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編纂新教材
- 替身皇帝:我從傀儡到蓋世人皇
- 小魷魚兒
- 2537字
- 2024-11-06 18:20:09
回到瓊華殿的李志稍作片刻后,便讓黃惇將于白和趙炎武喊來。
片刻的功夫的兩人便來到瓊華殿,想要聽聽李志有何吩咐。
“陛下,不知道您有何吩咐。”
進到殿中后,正處于戴罪之身的趙炎武看向李志小心翼翼的問道。
“朕仔細思考過了,這次北方恩科的舉措,只此一次就行了,萬不可成為慣例!于白你要好生輔佐趙炎武。”
“陛下,臣請問為何?”
聽到李志吩咐的趙炎武好奇的問道,就連提出這項舉措的于白也是好奇的問道。
“因為長此以往下去,只會有一種結果,那就是朝堂上會出現南黨和北黨,致使黨爭出現,也不利于南北融合團結。”
李志向兩人解釋一番。
經過李志這么一番提點,兩人細細思索后頓時明白了。
“那陛下萬一以后秋試在出現類似的情況我們又該如何解決呢?”
趙炎武忍不住問道,畢竟這次會試對他的打擊太大,明明認真為大漢選拔人才卻受了無妄之災。
李志想了想后隨即繼續說道。
“朕也為這件事頭疼不已,不過朕已經思量出了辦法,我們可以這么做。”
“每次科舉,規定錄取的總人數。”
“然后將這些名額分配各省,每個省份,都錄取幾個人。
“如此,便可關照到每個省份。”
“當然,根據科舉結果,朝廷會酌情增加或減少錄取的總人數。”
聽完李志的話,趙炎武和于白兩人頓時眼中一亮。
這確實是一個好辦法,比南北分場考試更好。
要知道,李志的這個辦法,參考的就是后世的高考。
各大高校,都有錄取指標,需要關照到每個省份的考生,主打一個平衡。
“陛下!”
“臣想了想,之所以北方學子考不過南方學子,其原因,還是教育資源的不均。”
“自之前天下大亂,許多人為了躲避戰亂,開始南遷。”
“在這個過程中,經濟文化中心開始南移。”
“而我大漢建朝之后,政治中心也轉移到了南方。”
“使得南方進一步開發,經濟文化積累也愈加深厚。”
“同時期的北方,之前還在那些草原韃靼的統治之下。”
“而在這期間,漢人深受欺壓,幾百年下來,北方的文化底蘊飽受摧殘。”
“如今大漢立國近六十余年,雖然先帝和朕勵精圖治,可北方的文化底蘊想要恢復,不知還需要多久。”
“南北方差距如此巨大,北方學子想要考過南方學子,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所以朝廷只能對北方學子進行扶持!”
“朕說的這辦法,雖然不錯,但也只是治標不治本,想要拉近南北方學子的差距,還是需要提升北方的文化底蘊。
說到此處,李志頓了頓。
“陛下可知,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于白聽了李志的話后,坦言問道。
“朕知道,但,這是必須做的事。”
“朕還有一個想法,但需要兩位愛卿多多努力。”
說到這,李志對著于白和趙炎武說道。
“陛下請講,臣自當竭盡全力,為陛下分憂!”
于白和趙炎武不敢怠慢,趕緊回到。
看到于白和趙炎武的表態,李志點了點頭,他決定借此機會,推廣標點符號。
這個時代雖然也有標點符號,但不成體系。
李志從后世而來,對于標點符號的認識自然遠超這個時代的。
要知道,這個時代的讀書人,想要讀書,就得先拜師,不然連圣人經典都看不懂。
畢竟,在這個標點符號不成體系的時代.很多句子的斷句,意思,都得請教先生才行。
對于圣人經典,就拿《論語》來說,現在應用最多的就是朱熹注釋的版本。
可在北方,應用最多的還是其他版本。
如此便造就了同一個句子,卻有好幾種不同的意思。這樣的情況下,北方想要科舉上榜,難度可想而知。
李志說了這么多,意思很簡單,統一教材,進行初步的教育改革,讓南北方學子的差距拉近。
偏殿,于白和趙炎武看著李志,也不知道該怎么形容此刻的心情,他們此刻就如同看當世圣人一般看著李志。
李志在心里組織了一下措辭之后,接著說道:“若此項政策實施下去,那么對于平衡南北方的文道差距,具有極大的作用。”
“因為每個省份固定的錄取名額,像江浙等地的科舉大省,競爭難度,將會直線上升。”
“如此一來,很多人南遷之人將會想辦法將戶籍遷回北方。”
“針對此種行為,朝廷也必須頒布相應的政策。”
“比如,三代以內南遷的,可以遷回北方。”
“因為南遷時間短,他們的鄉土之情還是很深的。”
“若是三代以上,恐怕鄉土之情已經很淡了,最近一兩代,已然成為了土生土長的南方人。”
“這些都還需要愛卿仔細斟酌,朕只是提出一個構想,你們盡快拿個章程出來。”
說完,李志停了下來,靜靜看向趙炎武和于白二人。
過了好一會兒,兩人在心中才想明白李志提出的構想,不經為李志的設想大聲叫好。
“陛下,此舉甚妙,堪稱當世圣人,只怕此舉頒發之后,北方學子們都要為陛下立圣人像了。”
隨后,李志又和于白、趙炎武就科舉的一些政策進行了商討。
次日,李志頒布了進行恩科北場的圣旨。
圣旨到達北方各省之后,當地官員出錢出力,就算是綁也要把本省的學子給送到京城參加恩科。
他們可是知道此次恩科老朱有多生氣,誰也不敢在這個節骨眼上給老朱上眼藥。
而在京城,恩科北場的圣旨一出,群情激奮的北方學子很快就被安撫了下來。
他們紛紛表示,上次只是沒有發揮好,等到恩科北場,就讓眾人看看他們的實力。
對此,南方學子只是不屑一笑,絲毫沒有將他們的豪言壯語放在心中。
瓊華殿。
李志再次將召見了于白和趙炎武。
“臣于白、趙炎武參見陛下!”
“平身!”
“謝陛下!”
“不知今日陛下相招有何事宜,請陛下示下!”
于白道。
“朕準備任命你二人為主審官,編纂科舉的教材。”
“此次恩科,朕算是看明白了,南北學子,差距巨大,和教材有很大的關系。”
“所以,朕準備統一教材。”
“謹遵陛下諭旨。”
于白和趙炎武拱了拱手,然后李志將編纂科舉教材的要求細細說了出來。
同時還給二人舉例了標點符號的應用方法,以及每個符號都代表什么意思,解釋完后李志接著說道。
“此事朕只給你們一年時間。”
“一年之后,朕要將新的教材發行天下。”
“三年之后的科舉,要保證每一名學子都有新教材。”
李志道。
“臣領命!”
“下去吧!
“臣告退!”
事情就這樣安排了下去。
于白和趙炎武也開始廣發英雄帖、召集各地有名望的大儒。
編纂新的科舉教材,這不是他一人能做得到的。必須找幫手。
畢竟,圣人之言,各家的解釋都不同。
而此次編纂新科舉教材的重點就是將每一句圣人之言的解釋都統一。
其中的難度可想而知,但只要做成看,名留青史是必然的。
沒有哪一個大儒能拒絕這樣的誘惑。
很快,時間來到六月。
恩科北場結束。
李志親自面試,錄取了六十一名進士。而南北榜案也在此時結束。
主考官趙炎武戴罪立功,其他考官也獲得了不同程度的懲罰。
最嚴重的只是流放,沒有殺一個考官。
畢竟,要給學子們一個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