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謠言的形成
- 視頻科普古人,改變歷史進程
- 天父殺天兄
- 4625字
- 2024-11-15 23:56:28
北宋
東京,大內
演武場中,剛剛收歸天下藩鎮兵權的宋太祖趙匡胤赤膊上身,顯露一身精悍肌肉,身形逐漸舞動起來。
“咻!”
一拳爆起,似長劍出鞘,迅捷如電。
“轟”
一肘轉身,如金剛怒目,天罰將至!
雙抄封天。
沖步雙掌。
突然,天幕傳來一聲話語:
“趙匡胤真的不配進入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行列嗎?教員寫詩用宋祖真的只是為了押韻?”
聽聞此言,趙匡胤心神大亂,身為武林宗師的他都不禁拳路出錯,行功紊亂,一口老血似要吐出。
他連忙穩住心神,順勢變招,身體左右搖擺,最終以一記懸崖勒馬作為結束,將內息平穩。
“呼~”
一套行云流水,霸道絕倫的太祖長拳演練完畢,趙匡胤緩緩收拳起身,吐出一口濁氣,陽光照射之下,身上流淌的汗水也隱隱透亮。
伸臂張手,在一旁侍候的宮女連忙上前將汗巾遞來。
趙匡胤拿起汗巾,邊走邊擦,將額頭的汗水拭去。
大馬金刀的坐至演武場中心大椅,瞇著眼看著天幕,喃喃自語道:“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朕之國號為宋,那這宋祖必定是朕無疑。
看來朕今后做出許多驚世功業,以至于在一些人眼中,朕可與秦皇漢武唐宗并列。
但朕之功業或許又稍遜秦皇三人一籌,因此有些后人又覺得自己不配?
‘人之所知不必同,而所為不敢異。’能有一部分人認為朕可以和秦皇三人并列,朕便已經知足。
秦皇首位一統天下,南征百越,北擊匈奴,開疆拓土,改行郡縣,可謂百代皆行秦政。
漢武尊儒術,奠定儒家治國之基,開西域打通絲路,徹底擊潰匈奴,征百越,平遼東,亦為雄主也。
但二人皆殘暴虐民,虛耗海內,朕不恥也。
唯有唐太宗李世民,武功可平定內亂,外擊強敵,文治有推行科舉,貞觀之治,四夷賓服,方為朕之楷模也!
仲詢(潘美字),你說朕真的可以和唐太宗比肩嗎?”
身著一襲緋色麒麟袍的潘美恭敬拱手道:“自是可以,唐太宗一統天下,面對的是隋朝暴政后的天下群雄,天下大亂不過三十余年。
而陛下所面臨的局面卻是兩百余年的武人亂政,橫行天下,難度便不可同日而語。
如今陛下文武并重,舍棄武人專權的遺毒,假以時日,未嘗不可打下大唐那樣的疆土,開創貞觀一般的文治!”
趙匡胤聽聞大笑,鼓掌道:“仲詢之言深得我心,朕豈能不如仲詢所言,辜負后世人對我期望?
昔日有唐太宗破突厥,朕亦可破契丹!
昔日有唐太宗三征高句麗,朕便三戰滅南方諸國!
聽朕旨意,整備禁軍,三月之后,朕御駕親征,先滅南平!”
潘美聞言拜服:“臣遵旨!”
……
天幕上的信息還在繼續播放,渾厚的男聲朗朗傳來,響徹各朝各代。
【厚道是對趙匡胤的最大誤解。】
【很多網友津津樂道他的杯酒釋兵權,說你看別的開國皇帝對功臣他都是要打要殺的,咱老趙多厚道啊,喝了一頓酒,還吃了一頓飯,就把功臣們的兵權給解了,然后就讓他們各自回家養老去了?!?
此時天幕飄過幾條彈幕,格外引人目光。
〈劉邦,朱元璋退出直播間?!?
〈劉邦:不是我干的,都是呂雉那毒婦搞的事!〉
〈講真,劉邦不搞韓信,白登之圍不一定會發生。朱元璋不殺藍玉,朱棣靖難未必成功!〉
【你說說,上哪兒找這么實在的領導啊?】
【然而,如果我要是告訴你,杯酒釋兵權根本就是一個不存在的假故事,你又會怎么說???】
……
西漢
長安,未央宮
劉邦敞開胸襟,左手撐頭斜靠在塌上,右手摳著鼻屎,看著天幕所言不屑一笑,完全沒有因被天幕嘲笑而變色:“笑話,開國皇帝怎么可能厚道,手下大將手握兵權,哪個皇帝能睡得著覺?
還想吃頓酒就收兵權?哪個將軍這么傻?手里有兵,皇帝他們也不放在眼里!
看著吧,這趙匡胤后面肯定會原形畢露?!?
端坐一旁的呂雉白了這老流氓一眼:“怎么,你很有感觸啊,覺得別人都是用你玩剩下的?”
