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改革國際化:東亞國家文化現代化的路徑研究
- 張瀚文
- 1854字
- 2024-10-23 15:33:48
二、研究的理論基礎
語言文字的改革與變遷是自語言產生之后就一直存在的進程,民族國家誕生之后語言文字的改革受到了國家建構與民族認同的影響,經濟全球化發展之后國際標準與社會發展對語言文字改革提出了客觀需求,語言文字的改革與一個國家如何參與國家社會運作息息相關,是語言逐漸社會化與國際化的進程。東亞國家的語言發展伴隨著國家與社會的轉型,在追求國際標準化的同時,又保持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本書研究擬解決的核心問題是:為什么要進行文字的國際化改革,哪些變量對文字改革國際化產生影響,以及這些變量在不同的國家之間是如何體現的。研究文字改革,實際上是在研究一個國家國內社會在受到國際社會的影響下如何進行改變的過程,是民族國家在融入國際社會中如何選擇的過程,根本上是一個國際政治社會學問題。因此本書將從國際政治社會學的視角為本書的研究尋求理論框架。
國際政治社會學的方法是把社會學方法論貫徹到國際政治學研究中去,研究國際政治與國際社會的互動關系、國內政治與國際社會的互動關系、國際政治與國內社會的互動關系。它雖然也關注國家以及其他國際關系行為體在社會互動中如何構建了國際社會,但更關注國際政治社會化、國際政治文化(包括國際規范、國際準則)對于國家等行為體行為的規定作用。具體來講,國際政治社會學強調國際社會外在于國家等行為體的普遍制約性和本質規定性,重視國際政治社會化和國際規范對行為體生存、發展、壯大的基本意義。由于一個國家的文化戰略規劃歸根到底是國內政策范圍的外延,在根本上受到國內政治因素的影響,同時加以國際社會的外在因素,共同影響文化戰略的發展與進程。從政治層面來看,國家進行文字改革是為了建構新的國家認同,對文字系統的選擇可以發揮其增強身份認同的功能,這對于建構國家是非常必要的;并且文字改革的方向受到民族文化的影響,文字的象征意義遠遠超出書寫系統本身,文字改革往往成為構建或選擇民族、地區或種族身份的標志。此外,文字改革的影響涉及這種語言在民族、國家和國際層面上使用的和諧性與便利性,例如《漢語拼音方案》被國際標準化組織定為國際漢語的標準拼音方案,大大減少了不同地區漢語拼音的使用差異,為漢語的國際交往能力提供了標準化道路與基礎。
語言在國際關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把語言學引入國際關系研究,為人們深入理解世界政治提供了不同的視角,這一跨學科的學術意義和價值有賴于語言視角在經驗層面提供更多具有解釋力的實證分析。語言既是物質的,又是實踐的,而且有著意識和觀念上的起源;語言的使用(包括濫用)與社會權力緊密相關,并可能產生重大的社會后果,包括社會矛盾、沖突,甚至是沖突根源。想要理解一種語言與該語言的使用歷史,就必須理解該語言所處的社會和文化環境,因為特定的語言始終是特定的歷史、社會和文化環境的產物。所有這些為國際關系研究的語言學視角提出相關的分析概念提供了知識來源。文化是國家實力與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國際關系產生了深刻制約和影響,是實現外交目標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從政治學視角來說,弗蘭克·寧柯維奇將文化外交定義為在國際政治中運用文化影響的一種特殊政策工具,是實現國家對外目標的手段之一。(91)從文化視角來說,胡文濤將文化外交定義為以文化傳播、交流與溝通為內容所展開的外交。(92)文化外交在一個國家的對外關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軟實力理論中,文化是一國的國家實力和國家利益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文明沖突理論中,各族群對于自有文化和文明的認同正逐漸取代對國家的認同,成為當今多元世界中沖突的主要來源。在傳播學理論中,文化不僅是外交的背景、基礎和決定要素之一,而且還不斷從幕后走向外交舞臺的前臺。(93)文字改革國際化是文化外交的基礎,而文化外交又反過來促進文字改革進一步國際化。
話語建構是建構主義和后結構主義國際關系理論所使用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就國家身份而言,語言建構主義和后結構主義都強調話語在建構身份當中的作用,其中后結構主義更是將話語看成是國家身份的唯一來源;無論是從國家自身的角度還是從國家相對于其他國家的關系的角度來看,話語建構對于國家身份的形成都是不可或缺的。(94)語言本身具有結構性,語言所體現出的差異性和相關性對建構身份起重要作用。(95)語言通過對身份和對外政策的建構而不斷產生意義,形成一定的話語,話語把身份的表象和對外政策聯系在一起。對外政策取決于對身份的表述,身份同時又通過政策的形成和合法性而得到建構和再造。后結構主義的研究視角使我們對身份、對外政策和國家安全之間的聯系有了新的理解,為本書變量的提出奠定了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