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 家庭教育主體缺位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體,肩負著用正確的思想、方法和行為使未成年人養成良好思想、品行和習慣的義務。然而現實的情況是,家庭教育主體缺位的情況十分常見,母親缺位、父親缺位、祖輩補位的現象比比皆是。家庭教育主體缺位會導致孩子的教育缺失,對孩子今后的人生發展產生較大影響。
母親缺位
母親缺位對孩子的影響是十分嚴重的。很多母親沒有充分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沒有和孩子建立起健康的關系。這里討論的“母親缺位”,既指母親沒有參與孩子的教育,也指母親沒有用恰當的方式進行教育,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孩子心中“母親”的位置出現空缺,使孩子的依戀關系出現異常。
什么是“依戀關系”呢?孩子剛剛從母體中分離出時就會啼哭,哭是此時孩子唯一的“武器”。當孩子開始哭泣,而周圍有人來幫忙,孩子就會從中得到三個信號:第一個信號是“身邊有人在幫我”,這會讓孩子認為周圍的世界是有幫助、可依靠的,可以給他帶來安全感;第二個信號是“僅憑哭這一項能力,我就可以讓這個世界為我轉動”“有人愿意為我做事,我真了不起”,因此不要小看孩子哭泣之后周圍人的照顧,這會給孩子帶來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滿足;第三個信號是“原來人和人之間的關系這么美妙”,這意味著人和人之間可以產生關系,而這個關系是安全的、美好的。
這是三個正向的信號。如果我們能夠在孩子的嬰兒期給他建立起這樣的三個信號,孩子就會更容易形成安全型依戀人格。安全型依戀人格的人自信、獨立、自強,能夠相信自己,也愿意相信別人,他們可以與他人和諧相處,也愿意為他人提供幫助。
如果孩子沒有形成安全型依戀人格,就會走向另外一個方向——焦慮型依戀人格。焦慮型依戀人格主要分成三類。
第一類是缺乏母愛的回避型依戀人格。如果母親對孩子總是很冷漠,不愿意為其提供幫助和照顧,對孩子關愛不夠,孩子就會容易形成此類型的人格。
第二類是忽冷忽熱所導致的抵抗型依戀人格。有的母親高興起來對孩子好得不得了,給孩子買吃的,逗孩子玩,給孩子唱歌;可一旦不高興了,就根本不理孩子了。面對這樣的母親,孩子會覺得很奇怪,她怎么一會兒對我好,一會兒又對我不好呢?這類母親對孩子的愛不是源于孩子的需要,而是源于自己的需要——自己心情好,想要給予愛,那不管孩子需不需要,都要給;自己心情不好,不想給,那就算孩子再需要也不給。因為母親的愛與關懷毫無規律,并不出現在孩子需要的時候,而是出現在母親愿意給予的時候,因此,孩子為了獲得母親的愛而變得終日不安。
第三類是混亂型依戀人格。此類人格是殘酷的虐待導致的——父母打罵孩子,把壞脾氣全部發泄在孩子身上。成長過程中受到的暴力、壓迫等虐待,會給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使孩子的內心深受折磨。
也許你會問,真的有不管不顧孩子的父母嗎?現實中真的有,而且很多。他們出于主觀或客觀的原因,既不陪伴在孩子身邊,對孩子的一切也毫不在意、毫不關心。
曾有一位來訪者說:“我這輩子就希望我媽媽能給我做一頓飯,我沒有吃過一次媽媽做的飯。”雖然已經成年,但她仍然對“媽媽從沒給我做過飯”這件事耿耿于懷。她的母親是一位高級知識分子,因為成長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想獲得認可,必須表現得極其優秀才行,所以從小形成了“我必須在事業上非常成功,才能夠獲得安全感”的價值觀。即使結婚生子后,這位母親也將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很少照顧孩子,而這無疑給自己的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實際上,一個人的事業和家庭并不一定是矛盾的。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母愛不能缺席,這也是一個母親應盡的責任。
父親缺位
在中國,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是十分嚴重且普遍的現象。中國的隔代撫養率是全球最高的。某項統計顯示,中國5000萬個城市家庭中,有2/3以上在撫養和照看孩子方面需要依賴老人。比如在上海,在有0~3歲嬰幼兒的家庭中,近90%有祖輩參與撫養教育,超過75%有祖輩一起生活;在北京,有約70%的孩子在接受隔代教育;在廣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則有近50%。有研究表明,95%以上的家長沒有學習過如何教育子女,而沒有學習過如何教育孫輩的隔代家長的比例接近100%。
這種情況造成了中國育兒的兩大特色,一是父親缺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喪偶式育兒”;二是老人介入養育,或老人代替養育。
在我國,“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根深蒂固。很多男性認為“我是男人,我要拼事業”“我只要掙錢就行了”“帶孩子是女人的事情,與我無關”“男人天生帶不了孩子”。但事實上,在現代社會,女性和男性一樣擁有工作、掙錢的能力,很多女性的收入甚至超過了男性。現在早已不是什么“男主外,女主內”的時代,而是夫妻共同掙錢養家、共同養育孩子的時代了。
在讓父親參與育兒方面,女性也同樣存在認知誤區。很多新手爸爸一開始也很有熱情,想分擔帶孩子的工作,但卻發現家里常常出現這些情況:
情況一:孩子出生后,有一大堆人,比如孩子的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月嫂或者保姆,都在圍著孩子轉。可是,一個孩子哪里需要那么多人照顧?人多活少,哪里有要爸爸干的活呢?
