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引言

陷入無解困境的現代科學

從各個方面來看,當前的科學模式常常會陷入無解的困局,即便得出了結論,基本上也是非理性的。自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科學發現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大爆發。這些發現表明,我們有必要從根本上改變科學看待世界的方式。當我們的世界觀遭到事實的反駁時,舊模式就將被一種新的以生物為中心的模式取代。在此模式中,生命并不是宇宙的產物,宇宙才是生命的產物。

改變最基本的信念必然會受到阻力。對此我并不陌生,因為我一生都在與新思維方式對抗。小時候,我特別想成為一名科學家,晚上躺在床上還沒睡著的時候,就時常幻想能通過顯微鏡觀察到種種奇跡,但骨感的現實似乎決意要打碎我的夢想。剛上小學一年級時,學校就根據所謂的“潛力”,將學生分為ABC三個班。我們家剛從波士頓最落后的地區之一——羅克斯伯里(Roxbury)搬到郊區(后來因為城市重建,羅克斯伯里被夷為平地)。

我的父親是一名職業賭徒,靠打牌為生,所以,大家認為我們家的人都不是搞學術的料。事實上,我的三個姊妹后來都是讀到高中就輟學了,我也被安排到了 C 班。C班的學生將來注定要從事體力勞動或手工勞動的。這個班里凈是些留級生,有的學生還會向老師扔吐唾沫的紙團。

我最好的朋友在A班。五年級時候的某一天,我問這位好朋友的媽媽:“你覺得我能成為科學家嗎?如果努力學習,我能成為博士嗎?”

“天哪!”她不無吃驚地說,她從沒見過哪個 C 班的學生成了博士,但她相信我會成為出色的木匠或水管工。

第二天,我決定參加科學展覽會,這樣我就可以和A班的那位好朋友直接對決了。好朋友做的是巖石項目,為此,他的父母曾帶他到博物館做研究,他確實也做出了令人稱奇的標本。而我的項目——動物,則是由我在各種旅行中搜集到的紀念品——昆蟲、羽毛和鳥蛋組成的。

早在那個時候,我就堅信生物才是最值得研究的科學對象,而不是惰性物質和巖石。這完全顛覆了教科書中的知識層級,即物理學連同它的力和原子構成了世界的基礎,因此它是理解世界的關鍵,其次是化學,最后才是生物學和生命。結果,我這個來自 C 班的低等生,獲得了僅次于我最好朋友的名次——第二名。

參加科學展覽項目,成了我向那些因家庭環境而給我貼標簽的人展示自己的一種方式。我相信可以通過努力改善自己的處境。上高中時,我曾雄心勃勃地嘗試用核蛋白改變白雞的基因組,試圖把它們變成黑雞。那可是在基因工程時代到來之前的事情。我的生物老師說不可能;我的化學老師則直截了當地說:“蘭札,你會下地獄的。”

在科學展覽會之前,一位同學說我會獲獎。“哈哈哈!”全班同學都笑了起來。但這次還真讓他猜中了。

有一次,我姐姐被停學,校長對我媽媽說“你是個不稱職的媽媽”。但我的項目獲獎后,那位校長又不得不當著全校師生的面向我的母親表示祝賀。

我確實成了一名科學家。在我的科學生涯中,我不斷與新想法對抗:能在不破壞胚胎的情況下生成干細胞嗎?能用一個物種的卵克隆另一個物種嗎?能否將亞原子層面的發現“放大”,從而發現一些關于生命和意識的信息?科學家接受過質疑的訓練,也接受過謹慎和理性的訓練;他們的探索通常指向漸進式變革,而不是顛覆性改變。畢竟,科學家與其他人沒有什么區別。人類的祖先是從森林頂層進化來的,靠采食水果等為生,同時要學會躲避捕食者,因為活得足夠長才可以繁衍生息并進化。毫無疑問,這套生活技能并不能讓我們完美地理解世界存在的本質。

圖0.1 作者蘭札在C班時做的“動物”科學項目所獲得的證書

注:該證書是由蘭札后來上初中時的科學老師芭芭拉·奧唐奈(Barbara O’ Donnell)和其他老師共同簽署的。她是蘭札科學之路的引路人。除此之外,在50年的職業生涯中,她還擔任過其他數百名學生的科學老師或指導顧問。《生命大設計。創生》(Biocentrism)就是獻給她90歲生日的禮物。

愛因斯坦說:“我這漫長的一輩子只學到了一件事,我們全部的科學,與現實相比,都是原始的、孩子般的——但這種簡潔卻是我們擁有的最寶貴的東西。”科學必須選用人類大腦能夠理解的簡單概念,回答那些古老問題的關鍵在科學的邊界之外,那些問題自文明開始之前就一直困擾著我們。

