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自序 我的學術之路

散文是人類表達思想與情感的普遍方式,也是世界文學藝術的重要門類。在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中,散文更是蘊含思想智慧與藝術精髓的基本載體。《中國古代散文探奧》(下稱《探奧》)即是我學習思考和探索研究散文的階段性成果。

一 學術歷程

回顧我的學術歷程,其實就是緊密結合工作職責,不斷學習和深入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

20世紀70年代末,我于曲阜師范學院中文系畢業留校,擔任劉乃昌教授1的助手,并講授宋元文學。乃昌先生親切和善、溫潤如玉,學力深厚,以研究蘇軾而享譽學界,頗有大家風范。他言傳身教,悉心指導,讓我修完本科學業,繼續學習研究生課程。先生指導我從精讀黃庭堅全集入手,研究宋代文學。我反復研讀緝香堂本《山谷全書》,并結合教學任務,細閱各種版本的文學史,發現黃庭堅的思想主張、創作實績與文化影響,遠非部分文學史家介紹的“教人剽竊”那樣簡單,很多問題被誤解,亟需重新認識。1981年,我與乃昌師合作發表了《黃山谷的文藝思想和詩歌藝術》,指出其核心是倡導“創新”,引起學界關注。此后又相繼獨立發表了《黃庭堅“點鐵成金”“奪胎換骨”說新論》《黃庭堅詞的創作特征》《蘇軾與黃庭堅行誼考》等一批文章,承擔了山東教委重點項目《黃庭堅研究》。乃昌師承擔國家“六五”規劃重大攻關項目《宋代文學史》(上下)2任務,我有幸撰寫《黃庭堅與江西詩派》(上下)、《北宋后期其他詩人》等章;此后還共同完成了國家古籍整理項目《晁氏琴趣外篇 晁叔用詞》校注3,獲山東省第七次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乃昌師令人敬佩的精神品格、深厚扎實的學術功底與細致縝密、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深深影響著我,成為帶我走進學術殿堂的領路人。先生經常邀請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等科研機構與高校學者到曲阜講學,為我創造當面請教的機會,1982年仲夏還帶領我和研究生赴南京訪學,得到南京大學錢南揚、南京師范大學唐圭璋諸先生的熱情指導。

1984年,我考入山東大學承辦的全國首屆宋元明清文學助教進修班,攻讀碩士課程。此前,程千帆應邀在山東大學系統講授“校讎學”,程老囑我全程錄音并整理成文字,讓我十分艷羨山大的學術氛圍。助教班的學習,讓我開闊了學術視野:袁士碩“文學史方法論”、王紹曾“版本目錄校讎學”、朱德才“宋詞研究”、孟廣來“戲劇研究”等,讓我印象深刻,獲益良多。其間還參與了《元曲百科辭典》4編撰,完成了《論宋元小說批評的開拓與發展》《張壽卿及其雜劇〈紅梨花〉》等論文。

1986年評為講師,開始講授“宋詞研究”“中國古代散文發展史”課程。當時散文史課沒有教材,準備教案時,我精心搜集和梳理相關文獻資料,認真考察古代散文發生、發展和衍變軌跡,深入探討其規律,同時留意古代散文的理論與特點、學界研究的現狀與熱點。古代散文的發生、概念、范疇、分期等,這些急需解決的學術問題,都是備課過程中的發現。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發表的《易安散文的多維審視》《稼軒散文藝術論》,即是嘗試散文研究的成果。后者在1990年江西上饒召開的“紀念辛棄疾誕辰850周年學術討論會”上,得到鄧廣銘、葉嘉瑩、袁行霈、王水照等著名學者的關注、肯定和鼓勵,堅定了我繼續深入研究的信心。

1993年考入復旦,師從王水照先生讀博。水照師以人格魅力與學術成就享譽海內外,散文研究影響深廣。我以《宋代散文研究》為題目,在先生耳提面命、悉心指導下,展開深入研究,形成26萬字的成果。學位論文得到顧易生、袁行霈、陳尚君、葛曉音、徐培均、馬興榮等著名學者的充分肯定,答辯委員會認為“論文對中國古代散文的創作和概念的起源所作的考辨,以音樂性為標界確立散文研究的范圍,以體派衍傳為宋代散文的演進模式,以及對宋代散文諸文體的拓進與創新所做的總結,都具有較高的學術參考價值”,“在學術界具有填補空白、拓展領域的意義”。5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的《散文發生與散文概念新論》(中文、英文)、《宋代散文體裁樣式的開拓與創新》,發表在《文學遺產》的《論北宋前期散文的流派與發展》《古代散文的研究范圍與音樂標界的分野模式》,發表在《中華文史論叢》的《黃庭堅宗族世系新考》等,都是讀博時的成果。此間還參與了水照師策劃的《宋代文學通論》6撰寫和教育部重大項目《歷代文話》7編纂,完成了《〈全唐文〉校點》8第九冊的任務。讀博成為我學術成長的催熟期,尤其是水照先生的學術境界、學術氣魄和高瞻遠矚的精神風格,給了我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