情況二:當爸爸想給孩子換尿布時,奶奶或者外婆一個箭步沖上:“我來,我來,你一個大男人哪里會做這些事!”“你上班辛苦,趕緊休息去吧!”于是,爸爸就去一邊玩手機、看電視、玩游戲去了。
情況三:在爸爸剛開始照顧孩子時,孩子的外婆、奶奶、媽媽總在一旁挑剔和打擊:“哎呀,你放的洗澡水太燙了。”“紙尿褲不能這么穿。”“你抱孩子的姿勢不對,孩子會不舒服的。”除了這些,有時爸爸還會受到更加嚴厲的批評和指責:“你怎么這么笨啊!”“這點事情都做不好!”“凈會幫倒忙,讓你做還不如我自己全干了!”
情況四:爸爸給孩子輔導作業,媽媽回來一看,勃然大怒:“你怎么輔導的,怎么錯了這么多?怎么都沒有按照老師的要求做?去了學校,孩子鐵定要挨訓了!”爸爸默默地看了一遍,發現的確看漏了一些題目。媽媽緊跟著再來一句:“以后不用你檢查了,只會幫倒忙!”
家里的女性要么不讓爸爸插手育兒的工作,剝奪他參與的機會,要么否定和批評他的表現,打擊他參與的熱情。這些否定、批評和打擊,再加上人性中喜歡偷懶、害怕困難等本能,很多爸爸就索性什么都不做了。不做,自然就沒有練習的機會,就更加不會做,于是得到更多的否定和打擊,最終形成男性更加不參與育兒工作的惡性循環。
很多時候,喪偶式育兒的局面是男性和女性“共謀”出來的:女性將男性排擠出育兒隊伍,男性順勢逃避育兒責任;女性從中獲得了價值感和優越感,男性從中獲得了舒適感和解脫感。就這樣,父親的角色退出了家庭教育,然而孩子的健康發展需要父親,父親的缺位將會給孩子帶來四個方面的不良影響:
第一,孩子缺失游戲時的依戀對象。根據心理學的依戀理論,嬰兒傷心或恐懼時更依戀母親,而在游戲時更依戀父親。第二,孩子缺乏性別認同。孩子在3~6歲時會完成性別認同,即男孩向父親認同,女孩向母親認同。第三,孩子的社會化能力降低。父親使用的語言更復雜,可以讓孩子更社會化,為孩子走進現實世界做準備。第四,使母親的焦慮程度增加,進而影響孩子的情緒穩定。父親支持母親,讓母親情緒穩定,可以使孩子的情緒更加穩定。
在現實生活中,單親家庭也是家庭的常見形式。在單親家庭中,撫養孩子的任務直接落在父親或母親一個人身上,任務更難,也更重。因此,單親家庭的父親或母親,更需要指導和培訓,以幫助他們獨自養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此外,父母錯位也是不容忽視的現象。常見的父母錯位有以下幾種:嚴母慈父,這樣的組合有的是因為母親需要掌控感,主動沖鋒在前,有的是因為父親過于“慈愛”,母親不得不擔當先鋒;嚴母嚴父,這樣的父母雙方都采取控制、嚴苛的教育方式,導致孩子沒有傾訴對象,容易變得情感冷漠、懦弱、沒有主見;慈母慈父,這樣的父母雙方都無原則退讓,讓家庭教育失去底線,容易導致孩子自私、驕縱。
祖輩補位
在父母缺位的家庭環境中,祖輩補位顯得尤為重要。老人幫助帶孩子主要在孩子小的時候,特別是0~6歲期間。0~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最重要的時期,給孩子一個穩定、和諧的環境是最重要的。
前面提到過,在中國5000萬個城市家庭中,有2/3以上的家庭需要祖輩幫忙照看孩子。隔代教育的突出問題之一,就是由于育兒理念不一致導致的婆媳矛盾,并進而發展到夫妻矛盾。家庭關系復雜,就會形成不利于孩子成長的環境。在養育孩子方面,夫妻獨立養育當然是最好的,但是很多家庭中,老人介入養育似乎又是不可避免的。
