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兩種方案
- 大唐:我一個貪官懂點科學怎么了
- 小二拿筆
- 2196字
- 2025-02-26 00:01:00
“楊匠,煩勞這幾日辛苦,盡快把這八頭連機水碓裝好,全力碎石,越碎越好。
大偉,除去水碓碎石以外,你要再安排人,人力碎石,不可細碎,粗碎即可。”
秦淮拿起鐵錘,搬起一塊礦石置于石板之上,用力鑿下,礦石受力,頓時碎裂,四處飛濺。
秦淮撿起一塊核桃大小的碎石,說道:
“就像這種就行。”
“這種礦石含鐵量高,干燥易碎,人不用安排很多,五六人足矣。”
楊潛和邱大偉對于秦淮粗碎細碎的方案,雖然不太理解,但是都知道秦淮胸中自有丘壑,不是他們的眼界看得懂的,當即應允下來,沒有多問。
一旁的張修集曾經煉過鐵,倒是對此安排有了一些眉目。
就在這時,十幾個漢子抬著大圓輪和八頭水碓,搬了過來。
張修集一直沒太明白什么是八頭水碓,此時見了實物,和眾人一樣,興奮地圍觀了起來。
秦淮先是撥弄了一下立式水輪的葉片,輕易便可撥轉起來,隨后又撥動轉軸,同樣輕易轉起。
他對此很是滿意,水輪和轉軸能夠輕易轉起來,就說明整體結構設計合理,不存在多余的阻力。
而且,按照秦淮的設計,轉軸上的撥板是錯列排開的,可以根據水流方向調整角度。
撥板數量不多,以大為主,這樣做既可以降低制作難度,還可以減少后期的維護。
這對于能否最大效率利用水力至關重要。
邱大偉對著這龐然大物,贊嘆道:
“這都是楊匠做的?真是巧奪天工。”
“邱郎君謬贊了,我只是按照秦縣令的設計和吩咐,做了些鑿木取材的苦力活。”
“真正的發明者,乃是秦縣令。”
楊潛如實說道,但是眼神中的欣喜之色,說明他對這個成果也很是滿意。
邱大偉眾人一臉驚詫,雖然經過連日來的相處,他們已然知道秦淮頗擅此道,可是看到如此復雜的水碓,怎么都不會想到竟然會出自秦淮之手。
秦淮的‘匠人之術’,在他們心里又提升了幾個等級。
“楊匠莫要謙虛,短短幾日,能攢出如此規模和質量的水碓,已是梓人大家。在這一點上,我遠不及你。”
秦淮沒有貪功,能把他的設想變成現實的人,整個丹徒,甚至是整個潤州,目前來看,僅此一人。
“大偉,你再去弄八個石臼,開口就按照鐵礦石的大小來開。另外,水輪和轉軸的基礎一定要坐實,不可懈怠。”
秦淮又吩咐了一些安裝的細節,隨即領著眾人趕往最后也是最關鍵的地方。
高爐。
在這件事情上,張修集作為最有經驗的牙人,責無旁貸介紹道:
“秦縣令,耐火磚和皮鼓風,我都已經初步定好安裝位置,就是現在擺放的地方,還請您定奪。”
其實,東西前兩日就已經采購就位了。
他本來是想著直接安裝好,可是被邱大偉攔住了,說要請示秦淮后再行修葺。
特別是,他的技術和修葺方案還沒有獲得秦淮認可,不要擅自做主。
張修集最開始不理解,可是今天見到這連機水碓,頓時明白了邱大偉的用意。
秦淮看著地上擺好的皮鼓風,也明白了張修集的意圖。
現在的高爐只有一個進風口,張修集在每一個高爐周圍擺了三個皮鼓風,就是想再開鑿出來兩個風口,以此提升爐溫。
這種皮鼓風,也叫橐(tuo),由皮革制作的風囊和木架構成,兩端細、中間鼓起。
皮囊上有一個拉桿,手握拉桿可以將皮囊前后推拉,使其壓縮和鼓起,從而將風吹入高爐內。
秦淮嘗試推拉了幾下,雖然皮囊壓縮程度不夠導致風速不快,但是用于塊煉鐵也足夠了,隨即說道:
“可以,就按照你說的方法改造即可。”
張修集見自己的方案被肯定,格外開心,又看到楊潛眉頭微皺,似乎有話想說,問道:
“楊匠可有什么高見?”
楊潛看向秦淮,見其沒什么表示,回道:
“皮鼓風方便快捷,確實最是合適。不過,何不把這三個橐稍加改造,連接在一起,做成排橐,如此一來,便不用再開風口,還能增加進風量。”
“可是單個橐已經是人力拉開的極限了,做成排橐,就拉不開了。”
“可以用馬來拉,或者再給我一些時日,像水碓那樣,做出水排,可以更加穩定高效鼓風。”
張修集眼前一亮,他聽說過水排鼓風,但是沒見過,如果能做出來,再好不過。
但是剛才的方案已經被秦淮認可了,二人都不太確定是不是要推翻重來,同時看向秦淮。
此事,還需秦淮拿主意。
秦淮笑笑,看出二人都是傾向排橐的方案,說道:
“就按照最初的方案吧,水排一事,不著急做。”
見眾人都不是很理解,秦淮繼續說道:
“這兩座高爐的爐溫不需要很高,等到點火以后,就用剛剛粗碎的礦石,能把他們煉化在一起,弄出大塊的塊煉鐵就行。”
“記住,這兩座爐,以產量為主,其他的,都不重要。”
聽到秦淮頗為守舊的方案,張修集一頭霧水,楊潛也是低頭沉思。
邱大偉率先反應過來,忙領著眾人紛紛稱是。
秦淮看著眾人各異的神情,心里感慨:
這就是領導決策帶來的效果。
所謂塊煉鐵,就是爐溫不夠,燃燒不充分的情形下生成的鐵,甚至都不能直接鍛打,需要再煉化一次才可以使用。
秦淮如此決策,有些人會覺得他急功近利、不可理喻,也有人會覺得秦淮難以捉摸、深不可測。
其實事情很簡單,就是信息差帶來的決策影響。
在場的眾人,只有秦淮知道這批鐵是要交出去的。
既然不是自己用,當然要給質量最差的鐵,既可以減少礦石、助燃劑、木炭的消耗,節省本錢,還可以讓外人知道他們煉鐵技術落后,示人以弱。
這就是秦淮想要的效果。
他故意不點破,一是這種小心思沒必要讓更多的人知道,畢竟人多嘴雜,傳出去不妥;二也是作為領導者常有的做法,更多的信息,更強硬的決策,本身就是上位者享受權力的過程,秦淮也是一個俗人,自然不能免俗。
聰明的下屬,比如邱大偉,會從秦淮的決策中推導出事情的一二甚至是全貌,從而做出最合適的應對。
愚笨的下屬,會認為攤上了蠢貨領導,但是礙于權力,不得不做。
不過這些,對秦淮來說,都不重要。
他只看中一點,能不能把他的命令,貫徹執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