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帶給觀眾兩重體驗
- 華娛:2010從甄嬛傳開始
- 我佛糍耙
- 2137字
- 2025-02-11 23:50:00
姜黎的日子很快就充實起來了。
每天晚上入夢角色彈琴,白天在郎朗的指導下接受鋼琴訓練。
還要抽出時間跟導演和黃志中等人研究劇本,做針對性的修改。
要不是有柳施施的陪伴,還有從系統購買了“魚缸”能在非訓練時段放置角色人格。
恐怕真不一定能撐下來。
姜黎這邊叫苦不迭,努力維持嚴師人設的郎朗倒是越來越震驚了。
姜黎進步實在太快了。
在演奏那幾段特定曲目上距離真正的鋼琴家雖然還有不少距離,但對于電影拍攝而言是絕對足夠了。
畢竟電影是面向大眾的,不是給鋼琴大師看的。
就算是電影節評委大多也沒有多高的鋼琴演奏水準和鑒賞水平。
這讓姜黎能抽出更多時間來圍讀劇本。
小會議室里。
“陳笙這個角色……似乎不完全是正面的。”
饒曉智突然驚異的看向姜黎。
陳笙是《首席》里兩個男主中姜黎所飾演的角色。
姜黎和其他主創確實是在把這個劇本當成話劇本子一樣,從頭捋到尾。
剛剛捋到中間,導演饒曉智就發現了不對。
姜黎心中驚訝,沒想到饒曉智這么快就發現了。
“沒錯,前首席的樂譜是陳笙偷的。”
這下連黃志中都驚訝了起來,低頭趕緊往前翻起了劇本。
看起來在整個劇本中,陳笙這個角色是被黃志中演的樂團指揮PUA的受害者。
就像是《黑天鵝》里的女主一樣。
只不過男主想要成為最偉大鋼琴家的理想和性格,讓他能夠在樂團指揮近乎泯滅人性的鞭笞,不擇手段的魔鬼教學下開出了成功的‘花’。
就像是換上了斯德哥爾摩癥候群的病人。
但剛剛饒曉智的質疑和姜黎的回答則徹底顛覆了這一切。
在劇本中。
主角陳笙第一次從“備份”轉為暫時的“鋼琴首席”就是因為原本的鋼琴首席在一次交響樂團比賽公開演出前意外丟失了曲譜。
這才讓陳笙有了第一次“轉正”的機會。
盡管原來的鋼琴首席理論上記下了曲譜,但沒有了曲譜的“視覺提示”,演奏出了問題,惹怒了樂團指揮。
而陳笙則提前背下了曲譜,成了“機會給有準備的人”這句格言的受益者。
被樂團指揮趕鴨子上架般提升為了暫時性的“鋼琴首席”。
圓滿的完成了電影前半部分的第一次公開比賽。
這一段是標準的先抑后揚勵志敘事。
主角刻苦努力,準備充分,終于抓住了機會,一鳴驚人。
但也因此背負了誤解,被樂團其他成員認為是陳笙做了手腳,才取代了前首席。
再加上樂團指揮越來越展露出魔鬼般的訓練手段,通過惡毒的語言攻擊和無理打壓“鞭打”陳笙。
因此在第一次勵志高光情節結束后,主角又再一次陷入到了更深的深淵中。
先抑后揚,再抑地更深,最終爆發。
從劇本敘事上,這個節奏相當流暢完美。
但姜黎剛剛的話完全顛覆了主角的人設。
也就是說,陳笙第一次看似靠刻苦努力,提前準備的勵志逆襲竟然是靠主動陷害的手段?
這種讓觀眾帶入主角,受到打壓,破局,再受打壓,再破局的逆襲敘事邏輯整個就完全顛覆了。
這樣一來,作為受害者兼正面主角的陳笙豈不是和魔鬼樂團指揮一樣都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
“原來如此!”黃志中拍了下桌子,“在結尾作為樂團指揮的‘我’偷走了‘你’的樂譜,試圖陷害你其實是個呼應?
“一報還一報?”
“有意思了!”黃志中眼睛一亮。
第一次前鋼琴首席意外丟失樂譜在劇本中被暗示是黃志中飾演的樂團指揮偷走的。
就是為了先給主角一個機會,把他舉起來,在主角最志得意滿的時候再狠狠摔下去。
而現在,經過姜黎一句話。
魔鬼指揮身上的黑色變少了,而姜黎飾演的天才鋼琴師則從白色變成了灰色。
姜黎開口道:“我之所以提前不說,就是想讓大家自己發現,經過這番思考才能更好地構建起對這部電影主題更深層次的理解。
“才能在電影拍攝和表演中貫徹好這樣的理解。”
原版《爆裂鼓手》在暗示主角靠偷樂譜的陷害手段搶得第一次首席上做的很明顯。
通過前首席給主角發的短信,觀眾看到中間就能理解。
而姜黎改編的這個劇本則刪掉了發短信這個情節。
把前首席樂譜被偷的真相隱藏的更加深,更加隱晦,同時給了更多誤導點。
從而不僅起到誤導觀眾的作用,還延宕了觀眾發現真相的時間,拉長了懸疑色彩。
他要把觀眾發現主角真實性格和陷害前首席的真相放到最后一場再揭開!
放到主角自己被魔鬼指揮用同一招數陷害,而后在臺上破局爆發的戲中。
憑此制造出更大的戲劇張力和情感震撼。
“像你說的這樣設計……”制片人趙晨激動道,“如果我是觀眾的話,看完結尾,肯定要二刷扣細節。
“第一次看和第二次看的觀影體驗將完全不同!
“一部電影能給觀眾兩種觀影體驗,這可太……太牛了!”
第一次看,觀眾會在對男主一路被打壓,被鞭笞,背負誤解,最終逆襲到頂的勵志爽快,和對魔鬼指揮的痛恨、出氣中結束。
而第二次看,當已經意識到男主和折磨他的魔鬼指揮是同一類為了實現更偉大的理想偏執不擇手段的人時,那自然是另一種更加復雜,也更能引人思考的觀影體驗了。
“但這對表演的要求更高了!”導演饒曉智來回看著姜黎和黃志中。
既然不能在高潮劇情前明示真相。
那就需要姜黎和黃志中兩個主演要在表演中留下一顆顆不能太張揚,但又不能太隱匿的扣子。
這樣當觀眾二刷時,才能帶著已經知道真相的前提條件,挖出一顆顆被掩埋的扣子,發出“原來如此,劇情早有暗示”的感嘆。
“還有第三重觀影體驗。”
黃志中露出笑意:“那就是觀眾會意識到兩人之間是互相成就的關系,面對命運的折磨,有些人寧可選擇將生命燃燒殆盡,只剩余純白的灰。”
這部影片更深邃更宏偉的命題或許是人面對命運的惡意與打擊,該如何選擇的問題。
到現在他才真正有了信心。
這要是還沖不了獎,他黃志中把名字倒著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