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叔自顧自地說道:
“萬有引力不是波,宇宙中萬有引力波動的產生的痕跡卻隨處可見。
八大行星公轉軌道為什么近似在同一個平面上?
因為太陽質量巨大,占整個太陽系已知質量的99.8%,太陽本身在自轉,太陽重力力場同時變扁,根據向心力公式 F=mV2/r向心力F和質量m不變,V2與r成正比,半徑r越大所能保持動能mV越大,與黃道平面交相的重力等位面繞日物質的動能最大,就會逐漸趨向黃道平面。八大行星都是這樣,只有在遙遠的柯伊伯帶,小行星的軌道與太陽赤道面夾角才開始變大一點。
太陽系是由星云凝縮而來。星云一邊自轉一邊收縮的過程中,由于角動量守恒,越向中心轉動的速度越快;鄰近的物質相互吸引,積累到一定規模,會對周圍的物質產生吸積作用。因為吸積的過程中,向內躍遷的物質動量變大,向外躍遷的物質動量變小,因而形成了行星的自轉。除金星、天王星之外的幾大行星都是這個原因。
原始的太陽不斷地聚集、長大,作為中心,自轉速度應該非常大。長大的過程中,核心的溫度、壓力也在持續升高,直到啟動了核聚變。核聚變使內部壓力驟增,同時卻削弱了自轉速度。這樣匯聚成長的過程中,通過壓力渠道,自轉動能逐漸轉化成了非矢量的熱能,太陽溫度越來越高,自轉速度也越來越慢。
太陽是宇宙中比較小的恒星,比太陽大幾十倍幾百倍的恒星比比皆是,茫茫宇宙,甚至存在比太陽大千萬倍的恒星。質量越大的恒星,內部能夠提供的溫度、壓力越高,產生的核聚變反應也越劇烈;而且質量越大的恒星,內部即時參加核聚變反應的物質所占比例通常也越高——因此越大的恒星壽命越短。人類費盡心思尋找的暗物質,可能就是死寂的恒星。它們質量巨大,本身不再發光又距離遙遠,很難從宇宙背景輻射中區分出來。
太陽形成之初,自轉速度幾度變化,重力場也一同改變。對遠處的物質影響較小,對附近的物質卻很大。太陽自轉速度驟然加快,引力場向外擴散,附近物質涌向外層軌道,造成一個內層速度小于外層的區域。這個區域吸積形成的行星就是現在的金星,是八大行星唯一逆向自轉的行星。
同理,引力場的波動在另一個區域形成了平流層。平流層的物質運行的角速度相同,所以沒有交錯吸積的機會,不能形成較大的行星。億萬年過去了,演變成了現在的小行星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