劉邦嘿嘿一笑:“別瞎說,沒看見天幕說的,這事假的,就和朕是赤帝子一樣,都是哄人的把戲。
而且沒看天幕說的,韓信的事是你這毒婦干的,和朕有什么關系!”
呂雉臉色一黑,這老流氓,臉皮真厚!
要不是他默許,自己能得逞?
……
大明
南京
朱元璋正在伏案處理政務,趙匡胤奪權收兵的過程,他作為后世人自然一清二楚,可余光瞟到天幕卻令他大驚失色。
自己不殺藍玉,朱棣靖難未必成功?
什么意思?
靖難?
難道自己死后大明生亂,標兒讓老四出兵平亂,最后平亂成功了?
是了,按自己寫的《皇明祖訓》所說:“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
這很合理,標兒向來聽話,但以他之力難以消滅叛軍,所以召老四平亂,而老四用兵深得自己精髓,乃諸子第一。
可這和藍玉有什么關系?莫非生亂的人和藍玉有關系?
所以后世人才覺得只有藍玉可以抵擋老四?
對,應該就是這樣,藍玉那小子自從打贏北元蠻子,愈發驕狂,連他這個皇帝都不在眼里。
朱元璋清楚自己的性格,若藍玉那小子再如此猖狂,自己肯定容不下他。
所以是有人因為藍玉的死心存不滿,叛亂給他報仇?
那么,會是誰呢?
朱元璋心中閃過數個名字,有所肯定,但苦于現在沒有借口,只得暫且放他一馬。
而最令他的關心的是天幕透露出的細節,說朱棣靖難成功了,這表明什么?
老朱家的宗室,團結友愛!老大有難,老四義不容辭就來勤王!
什么漢朝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在我大明,通通不可能發生!
正所謂: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
藩王守國門,好的很!
藩王制度,必須加強建設,必須寫進《皇明祖訓》!
……
天幕繼續道。
【有的網友可能急了,但你先別急嘛,你所謂的教科書其實指的是中學教科書,如果你覺得中學階段的教材上面寫的就是真理,那你一輩子讀個高中也就夠了,你還考什么大學呀是不是?】
【反正那些高等院校的歷史學者,證偽過杯酒士兵權事件的不在少數,光是我知道的就有丁、柳、王、徐、方、顧等人?!?
【如果有歷史系的網友都應該知道我念出的這幾個名字的分量?!?
【當然在大多數網友眼里,他們對學術界的認知就是百家講壇,他們覺得那就代表了學術界了?!?
【所以之前我說杯酒釋兵權不存在,立馬有人跳出來,王先生怎么說怎么說,你還能比王先生厲害?】
【那他這么大,同樣是上過百家講壇,易先生也發過文,說杯酒釋兵權就是個故事,那你說怎么辦呀?】
【你立個擂臺還讓易先生、王先生他們打一下?】
【在座的如果有能念到研究生以上的,應該都能知道?!?
【你寫畢業論文的時候,有個環節就是要總結一下你要寫的這個課題,在之前都有哪些前輩寫過,看看現在進展到了什么地步?!?
【哎,你說巧不巧,山東大學的范教授就專門對杯酒釋兵權這個課題做過研究總結。】
【看看人家原話是怎么說的?】
【目前的研究進展已經基本澄清了杯酒釋兵權的有無問題。】
【所以就目前而言,學術界已經考證清楚,杯酒釋兵權這個故事最早萌芽于宋真宗、宋仁宗時期,形成于宋神宗、宋哲宗時期,最后是到了南宋?!?
【我們都知道皇位又回到了趙大這一系,于是趙大的子孫們看到了這個故事,哎呀,兵不血刃解兵權,他們覺得這故事講的是真不錯啊,體現了我們家太祖爺爺的厚道。】
【于是朝廷官方就承認了這個故事,這也就是為什么杯酒釋兵權后來可以以假亂真,還變成了好像真有其事一樣。】
【說白了就是因為南宋官方站出來認證了一波,但實際上他們是用這個故事掩蓋了趙匡胤當年收兵權時真正腹黑的一面?!?
……
西漢
一處暗室中,奮筆疾書的司馬遷看向透著光亮的窗外,看向天幕所說內容感嘆道:“吾雖以筆為劍,記載過往,然往昔真相,終有難以盡述之處。
吾觀后世史家,姿態嚴謹,求真務實,實乃史家之幸。
然則,歷史真相,豈能輕易見得?需有堅韌不拔之志,皓首窮經之心,方可從重重迷霧中撥云見日。
史家所記,往往或有所遺漏,或有所偏頗,然后世史家能以此為基,不斷修正完善,可謂究天人之際,窮古今之變,其行壯哉!
吾也盡心修書,查缺補漏,好讓后世史家少走彎路?!?
