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奪回大腦:如何靠自己走出強迫
- 黃愛國
- 3503字
- 2024-10-25 14:13:41
第一章
請停止自我攻擊——認識強迫癥
01 我真的得了強迫癥嗎
什么是強迫癥?
在社會上,我們經常聽到很多人自嘲:“我有強迫癥。”生活中也不難發現,很多人有一些習慣,如鞋子要擺放得整整齊齊、錢要根據金額的大小按順序排好、兩邊的鞋帶要一樣長,等等。慢慢地,大家把這類行為稱為強迫癥。但其實,強迫癥并非這么簡單,倘若按照上述標準去判斷的話,可能很多人都有強迫癥了。那么,到底什么是強迫癥呢?
最新的中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對強迫癥的定義是:“有意識的自我強迫和反強迫并存,兩者的強烈沖突使求助者感到焦慮和痛苦。”怎么理解這個定義呢?
有意識,指的是有自知力,個體對自己的心理問題有清楚的認識,即個體知道:自我強迫也好,反強迫也好,都是自己想出來的,而不是外來的。
那么,什么叫自我強迫,什么叫反強迫呢?自我強迫即控制不住地出現各種擔心、懷疑、恐懼等,也就是各種‘怕’。反強迫則是一種和自我強迫相反的想法,如“你沒必要那么怕,沒必要那么聽他的或排斥他,沒必要那么做。人家都不怕,你怕什么”等。自我強迫就像一個小黑人,當他出現之后,“自我”就會非常害怕。那怎么辦?我們往往要么順從他,聽他的;要么排斥他,總想把他趕走,這樣才會感到心安一些。這些順從或排斥就成了強迫思維或強迫行為,即強迫癥狀。而反強迫就像一個小白人,總在監督和指責“自我”,覺得不應該那么怕小黑人。于是,小白人和小黑人就在“自我”的地盤上打起來了,我們感受到的就是沖突、糾結等痛苦體驗。

所以,強迫癥的關鍵點在于,患者明知自己的癥狀是毫無根據甚至是荒唐的,卻沒有辦法自控和擺脫癥狀,內心陷入極度的矛盾和沖突之中,因而感到極為痛苦。這種狀態不僅會影響自己正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時間長了,還可能會讓自己陷入無助和麻木,焦慮、抑郁,對一切失去信心。但大家可以放心的是,經過長期臨床觀察,強迫癥并沒有發展為重型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癥的傾向。
強迫癥的診斷有比較嚴格的標準。比如,真正的強迫癥患者一般會有比較嚴重的強迫思維或強迫行為,會有比較強烈的心理痛苦,病程至少要3個月。倘若我們想初步判斷自己是否得了強迫癥,通常有兩個依據:第一,自身感覺到的痛苦程度;第二,癥狀對個人日常生活影響的大小。其中,第一個依據更為重要。
比如,我認識一位女士,每天回家要擦洗地板、整理家具兩三個小時,這甚至已經影響到她的睡眠了,但她在整理的過程中并不糾結,整理后也覺得很舒心,內心并不痛苦。這就不能叫強迫癥。

