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地球來說,因為僅僅幾百年中氣溫降低了十幾度,引起了類冰川期的效應。
行星的自轉始于形成過程的吸積盤,自轉過程中液核的溫度變化會改變行星的自轉速度。這就是為什么大的天體都有自轉,很多小行星沒有自轉的原因,因為它沒有液核。
真理是在所有星球通行的。根據天體熱動效應,地球快速變冷和快速變暖都有可能產生板塊漂移。大羿射日的不良后果就是引起了最后一次板塊漂移。
這件大事在人類傳說中留下很多痕跡:南美洲有“失落的文明”,瑪雅文明因為滔天的洪水而衰落;歐洲有“悲慘的一夜”,消失的“亞特蘭蒂斯”;亞洲有共工撞倒不周山的傳說。
最后一次板塊漂移中,歐洲大陸撞上了亞洲大陸。
雖然這次撞擊沒有南亞次大陸那次撞得厲害,歐洲西面仍然沉沒了一塊大陸,亞特蘭蒂斯。
接觸部分隆起了帕米爾高原,亞洲大陸西北方被迅速抬高,于是“天傾西北,地陷東南”,山川移動、河流改道,震蕩的余波傳到幾千公里以外。東南方向,大陸的邊緣部分被撬進海中,僅殘留一串孤零零的“島鏈”,讓后世的國家爭來爭去……
太平洋板塊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傾軋和重組,變得面目全非;而現在的大西洋幾乎就是幾次決裂以后擴張出來的。大西洋海底地形要比太平洋平坦得多,從物理成因上非常符合這種形成條件。
地殼互相傾軋,決裂的部分涌出了大量的巖漿。因為海底的地殼發生過多次決裂,形成的巖石按照年齡區分有明顯的順序。后來的科學家考察這些巖漿,提出了“海底擴張學說”,認為海底擴張造成了板塊漂移。這個的證據(海底的巖石按年齡有序排列)說明“海底擴張”跟“板塊漂移”關系密切,不過“海底擴張”恰恰是由“板塊漂移”引起的,“海底擴張”是被動的,不僅不是“板塊漂移”的動力,而且還是阻力。完全把因果弄反了。
涌出地幔物質中的成磁物質,在快速冷卻條件下可以形成天然磁石,同時記錄下當時的磁場。全球變暖造成的地殼決裂只占少數,但是全球變暖和全球變冷形成的磁性物質記錄的磁場方向正好相反,后來的科學家就以為地磁可以翻轉。其實只是因為全球變暖時地幔比地殼自轉快,全球變冷時地幔比地殼自轉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