一場漫長的冒險之旅

本書也許可以從此處開始,但這不是我們故事的開頭。

因為我們已步入一場漫長且充滿冒險的旅程。就像是電影早就開始了,片頭字幕已經放完很久之后,我們才坐下來觀看那樣。

我們很快就會看到,文藝復興見證了人類理解宇宙方式的轉變。但是,即使迷信和恐懼在慢慢失去控制力,殘留下來的固有觀念依然將兩個基本實體(觀察者與自然)明確區分了開來。

作為觀察者,人類依附在地球這個藐小星球的表面上,而構成宇宙的廣闊自然領域則幾乎與我們完全分離。觀察者與自然是兩個從全部細節上都涇渭分明的實體,這種觀點已經滲透了科學思想。即便是在 21 世紀的今天,讀者仍然會這樣認為。

然而,與之相反的觀點并不鮮見。比如佛教、道教都認為宇宙“一切即一”。東方神秘主義者和哲學家本能地認為,觀察者和所謂的外部宇宙之間存在統一性。他們始終認為這二者的區別是虛幻的。包括貝克萊(Berkeley)和斯賓諾莎(Spinoza)在內的一些西方哲學家,也向“外部世界的存在與意識分離”的主流觀點提出了挑戰。盡管如此,秉持“二分法”的仍大有人在,尤其是在科學界。

但一個世紀前,特立獨行的少數派獲得了莫大的支持——量子理論的一些創始人,如著名的埃爾溫·薛定諤和尼爾斯·玻爾,都得出結論:任何對現實的真正理解,核心都是意識。他們都是通過高等數學得出這一結論的,也因此成為一個世紀后為生物中心主義奠定基礎的先驅。

今天,量子世界的奇特現象,如糾纏態,已經讓曾經的少數派逐漸成為主流。如果生命和意識確實是其他一切事物的核心,那么科學中無數令人費解的異常現象就會迎刃而解。像著名的“雙縫實驗”的結果就毫無意義,除非觀察者的存在與實驗結果密切糾纏在一起。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有數百個物理常數,比如引力強度,又如支配著每個原子電鍵的被稱為“阿爾法”的電磁力,所有的這些常數在整個宇宙中都是不會改變的。而且正是這些數值的“一成不變”,使得生命能夠存在。這可能只是驚人的巧合,但最簡單的解釋是:宇宙的定律和條件允許觀察者存在,是因為定律和條件都來自觀察者。

之前出版的兩本關于生物中心主義的書中,已經講述了部分相關內容。相信許多讀者已經讀過了,或許你會覺得沒有必要再出第三本。但本書會以全新的方式概述生物中心主義,并進一步對其進行擴展。

《生命大設計》系列的前兩本書,敘述了為什么如果自然和觀察者糾纏在一起,或相互關聯的話,一切將更有意義。為了論證這點,我們使用了廣泛的“工具”:科學、基本邏輯、幾個世紀以來一些偉大思想家的真知灼見。這兩本書已被翻譯成 20 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地出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足以說明,我們解釋和強化結論的多管齊下的方法,既有說服力,又很受歡迎。現在,一些有科學頭腦的讀者仍想要了解更多。

在其中一些讀者看來,生物中心主義關于意識的結論超出了科學理論的范疇,也就是說在科學上屬于可疑、尚不成熟的東西。這樣的評論讓我們暫時停下了腳步。

我們得之不易的結論,雖然基本上是嚴密的邏輯和硬科學的產物,但是否仍然只是對實驗和觀察結果的“哲學”解釋呢?把生物中心主義歸到哲學而不是科學,是否更恰當?我們當然不這么認為。不過我們承認,如果僅憑物理學就能夠證實生物中心主義,那就太好了。

再者,前兩本書出版以來,新的研究成果提供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說服力的論據,而在生物中心宇宙實際運作方式方面,以前模糊的問題也得到了更清晰的解釋。隨著理解程度的加深,我們已經能夠完善我們的理論,并以此為基礎,發現新的核心原則,這些原則需要被納入所有對生物中心主義的完整詮釋中。是時候對支配宇宙的生物中心主義設計進行全新的審視了。

這就是寫本書的原因。我們希望本書對普通大眾來說也是一次有趣的探索。畢竟,書中回答的都是大家最為關心的一些基本問題:關于生與死,關于世界的運作方式,關于我們為什么存在。

前面兩本書中已經做過詳細介紹的一些內容,如雙縫實驗,本書不再做冗長的討論。但一些令人震驚的物理學發現,諸如空間和時間以及物質結合的方式,則另當別論,因為這些發現都不可避免地得出了離奇但震撼現實的結論:宇宙的基本結構需要觀察者。許多物理學家將觀察者定義為一般性宏觀物體,但我們都相信觀察者一定是有意識的。后面我們會更多地探討這是為什么以及意味著什么。