根據強迫癥的第二個判斷依據,即對日常生活影響的大小來判斷的話,如果一個人偶爾會有些糾結的小習慣,如偶爾猶豫不決、偶爾不放心、偶爾有某些小動作或鉆點牛角尖等,但對他的日常生活影響并不大,那就不是強迫癥,而是他的習慣或個性。每個人都有一點自己獨特的習慣,不能隨便把他的個性或習慣當成癥狀。
有一次心理學課后,一個學生問我:“黃老師,我每次遇到大的考試,就會特別糾結,總怕自己考不好,這個算不算強迫癥?”我問:“小的考試呢?”她說:“小的考試還好。”我說:“那就不算,大的考試,大家都會有些擔心,很正常。況且你的生活沒有受到大的影響,那當然不算強迫癥了。”
總之,如果某個人有一些強迫表現,但他并不為此苦惱,這些表現對其日常生活影響也不大,則可以算是他的一種習慣,不算心理問題。
所以,根據上面這兩個依據,大家可自行判斷你的困惑究竟是一種習慣,還是強迫癥。如果不太確定,可以到專業機構去做明確診斷,不要隨意給自己貼標簽。
* * *
但也有另外一種情況:如果一個人有比較嚴重的強迫癥狀,已經對生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但他并不為此苦惱,那也不是強迫癥,而可能是一種強迫性人格。強迫性人格和強迫癥雖然表現相似,但兩者屬于不同類型的心理問題。
在此簡單介紹一下強迫性人格及其與強迫癥的區別。一是看癥狀出現的早晚,二是看當事人的自知力,即他對自己的癥狀有沒有認知能力。強迫性人格通常是從早年開始形成的一種強迫的行為模式,對自己癥狀的自知力也不強,或者說,并不會因為自己的強迫行為模式而過于痛苦或糾結。而強迫癥則有所不同,癥狀出現之前,當事人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等社會功能較為良好,但癥狀出現之后,各方面均受到較大影響,才開始深陷痛苦中。強迫癥往往是一邊有強迫思維或行為,一邊又覺得這種思維或行為不好,中間充滿糾結,之后又懊悔不已。強迫癥患者對自己的心理問題有良好的自知力,因此會積極求治。而強迫性人格者自知力要差一些,痛苦感并不是特別強,求治愿望也相對不足,因此改變起來更為困難。
簡單地說,強迫性人格的特征是:從小就這樣,痛苦程度相對較低,改變愿望相對較弱。而強迫癥的特征是:癥狀出現后才這樣,痛苦程度高,改變愿望很強烈。但是,大家也要注意,不要隨便給自己貼上強迫性人格的標簽。
* * *
強迫癥常見的表現形式有兩類: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
強迫思維又叫強迫觀念,顧名思義,就是思維上的糾結。強迫思維又分為兩類,一類以“排斥”為主,如總怕出現某種念頭、畫面或感覺,越怕出現,結果出現得越頻繁,因而陷入劇烈的排斥與反排斥的斗爭中。另一類以“屈從”為主,即一想到某個念頭,就圍繞這個念頭毫無根據地想象、推理出各種嚴重的后果,進而反復回憶、糾結,寢食難安。
強迫行為則表現為外在的各種強迫動作。也分為兩類,一類是不由自主的行為表現,這些行為往往是由內心過于恐懼或緊張引起,如越怕手抖越手抖、越怕口吃越口吃等。另一類是自主的行為,因為內心有“怕”,如怕萬一、怕不完美,所以通過一些重復或逃避行為來緩解這種恐懼感。具體表現為各種重復行為,如反復檢查、反復詢問、反復洗滌、強迫性儀式動作等。當然,各種回避行為,如因恐懼某些場合,便想方設法回避那些場合,雖然和上面的重復行為有所不同,但也是因為逃避“怕”而出現的,也可以算作強迫行為。
那么,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又是什么關系呢?通常,有強迫行為,背后肯定有強迫思維。這是因為,強迫行為來自強迫思維。比如,一個人總是出現反復洗手的行為,為什么?因為他不放心,怕沒洗干凈會有嚴重后果。這個“怕”就是強迫思維。也就是說,他內心有“怕”的強迫思維,然后才有反復洗手的強迫行為。他不那么怕的話,為什么要反復洗手呢?
但反過來,有強迫思維,不一定有強迫行為。這又如何理解?比如,有個人腦海中總是冒出某些念頭,他越排斥,冒得越嚴重,比如看到黑色的東西,便聯想到死亡,但他并沒有做出什么相應的行為。
當然,很多求助者往往是既有強迫思維,又有強迫行為。
* * *
強迫癥都有哪些特點呢?
第一,強迫癥多數在青春期(即初中),到大學階段爆發。在青春期,身體發育迅速,會給青少年造成極大的心理沖擊。如果一個人從小形成的性格過于嚴謹認真、倫理道德觀念過強的話,在面對自身生理的變化時,常常會感到不知所措,這時,性格上的過于壓抑與生理上的快速爆發便難以匹配,導致青少年陷入“向外爆發—向內壓抑”的矛盾,出現極大的內心沖突,當這種沖突無法抑制的時候,就會以各種癥狀表現出來。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強迫癥、焦慮癥、抑郁癥等。
第二,強迫癥狀有波動性。在外界壓力不大或發自內心地感到愉悅時,癥狀就會減輕甚至消失,但在遇到挫折、困難或壓力過大時,癥狀就會反復,甚至加重,這也是癥狀的規律。一些有強迫癥狀的人,如果某一段時間過得很順利,即使不經過治療,他的癥狀也可能會好很多,甚至一兩年沒有癥狀,但一遇到困難,癥狀就可能會卷土重來。

第三,強迫癥會纏上性格好過頭的人。強迫癥往往會纏上那些性格過于嚴謹、認真、完美主義,過于在意別人評價的人。那些性格較為隨意、不太在意他人看法的人,強迫癥永遠不會纏上他們。
第四,多數強迫癥會伴發焦慮或抑郁情緒。有的強迫癥患者說:“我總是感覺到惶恐不安,是不是有焦慮癥了?”或者說:“我總是悶悶不樂,對什么都不感興趣,是不是得抑郁癥了?”其實,對強迫癥患者來說,這些焦慮或抑郁情緒往往是由強迫癥引起的,或者叫繼發癥狀,并不是典型的焦慮癥或抑郁癥。
強迫癥患者為什么很多會焦慮或抑郁?根本原因就是擺脫不了“怕”。一個人,自知力完整,對自己的問題清清楚楚,卻總也擺脫不了“怕”的困擾。越想擺脫,越無法擺脫,日子久了,能不焦慮嗎?持續焦慮下去,做事情還有興趣嗎?當然沒有。當興趣降低、情緒低落,人自然就會抑郁。而當強迫癥狀緩解后,那些焦慮、抑郁情緒,自然就得到緩解。因此,對于強迫癥伴發的焦慮、抑郁,解決強迫癥才是關鍵。
這里還需要特別說明一點,本書在介紹強迫癥的同時,也會談到恐懼癥,因為恐懼癥與強迫癥的表現有不少相似之處,甚至有時很難區分。比如,潔癖是強迫癥還是恐懼癥?其實很難清楚地區分。因此,考慮到恐懼癥與強迫癥表現及治療上的相似性,本書也會介紹一些常見的恐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