有一個年輕的母親,婆婆很精明能干,也很強勢,家里的大事小情都由她做主。孩子剛出生的那幾年,婆婆也習慣性地什么事情都要管,然而這個母親也是非常有主見的人,不喜歡婆婆插手自己小家庭的事務,因此婆媳之間經常產生矛盾。每次產生矛盾,婆婆都會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向自己的兒子哭訴。然而這位兒子卻不太有主見,夾在婆媳之間左右為難。年輕的母親既想維護和丈夫的感情,也想讓孩子健康成長,最后只能妥協。
現在孩子已經進入初中了,大事小事依然由婆婆決定,比如婆婆決定孩子就讀哪所學校,婆婆決定周末帶孩子去哪里玩。這位母親常常覺得自己是“多余的”,自己在孩子面前也沒有任何存在感……
為什么會有那么多家庭存在嚴重的婆媳矛盾?一位女性和一位男性組建了一個家庭,卻發現家里還有一個垂簾聽政的“太后”。雖然妻子應該是家庭的女主人,但“太后”仍然霸占著女主人的位子,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插手。對于婆婆來說,她的所有精力、打算、安排,都圍繞著自己的孩子,但她的孩子已經是別人的丈夫,已經有了自己的生活。憤怒的種子在這時候便埋下了。有的婆婆甚至會故意把婆媳之間的矛盾說給兒子聽,讓兒子左右為難。這么做,最后影響的其實還是兒子的夫妻關系。
在家庭關系中,正確的序位非常重要:第一位應該是夫妻關系,第二位是和孩子的關系,第三才是和父母的關系。夫妻關系是家庭里的“定海神針”,如果不把夫妻關系擺在家庭關系的首位,必然會出現各種扭曲的后果。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父母為大,因此在家庭關系中,很多人也把父母的重要性看得大于妻子,不重視妻子的感受。而妻子因為夫妻情感缺失,就會在有了孩子之后,將情感全部投注在孩子身上。夫妻之間關系不和,妻子就容易向孩子傾訴,但這其實是在無意識地鼓勵孩子替代伴侶來陪伴自己。這種錯位一方面讓孩子感覺自豪,“看我多重要,媽媽愛我勝過爸爸”,另一方面也會使孩子不能安心地只做孩子,而是要承擔母親對父親的情感需要。孩子都天然地渴望為父母排憂解難,但又缺乏排憂解難的能力,如果父母向孩子傾訴成人世界的煩惱,必然給孩子造成巨大的無力感,“我居然沒有能力替父母排憂解難”。這樣的孩子內心會不堪重負,心理學上稱之為“被吞沒”創傷。孩子會認為“媽媽辛苦養大我不容易,孝順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線,我將來一定要補償她,讓她快樂、幸福”。這樣長大的孩子,有一天結了婚、有了妻子,而妻子又和母親產生沖突時,就會選擇站在母親的一邊。而當一個女性有了一個“媽寶男”的丈夫,就很容易培養出一個“媽寶男”的兒子,這種模式會一直循環。
復雜的家庭關系,很難達成教育一致。如果家庭教育的核心不是父母,孩子受到的教育很可能是矛盾的、互斥的。真正懂教育的祖輩,會理解父母教育的重要性,理智地退讓,把父母推到子女教育的第一線。遺憾的是,對家庭教育大包大攬的祖輩,多是不懂教育的。他們憑著自己的經驗指揮孩子的父母、控制孩子的行為,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家庭教育發揮作用。
父母和孩子組成的核心家庭,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長的家庭教育環境。父母分工合作,共同分擔養育職責,是良好家庭教育的保障。如果確有祖輩參與家庭教育,也切記不可越位,祖輩只是協助者,而不能取代父母進行家庭教育。在本書第四、第五、第六章中,將對父親、母親及祖輩在家庭教育中的定位和職責進行詳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