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大陸漂移

“冰川期為什么會引起板塊漂移?”陸羽問道。

大叔看向陸羽,幽幽說道:

“星際聯盟認為向低等文明傳播越級的科學技術和知識會妨礙靈魂進化,無異于拔苗助長,類似行為被定為犯罪,早已被明令禁止。

不過……”大叔嘿嘿一笑

“地球上已經出現的知識,加以引導或傳播并不被禁止。

所以我講的保證是地球上已經出現的知識,也盡量用你理解的詞匯。

地球人很早就發現了板塊漂移。板塊漂移了嗎?確實漂移了,但是板塊漂移需要巨大的、幾乎無法想象的動力,從前沒有人能解釋這個動力是哪里來的。

2010年有個華夏人發現了《天體熱動效應》,因為不被重視,當時只能發表在博客上。他的文章完全說明了天體熱動效應和重力場以及氣候的關系。

地球在自轉,地幔物質在同步自轉。地幔物質自轉的同時還要對流,上升段的地殼形成隆起帶,下沉段的地殼形成沉降帶,這就是造山運動。如果把億萬年造山運動快速回放,彈指之間高山崛起、滄海桑田,就很難否認地幔對流。

冰川期到來的時候,全球積溫大幅度下降,由于地殼與地幔物質之間的熱交換,大陸地殼異常變厚,由于海水傳熱的特性,海洋地殼變化不明顯。地球內部,地幔物質的對流速度首先變慢,造成地幔物質的自轉速度先于地殼變慢,地幔物質逐漸形成減速旋渦。地殼因為慣性自轉速度比地幔物質上沿快,巨大的阻力使得地殼從大洋深處的薄弱處決裂了。

遠古的時候非洲和南美洲是一個整體,位于南半球接近赤道附近。南美洲當時屬于下沉帶,地殼有很厚的部分浸入地幔物質,由于冰川期地幔物質形成減速旋渦,浸入部分受到很大的阻力,造成了非洲和南美洲的決裂。非洲當時屬于隆起帶,地殼比較薄跑得快一點,后來遠遠地拋棄了南美洲。非洲和南美洲保留到現在的海岸線能夠完美吻合,地質構造、巖層順序、巖石年齡、包含的化石都非常一致,是“板塊漂移”最經典的證據。

同樣在冰川期“南亞次大陸”跟“亞洲大陸”撞在了一起。既然能撞在了一起,說明它本來的速度比“亞洲大陸”更大。發生碰撞以后,支撐后半部分的“地幔柱”因為慣性繼續向前沖,失去支撐的半塊大陸瞬間就會斷裂、沉沒……保留到現在的印度斷崖海岸、南亞次大陸非常發育的斷裂以及分布廣泛的火山巖已經說明很多問題了;而前半部分的地幔柱則沖進“亞洲大陸”下方推起了“青藏高原”。

這里指具有支撐作用的“地幔柱”沖進了“亞洲大陸”下方,而不是傳統所說的“南亞大陸”插進“亞洲大陸”下方。地質學家曾有一個困惑,喜瑪拉雅地區曾經是一片海洋,發生碰撞以后為什么不是較薄的海洋地殼(亞洲近海地殼)插進陸地地殼(南亞次大陸)下面?這是傳統理論不可彌補的硬傷,顯而易見,作者的觀點沒有這種缺陷。

碰撞的最前沿地方不排除插入因素,褶皺現象和隆起作用,造就了現在的喜馬拉雅山脈;因為這次碰撞很劇烈,亞洲大陸依次產生了喜馬拉雅山脈、岡底斯山脈、昆侖山脈、祁連山脈等褶皺帶;邊緣接觸的地方通過“形變”消化動能,又“推擠”出一片“橫斷山區”……沒有其他原因能解釋這樣大面積的、走向一致的、有序顛覆的地質。由于活動斷裂密集,“橫斷山區”及其毗鄰的“云貴高原”屬于地質最不穩定,地質災害最多的地方。觀察華夏國泥石流、滑坡帶統計圖,除了黃土高原等厚土構造的部分,絕大部分跟這次碰撞有關系。

板塊漂移是發生在特殊時期的突發事件。人們想象的緩慢的、持續的“板塊漂移”,不僅難以解釋其所依賴的動力,同時既解釋不了“青藏高原的成因”,也解釋不了“成礦時代”。

為什么,地質歷史上集中成礦的時代,恰恰是生物大滅絕的時代?

因為冰川期,地殼決裂、板塊漂移和冰川的刨蝕搬運加快了物質循環,有利于礦產富集,同時卻一定是生物圈的大災難。

恐龍為什么滅絕了?

因為冰川期,地殼決裂板塊漂移,環境嚴重惡化,大型動物的食物鏈斷裂,這就是恐龍滅絕的原因。”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邑县| 彭水| 昌图县| 东山县| 潮安县| 区。| 运城市| 五台县| 若羌县| 白水县| 读书| 鹿泉市| 阳泉市| 内丘县| 尚义县| 满洲里市| 青海省| 德昌县| 无棣县| 汝阳县| 龙门县| 绥芬河市| 陵水| 龙海市| 阜城县| 定安县| 万州区| 六枝特区| 怀集县| 江西省| 榆中县| 囊谦县| 乌海市| 建德市| 陇南市| 许昌市| 和政县| 鹤峰县| 专栏| 郑州市| 旬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