新模式開啟的絢爛一幕

隨著論述的展開,我們將看到牛頓定律不僅決定了物體是如何運動的,還決定了物體是怎樣改變運動方式的。這為平行宇宙理論帶來了一縷微風,并為量子理論做好了鋪墊。

我們將回顧這一理論的興起,以及一種奇異量子行為的發現。這一發現挑戰了外部世界獨立于可感知主體存在的觀點。從古至今,無數人為此爭論不休,無論是柏拉圖這樣的哲學家,還是霍金這樣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偉大的科學家玻爾曾說過:“我們不是在測量世界,而是正在創造世界。”我們將深入探討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我們會捋順大腦產生時空體驗的邏輯,并洞察意識如何產生,探索大腦中那些量子糾纏的區域。這些區域共同構成了我們與單一的“我”的感覺相關聯的系統。我們有史以來第一次解釋了所經歷的時間的出現所涉及的整個機制——從量子層面(在量子層面上,一切仍處于疊加態)到大腦神經回路中發生的宏觀事件。在此過程中,我們將看到突破光速限制的信息如何表明思想與物質以及世界是統一的。

我們逐漸認識到生命是一種超越常識理解的奇遇,也會隨之得到有關死亡的暗示。我們將探討被稱為“量子自殺”的扭曲思想實驗。這個實驗可以解釋為什么我們會在這個世界上(盡管存在著巨大的偶然性)以及為什么死亡不具備真正的現實性。我們將看到生命具有非線性維度,就像一朵宿根花,永遠盛開著。

在整本書中,我們會發現無數常識性假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例如,已故理論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說:“宇宙的歷史取決于被測量的是什么,這與宇宙具有客觀的、獨立于觀察者的歷史的常規觀點相反。”雖然在經典物理學中,“過去”被認為是一系列不可改變的事件,但量子物理學遵循一套不同的規則,正如霍金所說,“過去和未來一樣,是不確定的,作為一系列可能性而存在”。

在我們討論時,我們將體會到物理學家們長達一個世紀的挫敗感,它們源于這樣一些事實:量子力學是秉著“一套不同的規則”而存在的。畢竟要理解萬有引力,我們就需要找到一種方法來調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準確地描述了宏觀、大尺度的宇宙,有與支配微觀量子領域完全不同的規則。為什么二者就不能相融呢?現在,本書已在這個問題上取得了突破,這可是物理學上的終極問題之一。

在本書最后的幾章中,我們會討論這個突破。你將會讀到一篇驚人的文章,是由本書作者之一蘭札和哈佛的理論物理學家德米特里·波多爾斯基(Dmitriy Podolskiy)共同撰寫,解釋了時間是如何直接從觀察者中產生的。我們將了解到,時間并不存在于“外面”,不是像我們一貫假設的那樣,嘀嗒嘀嗒地從過去走向未來。恰恰相反,時間具有涌現屬性,就像快速生長的竹子一樣。時間的存在取決于觀察者保存所歷事件信息的能力。在生物中心主義的世界,“無腦”的觀察者是無法感受到時間的,對于沒有意識的觀察者來說,時間在任何意義上都不存在。

當然,本書不僅想在最后幾章中呈現驚人的發現,也不僅想為“沒有觀察者,就沒有時間,沒有現實,也沒有任何形式的存在”的觀點呈現令人目瞪口呆的充分科學證據,我們還想呈現一場令人敬畏、激發靈感的冒險之旅,讓它揭示宇宙的運作方式和我們在其中的地位。

所以,當舊模式被新模式摧枯拉朽般取代時,敬請期待最后絢爛的一幕吧。而且觀看這個驚人故事的展開本身就是一段旅程,是一種獎勵,處處充滿驚喜。

現在,就讓這場旅程從我們最意想不到的地方開始,從我們熟悉的,但仍令人費解的、簡單的日常意識領域開始。

注:東方神秘主義是指印度教、佛教和道教的宗教哲學。——譯者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东县| 化隆| 镇沅| 通城县| 同心县| 衡水市| 阜城县| 阳城县| 临邑县| 达州市| 平顶山市| 巫山县| 罗江县| 札达县| 西峡县| 鄢陵县| 沙洋县| 定南县| 忻城县| 安吉县| 互助| 蒙阴县| 安泽县| 元谋县| 鄱阳县| 福海县| 临洮县| 江永县| 古交市| 广丰县| 和田市| 綦江县| 手游| 隆林| 新蔡县| 华阴市| 苍南县| 阿克陶县| 涟水县| 武穴市| 兴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