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心懷鬼胎
- 大明:說朕是暴君,萬民豈會相信
- 鄰家三浪
- 2119字
- 2024-12-12 23:55:35
達成默契的二人先后走出了小院。
在抵達內閣后,呼嘯的寒風終于將云層中積攢已久的雪花吹落下來。
點點雪花冰晶落在手中,感受寒意的朱祁鈺,正在聆聽著身旁東廠密衛的稟告。
“寅時三刻,左都御史王文密會首輔陳循......”
剛才密謀的二人怎么也不會想到,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在朱祁鈺的監控之內。
深知這些大臣心性的朱祁鈺,為了完全掌控朝局,在剛剛登基之初就安排了此項事情。
“呵呵,果然賊心不死!”
“朕倒要看看,你們這些人能玩出什么花樣!”
這些被朱祁鈺所惦記的內閣大臣,如今正全部正襟危坐在殿中,等成敬派來的太監到場后,便開始了此次議事。
先開口的是兵部尚書于謙,只見他說道:“軍戶改制之事,吾認為先從大明內部開始。”
“如今的邊關九鎮,還承擔著防御也先的重任,若貿然改制,定然會使前線軍心大亂。”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提議先從浙直一帶先開始實施。”
“此處民富地饒,即便改制之后,有當地錢糧支持,想拉起一支軍隊也是輕而易舉。”
“不知諸位覺得如何?”
于謙一開口便是先將矛頭對準了自己的老家,這也說明他是朱祁鈺的鐵桿支持者。
王文聽到于謙所說甚合自身利益,急忙附和道:“延益所言極是。”
不過同為浙江人的王一寧卻不認為于謙說的對,只見他開口說道。
“正統九年冬至十年秋七月,浙江紹興、寧波、臺州三府,瘟疫大作,男婦死者三萬四千余口。”
“正統九年,蘇州府風雨暴至,平地水溢數尺。”
“太湖水高二丈,沿湖人畜廬舍無存,漁舟漂沒凡盡,死傷失蹤人口不計其數。”
“正統十年四月,倭船四十余艘,連破臺州、桃渚、寧波,大嵩二千戶沿所,又攻陷昌國衛,官庾民舍,焚劫一空。”
“正統.....”
王一寧一字一頓的將家鄉這些年來遭受的苦難,全部傾訴而出。
于謙讓家鄉身先士卒,以為表率的做法,王一寧很是不認同,他深切知道自己故土的鄉民在遭遇何等苦難。
因邊軍的糜爛而去折騰家鄉,王一寧實在做不出這等事來。
而身為揚州人的高轂似是也被王一寧說動,張嘴說道。
“浙直兩省確實不太適合,延益還是想想別處吧。”
“我覺得江西與湖廣等中部地帶,因無戰事困擾,更為合適也。”
高轂此話一出,對面的蕭镃頓時露出不樂意的神色,憑什么先拿他蕭家的地盤做試點。
若此國策之后施行的不好,受影響的只會是他蕭家,而不是在座的眾位大臣。
念及于此的蕭镃說道:“江西與湖廣也不合適。”
“雖說兩省沒有戰事,但長江的洪災每年都有,全靠衛所的將士幫忙,才得以安然度過。”
“若在此刻改制,豈不是讓那些將官寒心。”
“且上次國債,江西湖廣二省高居前兩名,這其中大多是哪些人,諸位又不是不知道。”
“剛剛為朝廷做出重大貢獻的將官,就要面臨改制的風險,此舉實在難以服眾。”
“還是先考慮考慮其他省份吧。”
殿內的氣氛在蕭镃說完此話,瞬間陷入了一種詭異的氣氛中。
每一位內閣大臣都在為自己的家鄉爭取,生怕原有的利益被剝奪削去。
北邊、東邊、中部都被眾內閣大臣否掉,現如今也就只剩下了最南邊的諸省。
陳循見時機已到,輕咳兩下便開口說道:“既然其他地方都不合適,那便在福建、兩廣與四川處先施行。”
“此處本來苗裔就甚多,經過朝廷鎮壓后,正愁不知如何安撫接納。”
“現如今以此國策,給予其大明身份便利,想必其定然欣喜。”
“且我大明官軍在此正好駐扎,足以震懾那些不臣之心的異族。”
“諸多便利之下,確實十分合適也。”
陳循此話說的好聽,但其內在實際卻是骯臟無比。
為什么這樣說,因為平叛安撫苗壯的王驥正是此處的統兵都督,他身為前皇帝朱祁鎮的心腹大臣。
早就成為了陳循等人的眼中釘,肉中刺。
有他和其他總兵在,福建兩廣等地,陳循等人的手就伸不進來。
此次軍戶改制,定然會激起當地衛所將領的反抗,再次掀起大戰也不是不可能。
而且不用擔心朱祁鈺會阻攔他們,因為朱祁鈺同樣在找理由鏟除盤踞南方的王驥。
因為自朱祁鈺登基以來,身為都督的王驥從來沒向京師寫過一封述職奏疏,這其中的意思已然很是明確。
他王驥不認可朱祁鈺這個皇帝!
陳循將目標指向此地,正是經過多方考慮,上到朱祁鈺,下到苗壯百姓,都被他算計到位。
只要內閣將此處地方敲定,他根本不怕被朱祁鈺否決。
因為若朱祁鈺敢否決,他還有其他后手在等著。
如今只要眾內閣大臣點頭同意,這件事便算成了。
只見陳循撇眼看了眼一旁的王文,那隱晦的目光瞬間便被其所知悉。
想起早上陳循所說,王文立刻對陳循的心意了然于胸,即刻發言道。
“陳閣老所說,王文覺的很是合適,不知諸位同僚是何等意思?”
一旁的蕭镃神色詫異的看了眼王文,心中有些狐疑,但在看到陳循的眼神后,也瞬間明白過來,立刻出言附和。
而王一寧聽到陳循的建議后,深思許久,也點點頭表達了自己同意。
如今只剩了高轂和于謙。
只見于謙眉頭緊皺,顯然他已看出了陳循的目的所在。
但他實在找不到其他理由來反駁陳循。
畢竟福建,兩廣等地的叛亂,與當地衛所糜爛脫不了干系,整治一番倒也符合情理。
不過,苗壯等族裔的叛亂是一大隱患,這也是于謙擔憂所在。
大明如今才剛剛安定,實在是不宜開啟戰端。
看出于謙擔憂的高轂,想起昨日朱祁鈺交待給他的事情,遂出言勸阻道。
“延益,陛下對舊港宣慰司以南很是看重。”
“而想要航行至那里,就必須要保證福建、兩廣等地的平安與穩定。”
“這關乎著我大明的未來,不要因為那些苗壯族裔,而耽誤了我大明國運。”
“想要有所得,就必須有所舍棄。”
“這是天道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