1996年仲夏入職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下屬的辦公室,參與發展規劃制定和基金項目管理。這是一個匯集全國文科頭部精英的學術大平臺,也是為國家建設提供決策咨詢的龐大智囊團,更是國家同專家思想交流的橋梁與紐帶。我一方面發揮專業優勢,結合崗位職責和國家需求開展學術研究,從遵循學術發展規律角度提出系列制度建設建議,一方面圍繞實施國家發展戰略進行深入思考,形成一批學術成果。諸如編撰《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研究狀況與發展趨勢》9;策劃并參與組織首次優秀成果評獎,編撰《首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優秀成果評獎獲獎成果簡介》10;還相繼發表《社會科學乃立國治國之根本》11、《社會科學思想與華夏文明傳統》12、《關于繁榮哲學社會科學的幾個問題》13、《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起步與探索》14;出版專著《社會科學論稿》15等。還發表了《孔子“和”文化思想及現代啟示》16、《創新古典文獻研究的思考》17、《中國古代詩詞的境界與品鑒》18,出版了《宋代散文研究》《黃庭堅與宋代文化》《傳承與創新》等,與傅璇琮共同主編了《中國歷代散文選》。

2015年春受聘上海交通大學,回歸科研教學第一線。講授“宋代散文研究”“詩國與詩魂”等課程,主持“跨學科文化項目”,發表了《“中國夢”的文化“根”與民族“魂”》《蘇軾人文史觀:“功與天地并”》等一批論文,出版《中國文化論稿》《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人文論稿》《神話九章》等專著,還榮獲教育部第七屆高等學校優秀成果著作一等獎。作為新人文學院首任院長,我與同事們堅持以“文字、文獻、文學、文化、文明”為軸心,搭建學術平臺,推進學科建設,壯大師資隊伍,獲批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哲學與歷史兩個碩士點,入選“2022中國高貢獻學者”。

二 散文研究

上述學術經歷可知,古代散文一直是我著力研究的重點,《探奧》是學習思考和堅持探索的真實記錄,呈現著取得的階段性成果與達到的認識水平。這些成果大都選擇新角度、新層面或運用新材料、新方法,提出獨到的新見解、新觀點或新結論。其中具備重要學術意義的觀點有以下諸方面。

一是首次對“散文”文體概念在中國的出現做了細密考論,提出“散文”概念產生于中國12世紀中葉,由周必大、朱熹、呂祖謙等人提出,而非“源于西方”或“始于羅大經”,糾正了學界“中國向無‘散文’一詞”的錯誤說法。二是運用邏輯推理和歷史實證的方法,以豐富翔實的歷史文獻典籍為依據,提出了“散文的出現并不晚于詩歌”的新結論,矯正了中外學界普遍流行的“散文的出現晚于詩歌”說。三是立足于中國古代散文發生、發展和衍變的歷史實際,界定“散文”概念的內涵、外延、性質與特點,并由此提出界定散文作品的基本原則與可操作性標準。首次從文化發展與文學理論層面,提出中國古代散文的研究范圍與音樂標界的分野模式,將音樂屬性作為區分詩歌、散文的重要標志,從而增強了散文研究的科學性與規范性。

