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際旅行
- (美)萊斯·約翰遜
- 1664字
- 2024-11-06 10:40:24
前言
ATGTS
人生仿若一場旅行,有時一本書亦是如此。這本書的創作之旅緣起于1999年,我受邀擔任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星際推進技術研究項目的負責人。從此,我幾乎尋遍了所有星際旅行相關的各種技術圖書,如饑似渴地閱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似乎早已在為這項工作進行知識儲備。
從中學階段直到研究生,我幾乎一直保持著每周閱讀一本科幻小說或文集的習慣,自認為已經在思維方式上做好了打開腦洞的準備。對于這40多年來陸續提出的星際推進技術及相關領域科學家持續深入研究的相關課題,身為物理學家的我很有信心能弄明白相關的基礎知識,理解其背后運用的數學原理。
NASA為星際推進技術研究項目提供了為期兩年的資金支持,之后該項資金轉而投入了其他用途,但那時我早已成為星際旅行的一名擁躉。在任職期內,我負責管理從太陽能、激光、微波帆到核裂變、核聚變、反物質等各項技術實驗,從而逐步確立了這樣的信心:前往其他星球實際上是一件可行的事情。
我們也許還不知道如何設計和建造星際航行必備的系統,但也不存在根本性的科學解釋能夠證明本書談及的各項系統和技術無法成為現實。隨著項目的終止,我在NASA的星際旅行技術研究工作結束了,但我個人對該領域的投入卻并未就此止步。
在NASA工作之余,我和身邊的一群密友聯合創辦了田納西河谷星際研究室(TVIW),這是一個非營利性的教育組織,以推動未來星際旅行為目標。TVIW的成功遠超預期,目前我們已經贊助并成功舉辦了7場研討會,為擁有相同志趣的獲獎大學生提供了數千美元的獎學金,并督導了多篇原創性研究論文在著名科學期刊上發表。如今,TVIW已更名為星際研究組。
以上便是我的個人經歷,那么本書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它源于我的一種強烈信念:人類終有一天會將子孫后代送往星際空間,移民到環繞另一顆恒星運行的行星之上,這是將地球生命送往廣袤宇宙的第一步。在過去幾年里,這個目標占用了我相當多的個人時間,我希望自己能為這個目標做出貢獻。
10年前,我和我的經紀人曾將本書的初稿提交給多家出版社,但幾乎沒人感興趣。當然,那個時候系外行星的發現尚未登上各大新聞頭條,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和藍色起源公司(BlueOrigin)還沒有為人類訪問太空的方式帶來顛覆性的創新,而具備較高科學素養的公眾群體也尚不了解“百年星艦計劃”(100 Year Starship)和“突破計劃”(Breakthrough Initiatives)。
于是,我轉而與《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杰克·麥克德維特(Jack McDevitt)合編了一本原創科幻小說集,其中還收錄了一些科普散文,取名為《飛赴星際空間:即刻起造飛船!》(Going Interstellar: Build Starships Now!),該書由主打科幻作品的貝恩出版社(Baen Books)出版。這本小說集取得了成功,于是又促成了另一本星際主題的科幻與科學紀實文集問世,同樣由貝恩出版社出版,名為《群星:星居者》(Stellaris: People of the Stars),由我與羅伯特·漢普森(Robert Hampson)合編。
后來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我將本書的出版材料提交給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在此過程中,我甚至沒有通知自己的經紀人。沒想到的是,出版社很快便有反饋,提出出版合作的意愿。在與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的主要聯絡人杰西卡·姚(Jessica Yao)反反復復的電話討論之后,我們便為大家呈現出手頭上的這本書。
《星際旅行》的出版宗旨是希望本書對所有人而言都是趣味盎然、通俗易懂的,而不是僅僅服務于科學家和工程師們。有關星際旅行的專業性圖書多的是,并不需要我再去添磚加瓦。所以,這本書是寫給那些真正會令星際旅行成為可能的人,那些樂于為項目宣傳引資的人,以及那些在項目啟動時,會親自或間接參與其中的人。除非獲得全社會的支持,否則我們不可能實現星際之旅。
這場旅程才剛剛開始。我想與大家分享一段話,可以說這已成為我的人生愿景。這段話源于一場大機構里常常召開的那種極其難熬的管理研討會。就在一場我甚至都記不起來什么時候參加的研討會上,我們被要求用一句話概括自己的職業目標。我的目標很簡單,而且從那之后我便經常照此轉述:
當未來已定居系外行星的人類移民開始撰寫史書,來記錄他們是如何探索并定居到那個新世界的時候,我希望自己所從事的技術工作能夠在某個注腳處被提及。
這本書便是我向注腳目標又邁進的一步。我希望你會喜歡這本書并且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