言罷,司馬遷又是低頭伏案修書,審視的愈加仔細,深怕有一個字的歧義就會讓后世人理解錯誤。
……
春秋
周游列國途中
坐在車后的孔子仰頭,看著天幕不禁愣神,喃喃自語道:“中學,高中,大學,高等院校,還有之前出現過的高校。
這這這!
后世人竟然如此多種類的學校?這高校應該便是高等院校的簡稱,而中學,高中,大學則是從低到高的學校,學習的道理愈加高深?
可若是如此,怎么可能起步就是中學?除非還有一個小學或初學?
是了,小兒所學,即為小學,初入之學,則為初學。
唉,后輩真是幸福啊,小兒即可讀書,不論男女貴賤,還可升學。若我周朝有此學制,何至于禮崩樂壞!”
顏回眼中也閃著渴望的光芒,拱手道:“夫子,可這就是我們為之努力的目標,不是嗎?
現在沒有,未來未必沒有,到時候我們便可將夫子之道傳遍諸國,復歸周禮!”
孔子也不禁幻想那樣的場面,撫須笑到:“大善!”
……
大明
南京
剛準備好好收拾藍玉一番的朱元璋看著天幕一陣愕然,他出身貧寒,因此知道教育的重要性,統一天下后也是極力推廣國子監、府學、州學、縣學各級官學,同時鼓勵私人辦學,以填補官學空白。
可是天幕所說的這套初中,高中大學體系完全與他的官學體系不同,若能借鑒一二,或許能為大明培養更多的人才,讓大明江山穩固。
但這天幕也沒說明白這套體系到底如何運轉,只是提個名字,讓朱元璋心急如焚。
“罷了,也許天幕后面會講到的?!?
……
北宋
東京
剛剛熱血澎湃,準備大干一場的趙匡胤仿佛整個人在大冬天被泡在冷水中——涼透了。
他看到了什么?
南宋!
這什么意思但凡是個傻子都明白,漢朝分西漢東漢,晉朝分西晉東晉,魏晉之后也分南北朝。
如此推算,這南宋毫無疑問就是大宋重建后的稱呼,而有南必有北,南宋的反面,毫無疑問就是北宋!
也就是說,后世子孫亡國了?學那窩囊晉朝一般南渡到南方偏安一隅?成了割據政權?
也就是說,朕到頭來并沒有統一天下?不然除了契丹,還有誰能打的大宋如此?
游牧民族自古驍勇善戰,秦漢與匈奴,魏晉與鮮卑烏桓,隋唐與突厥,永遠有游牧民族與中原王朝糾纏,如同附骨之疽,難以拔除。
而如今自己大宋也有這樣的宿敵,甚至最終被打的亡國?
朕!不甘心!
先南后北,先易后難的戰略或許是個錯誤,現在可能就是消滅契丹的最佳時機。
趙匡胤心中生念,不能再讓契丹發育下去了,負責將來必為我大宋心腹大患!
如今大宋剛平定五代亂局,收服天下精兵于他掌中,可謂兵強馬壯,即使契丹同樣強大,他也有信心大敗契丹!
但中國自五代以來兵禍連結,國庫空虛,若不取西川、荊廣江南富庶之地,恐怕連糧草軍餉都拿不出來了,如何攻打契丹?
也許要調整一下戰略,不能全面南征,北方也要兼顧一二,便拿北漢下手吧,北漢附庸契丹,實乃漢人恥辱,看朕一戰拿下!
這就是他趙匡胤!
終究五代亂世之人的信心!
可更令他揪心的是第二個關鍵詞。
皇位回到趙大一系?
也就是說自己子孫并沒有繼承皇位,而是被篡位了?
那會是誰呢?
趙光義?
趙光美?
趙光贊?
毫無疑問,長兄早亡,自己才是實際的老大,因此篡位者只可能是老二趙光義。
而且趙光義也是三個弟弟里面職務最高,才干最高,接觸政務最多的人,也是自己的得力幫手,因此篡位的可能性最高。
再結合自己之前猜想,大宋為什么沒有統一中原,反而被契丹滅國?
肯定是因為趙光義那個白眼狼,居然暗害兄長,奪權篡位,導致自己大業未成便被毒害!
而老二本身武功就不行,就搞內政可以,而他的后代居然比他更廢物,把好好的大宋搞的只剩半壁江山,偏安一隅!
趙匡胤腦海瞬間形成一條邏輯鏈。
趙光義毒害自己導致大宋沒有統一天下。
而老二和他的后代都是廢物,更加完成不了統一天下的任務。
老二的后代把大宋搞殘,而自己是大宋的開國皇帝,大宋≈自己,因此自己的歷史評價差了秦皇三人一籌。
若非如此,自己豈不是力壓起駕皇,腳踢漢武,比肩唐宗的千古一帝?
所以一切都是老二的鍋!
好你個趙光義,老子待你不薄,你就是這樣陷害我?
逆賊,朕必殺汝!
一念至此,趙匡胤怒氣沖沖的走出演武場,看的后方跟隨的潘美一臉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