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水土不服罷了!
- 大唐李承乾,請陛下赴死
- 在下陳小慫
- 2030字
- 2024-12-25 19:37:54
文武百官們對此都沒什么好主意,便都將希望寄托在了李承乾的身上。
今日李承乾在朝堂上的一番表現,無疑是贏得了朝臣們對他的敬佩,眾人心里就會覺得李承乾博學多才,無所不能!
房玄齡、魏征等人本就對李承乾的才能十分欽佩,為此還專門去東宮懇請他上朝參政,卻都被李承乾找借口拒絕了。
如今李承乾在朝堂上大放光彩,房玄齡、魏征等人的心情都十分激動,他們終于盼到了這一天,同時心里也都認為自己沒有看錯人,李承乾的才能猶在他們之上!
這一刻,房玄齡、魏征等人都仿佛看到了大唐的將來!
李承乾迎上李世民投來的目光,面對李世民的詢問,并沒有犯難。
作為前世穿越而來的李承乾,自然知道中原人進入吐蕃后出現暈眩、乏力、嘔吐的緣故,并不是古人傳聞中天神庇佑吐蕃,單純是高原反應的作用罷了。
畢竟吐蕃的海拔比中原地區可高多了,氧氣也比較稀薄,貿然進入適應不了這樣的環境也是正常的!
“回稟父皇,并非是天神在庇佑吐蕃,也不存在所謂排斥中原人的神力屏障!”
“中原人進入吐蕃后就暈眩、乏力的原因,僅僅只是水土不服罷了!”
“吐蕃人從出生就生活在吐蕃,他們是從小適應了吐蕃的環境,所以不受影響,中原人生活的地方與他們截然不同,所以突然進入吐蕃就會水土不服。”
李承乾神情認真得解釋道。
此話一出,朝堂頓時一片嘩然!
朝臣們沒想到吐蕃傳聞中的怪異現象,竟然只是尋常的水土不服?
中原地區同樣地大物博,南北方的生活習慣也不一樣,換一個地方生活就容易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只是反應不會像進入吐蕃那么大而已,這也是朝臣們沒有想過水土不服的原因!
房玄齡神色驚訝道。
“就只是水土不服嗎?這么說來,中原人也可以適應吐蕃的生活?”
畢竟水土不服是能夠被克服的事情,這也意味著大唐攻占吐蕃以后,中原的百姓也能夠遷徙到吐蕃居住,進行同化,將吐蕃徹底變為漢人的居住地。
魏征有些不敢相信,看著李承乾開口問道。
“太子殿下此話當真?下官未曾在古籍中見過關于吐蕃的此類記載啊!”
魏征并不是懷疑李承乾說假話,只是從未有過的文獻記載,李承乾又是怎么知道這些的呢?
這件事關系重大,一旦大唐開啟對吐蕃的滅國之戰,那就不可能再中途改變策略。
唐儉也是搖了搖頭,神色復雜得說道。
“下官也未曾聽聞過!”
其余的官員也都在交頭接耳,低聲議論,彼此詢問是否聽說過此類傳聞,或是有誰親身經歷過的。
李世民詫異的看著李承乾,似乎沒想到他竟然對吐蕃也有一番了解,對于李承乾所說的水土不服,李世民也來了精神。
吐蕃對中原人的排斥效應無疑是唐軍進攻最大的阻礙了,如果這個問題也能夠得到解決的話,那往后唐軍駐扎吐蕃就不成問題了!
李世民迫不及待得追問道。
“承乾,你說吐蕃是水土不服,那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嗎?”
李世民并不在意李承乾所說的水土不服是真是假,他在乎的是唐軍能夠順利進入吐蕃作戰。
只要唐軍可以適應吐蕃的環境,是不是水土不服的問題就都不重要了。
朝臣們頓時安靜下來,無數道目光再次落在李承乾的身上。
房玄齡與魏征也不再糾結古籍文獻是否有所記載,此刻更想要聆聽李承乾的解惑。
或許李承乾就有好辦法呢?
相比于文臣們的好奇,武將們此刻的心情都更加興奮!
一旦解決了唐軍水土不服的問題,他們就可以在吐蕃境內肆意馳騁了!
“唐軍真要能在吐蕃境內長期作戰不受影響的話,必然能夠徹底消滅吐蕃的兵馬!”
“太子殿下有何良策?”
“只要到了吐蕃不頭暈的話,俺老程就能去打頭陣!”
武將們神色激動得開口說道。
他們不怕沙場廝殺,只是擔憂在吐蕃境內頭暈目眩,體虛疲乏,這種情況不利于他們作戰,白白送了性命。
迎上眾人投來的目光,李承乾神色平靜得解釋道。
“吐蕃地勢較高,容易讓人呼吸困難,有強壯體魄的人更容易適應!”
“除此之外,唐軍可以采取穩扎穩打的方式,在進入吐蕃境內,尋找合適的地方駐扎訓練,一段時間以后就能慢慢適應吐蕃的氣候環境,也就不會再有水土不服的情況。”
“另外進入吐蕃的唐軍如果反應強烈的話,可以將這些人調走,換一批士兵過去,從中篩選出能夠極快適應吐蕃環境的士兵,就能完成對吐蕃的征戰!”
“將來中原地區的百姓想要去吐蕃生活的話,也是可以在那邊居住一段時間,慢慢就能適應了!”
李承乾知道李世民心里擔憂的問題,索性也把事情都給挑明了!
想要攻打吐蕃,那就調派軍隊過去適應高原氣候的環境,一步步蠶食吞并吐蕃的領土,直到將吐蕃徹底占領!
這個過程會耗費國力,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這不僅是要李世民下定決心,同時還需要文武百官君臣一心,才能夠取得勝利!
話音落下,大殿內頓時陷入了一片寂靜!
李承乾所說的方法并不大,調動唐軍各衛去吐蕃輪番作戰駐扎,篩選出一支適應吐蕃環境的軍隊繼續深入吐蕃作戰!
唯一的難題就是這樣做將會耗費的錢糧不計其數,是一筆天文數字!
民部尚書唐儉立刻就意識到了問題的關鍵,頓時眉頭緊皺,心里飛快盤算著這其中的耗費,依照大唐目前的國力能否支撐得住!
房玄齡、魏征等人也都心存疑慮,稍有不慎,大唐就有可能會出現叛亂四起,四面皆敵的局面,不得不防!
當年隋朝三征高句麗,就是吃了這樣的虧,國力被硬生生拖垮,各地義軍揭竿而起導致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