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鎮子
- 穿越南洋,全戰崛起
- 五月看書
- 1887字
- 2024-11-01 14:25:44
一直等到時間接近傍晚,派出去的地方騎兵才終于全部陸續回到了臨時營地。
他們同時也帶來了一個有用的情報,在臨時營地往東南內陸深入約莫二十多里的方向,有一座小鎮子,那座鎮子里應該有數千居民,被一道兩三米高的木制圍墻包圍著。
為了避免打草驚蛇,發現這座鎮子的騎兵并沒有靠得太近,只是在較遠的地方眺望觀察。
雖然沒有抵近偵查,但還是能夠發現出入鎮子的主要以皮膚較深的爪哇島本地土人為主,其中也摻雜著許多身著黑衣黑褲,蓄著辮子的黃種人。
在聽完地方騎兵的匯報后,李斯一時陷入了思考,這座人口只有幾千人的小鎮看起來的確非常適合當做目標。
那保護著城鎮的木墻最多只能抵擋住缺少攻城器械的土邦軍隊,而對于李斯這種手里有火炮的軍隊來說,那木墻就和紙糊的沒有多少區別。
他思考了一會,還是決定將這座鎮子當做第一個目標,鎮子規模較小,也就意味著將其拿下不會很快驚動荷蘭人或者土邦蘇丹。
做好決定后,李斯的表情變得嚴肅起來,說道:“張副官,集結軍隊,我們要連夜行軍,在明天之內占領那里。”
“遵命!”
張懷義連忙應下,隨即將李斯的命令傳達下去,士兵們紛紛站起身來,迅速重新組隊,在地方騎兵的帶領下向內陸行軍。
李斯此前從未騎過馬匹,甚至連見都沒見過,如果不是他剛剛趁著地方騎兵還沒回來的那段時間里,讓張懷義教他騎了一會,李斯只怕連上馬都不會。
可即便如此,他騎馬趕路起來也還是慢吞吞的,用力拽著韁繩,生怕自己會失去平衡,從馬背摔下去。
為了照顧他的速度,連帶著軍隊的行軍速度也受到了影響,不得不放緩下來。
從海灘到那座不知名鎮子之間的地形并非李斯刻板印象中印尼常見的熱帶雨林地貌,而是有著大片大片的平原。
根據那幾名發現城鎮的騎兵所說,鎮子周圍的平原也被開墾出了大片田地,現在五月底早已過了水稻的收割季節,水田里也都換成了插下不久的新稻。
軍隊在平原地形下的行軍速度會比預期中的還要快,等到了凌晨后半夜,他們便終于到達鎮子外圍。
此時的鎮子被夜色籠罩,只有少量燃燒的火把提供微弱的亮光,城門兩側的哨塔上各站著一兩名守兵,倚著火槍,昏昏欲睡。
不過,這些守兵很快就發現了西邊冒出大量打著火把的人群,睡意瞬間清醒,連忙大聲叫喊向鎮內示警,一邊敲鑼打鼓。
“將軍,我們要直接攻城嗎?”聽著鎮子響起的鑼鼓嘈雜聲,張懷義策馬上前,詢問道。
李斯沒有馬上回答,他思索片刻,反問道:“士兵們有沒有患夜盲癥?”
張懷義雖然沒聽過夜盲癥這個名詞,但從字面來看還是很好理解其中的意思的。
他搖了搖頭,道:“您說的應該是雀蒙吧?如果是的話,弟兄們都很健康,您不用擔心他們無法在夜晚戰斗。”
李斯聽了,一時有些汗顏,沒想到他反而成為這支軍隊里最不健康的人了——這具身體在過去長期處于饑餓,營養不良,和大多數平民百姓一樣都患有夜盲癥。
所以他才會詢問張懷義士兵們有沒有患夜盲癥,如果夜盲癥同樣在軍中普遍存在的話,那還是要再考慮一下。
可既然士兵們都沒有夜盲癥,那就可以直接趁夜攻城了。
想到這,李斯心里有了主意,他命令就地休息十分鐘,讓士兵們食用干糧,補充體力。
同時,他有些難為情的對張懷義說道:“我患有雀蒙,夜晚看不太清,接下來的攻城戰,只能先交給你指揮了。”
張懷義連聲應下,隨即帶著幾名騎兵離開,試圖近距離觀察那鎮子的城防情況。
這一趟下來,張懷義收獲滿滿,他注意到鎮子的南北圍墻外都有一條小水溝圍著,似乎是起到護城河的作用。
只有朝向西邊,也就是他們主攻方向的這邊沒有“護城河”,但圍墻外也還是挖掘了一條溝渠,張懷義沒有靠太近觀察,也能推斷里面很有可能設置了尖木刺之類的防御工事。
也就是說,他們要想攻入鎮子內,似乎就只能用火炮從正面轟開城門了。
等張懷義重新回到李斯身邊,向他匯報剛剛的發現后,前者接著說出了自己的進攻計劃——
他準備直接將火炮推進至距離城門僅有百米的位置,集中火力轟開城門,隨后發起強攻。
鎮內的守兵見他們擁有火炮,不大可能會負隅頑抗,只要能夠擊潰門后集結的守兵,便能輕松拿下這座鎮子。
李斯對這個計劃乍一聽倒是聽不出什么問題,他并不認為這座小鎮子里的守兵會悍不畏死,只怕挨了幾炮,就會作鳥獸散了。
見李斯對此沒有異議,張懷義便接管了作戰指揮權,他命令各連隊結束休息,重新列陣,將兩隊長矛手部署在中間,線列步兵部署兩側,火炮與獵兵一同位于前方。
這樣部署的好處是,設在第一線的火炮能夠直接炮擊城門,如果守軍膽敢打著膽子出城,會第一時間遭到火炮與獵兵的聯合火力壓制。
就連張懷義也不認為城內的守軍能夠迎著炮擊沖過來,在城門被轟開后,長矛手只需要結陣沖入城門,在肉搏戰中擊潰敵人,便能獲勝了。
在各連隊完成列陣后,張懷義才下令吹響進攻號角,士兵們隨即踩著整齊步伐向鎮子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