,年僅六歲,竟有如此才情。”
他轉向陳昭烈,笑道:“老四,你養育了一個好兒子啊。”
陳昭烈聞言,連忙恭敬地行禮,“軒兒的成長,全憑父皇庇護,兒臣在此真心感謝父皇。”
圣文帝微微點頭,對陳昭烈的話語表示滿意,笑容更甚。
“既然如此,此次的詩會就讓軒兒也參加吧。”
他頓了一頓,繼續道:“即便軒兒輸了,也不過是孩童之戲,無損我大寧顏面。”
“但要是贏了,那可就有趣了。”
“齊國自詡以文治國,若他們派出的學宮文人,在詩會上竟不敵朕的六歲賢孫,那可真淪為全天下的笑柄。”
他眼中閃過一絲狡黠,仿佛已經預見到當時的場景。
“到那時,齊國必將顏面掃地,那趙文博的計策也將化為泡影。”
“更重要的是,我大寧的威名,將因此更加顯赫,看誰還敢輕言我大寧粗鄙。”
說到這里,圣文帝的目光變得灼熱,他轉向季丙吩咐道。
“派人去北鎮撫司傳話,就說之前的行動取消。三日后,詩詞大會照常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