四是針對學界長期以來駢文與賦的研究各自獨立、無所歸屬的狀況,明確提出中國古代駢文與賦均屬散文研究范疇。不僅為重新審視肇始于南北朝且長達千年之久的“駢散之爭”開辟了新思路,而且為深入認識唐宋古文運動發展與宋代散文創作鼎盛提供了新思路。五是立足于宏觀層面研究中國古代散文發展的歷史軌轍與階段厘分,審視宋代散文,深入研究宋代散文多元并存與整合驅動的創作機制、群體式創作與流派型衍傳的發展模式、崇文重文的社會環境以及創作主體的知識結構與群體意識等方面的重要特征,由此提出宋代是散文創作的鼎盛期。六是首次從散文流派衍傳的角度與層面,采用縱橫交叉、有論有考、“點、線、面”結合的方法,梳理宋文衍變的脈理軌跡,提出系列新觀點。諸如宋代散文發展“五期說”;北宋前期散文發展駢、散兩派并峙,五代派“沿溯燕許”華實并重,復古派“宗經尊韓”、垂教尚散,西昆派“崇尚駢麗”,古文派力滌排偶;認為駢、散兩派互濟互補、相輔相成,乃是一個枝頭上的兩朵花,表現形式有區別,而理論主張卻有很多共同點。

七是首次系統、全面、深入地分析了黃庭堅、李清照、辛棄疾三位宋詩或宋詞代表作家的散文創作,指出他(她)們不僅是詩壇詞壇創宗開派的領袖人物,而且也都是散文圣手,創作出了思想內容與藝術表現都臻于完美的名篇。由此彌補了學界關于宋代作家研究與文學史研究的不足和缺憾。八是首次提出體裁樣式開拓創新促進了宋代散文繁榮興盛。認為“記”體散文的勃興與新領域的開拓、書序的美學變化與長足發展、題跋的創制及其趣韻風神、文賦的脫穎與文藝散文的誕生、詩話與隨筆的創造及日記范式的確立等,都是典型例證。而宋代散文家強烈的文體創新意識、綜合創新能力與強烈的群體觀念、鮮明的歷史意識,成為散文鼎盛的重要原因。

三 認識體會

學術研究的經歷,逐漸形成一些認識與體會。

首先,學術研究是人類社會實踐的高端文化活動,也是人類文化的最高表現形態,而“德、學、才、識、膽”是學術研究者的必備素質。“學術”,“學”為前提,“術”即思想,學術研究旨在出思想、出理論、出效益,須遵循“求真、求實、求新、求善、求美”與“有物、有序、有理、有用、有效”的原則,力求新發現、新觀點、新材料、新思路、新境界。

其次,自覺遵循學術研究規律。一要突出問題導向。發現有研究意義的問題,是學術功底和思想敏銳的體現,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反映學術能力與水平。二要樹立人類意識。具有人類普遍意義是學術研究的至高境界。三要強化國家觀念。著眼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需要,開展理論研究和學術探索。四要開闊世界視野。伴隨經濟全球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程度的日益提高,任何重大問題的研究都應放在世界范圍內來審視,充分借鑒和共享國外的文明成果。五要重視探討規律,升華理論層次。應從理論層面和文化層面把握研究對象的性質與意義,體現歷史高度和思想深度。六要切實嚴謹學風。這是增強科學性,提高權威性的重要手段。

復次,學術成果是個體努力與群體合作的結晶。在學術道路上每前進一步,都離不開師長指導、學友切磋和學界支持,這是一個不斷深化認識、豐富精神和提高生命品位的歷史過程。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光大“以人為本”“濟世致用”“天下為公”“尊道貴德”的理念,努力開拓學術研究新境界,乃提升學養和奉獻社會的重要渠道。

楊慶存

2022年9月8日寫定于上海奉賢


1劉乃昌(1930—2015)先生后來調入山東大學,著有《辛棄疾論叢》《蘇軾選集》《蘇軾文學論集》《姜夔詩詞選注》等十多部。曾任中國李清照辛棄疾學會會長。

2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版。

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4袁士碩主編《元曲百科辭典》,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5摘自1996年6月10日《楊慶存博士論文答辯委員會結論》。

6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7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8香港成誠出版社1997年版。

9學習出版社1997年版。

10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11《社會科學戰線》2003年第1期。

12《浙江社會科學》2003年第1期。

13《求是》2009年第11期。

14《中國翻譯》2014年第1期。

15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6《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

17《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18《新華文摘》2012年第17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托里县| 景谷| 舟曲县| 家居| 鹤峰县| 景德镇市| 大宁县| 青阳县| 芒康县| 来安县| 玉林市| 陇川县| 西和县| 香港 | 龙泉市| 沁水县| 云龙县| 宁城县| 青浦区| 甘孜| 黎平县| 永和县| 永德县| 沂南县| 拜泉县| 屯留县| 赤城县| 吴江市| 五原县| 太仆寺旗| 武宣县| 秀山| 宜春市| 长汀县| 方山县| 成都市| 华宁县| 莱芜市| 安乡县| 宽城| 武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