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蟬和螞蟻的寓言

無論是有關人類的還是有關動物的,聲譽主要是由故事傳說促成的,而童話則更勝故事一籌。特別是昆蟲,如果說它無論以哪種方式都會吸引我們,那是因為有著許許多多有關它的傳說,而這種傳說的真實與否則是無關緊要的。

譬如,有誰不知道蟬的?起碼也聞聽其名吧。在昆蟲學領域中,還能找到如它那樣名聲很大的昆蟲嗎?它那鐘情于歌唱而不顧未來如何的聲名,早在我們記憶訓練之初便已被當做素材了。人們用易學好懂的短小詩句告訴我們,當寒風四起,嚴冬來臨時,一無所有的蟬便跑到其鄰里螞蟻那兒去喊餓求食去了。乞食者不受歡迎,遭到不堪忍受的諷刺挖苦,這反而讓它名聲大震。螞蟻說了如下的兩句雖簡短卻粗俗無情的話語:

您先前唱了又唱!我聽著舒服,

好呀,您現在就跳吧。

這兩句話給蟬帶來的聲譽遠勝于它精湛的演唱威名。這深深地印入孩子們的心靈深處,永不會磨滅。

蟬生活在油橄欖生長的地區,大多數人并不知道其歌唱本領,但它在螞蟻面前的落魄沮喪樣兒,無論大人還是孩子全都知曉。名聲即源于此!一個是如同自然史一樣的其道德受到踐踏的極具爭議的故事,一個其全部好處就在于又短又小的奶媽說的故事,它是一種聲譽的基礎,而這種聲譽將會像《小拇指》[1]中的靴子和《小紅帽》[2]中的烤餅一樣牢牢地支配著歲月留下的殘存記憶。

兒童是極為優秀的記憶器。習慣、傳統一旦存入其記憶庫,就無法抹去。蟬的大名應歸功于兒童,是他們在最初學著背誦時,磕磕巴巴地說出了蟬的不幸遭遇。構成寓言基本內容的那些荒謬淺薄的東西因他們而將保存下去:嚴寒來臨時,蟬將永遠挨凍受餓,盡管冬天已不再有蟬了;蟬將永遠乞討幾顆麥粒,盡管它那嬌嫩的吸管根本就吸不進這種食物;蟬還將討要蒼蠅和蚯蚓,盡管它從來不吃它們。

這些荒唐的錯誤,責任究竟在誰呢?在拉·封丹[3],他的大部分寓言因觀察之細微,頗讓我們著迷,但有關蟬的描述卻是考慮欠佳的。他的寓言里最早的那些主角,如狐貍、狼、貓、山羊、烏鴉、老鼠、黃鼠狼以及其他許許多多動物,他非常熟悉,所以他在跟我們講述它們的事情和動作時,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它們是一些高地的動物,是他的鄰居,是他的???。它們公開的和私下的生活都是他天天所見的,但是,在兔子雅諾歡蹦亂跳的地方,是見不到蟬的。拉·封丹從來沒有聽見過它歌唱,從來沒有看見過它。他以為,這個著名的歌唱家肯定是一種蚱蜢。

格蘭維爾[4]的畫筆盡管與拉·封丹寓言配合得相得益彰,但也犯了同樣的錯誤。在他的插圖里,螞蟻一副勤勞的家庭主婦的打扮。它站在門檻上,身旁是大袋大袋的麥子,不屑地背對著伸著爪子——對不起,伸著手——的乞討者。頭戴十八世紀闊邊女帽,腋下夾著吉他,裙擺被凜冽寒風吹貼在小腿肚子上,這就是那第二個人物的形象,與蚱蜢一模一樣。格蘭維爾同拉·封丹一樣,也沒弄清楚蟬的真實模樣,他栩栩如生地再現了那個以訛傳訛的錯誤。

在這個內容貧乏的小故事里,拉·封丹只不過是拾了另一位寓言作家的牙慧而已。蟬備受螞蟻冷遇的傳說如同利己主義,也就是說如同我們的世界一樣,歷史久遠了。古雅典的孩童背著滿袋無花果和油橄欖去上學時,嘴里就已經像是背書似的在嘟囔這個故事了:“冬天到,螞蟻們把自己受潮的食物搬到太陽下曬干。突然間,一只饑腸轆轆的蟬跳上前來求乞。它想討幾粒糧食。吝嗇的螞蟻們回答說:‘你夏日里歡唱,那冬天你就蹦跳吧?!北M管這個情節有點枯燥,但那正是拉·封丹的有悖常理的主題。

可這個寓言正是源自希臘,那是有名的盛產油橄欖、蟬非常多的地方。難道伊索[5]果真像傳說所說的那樣就是這則寓言的作者嗎?這令人懷疑。不過,這也無關緊要,因為那位講故事的人是希臘人,是蟬的老鄉,他應該對蟬頗為了解。在我們村子里,那種缺少見識的農民,也會知道冬天根本就沒有蟬。冬季來臨,必須為油橄欖樹培土時,村子里凡是用锨鏟土的人都認得蟬的初始形態——幼體——的。他們在小路邊成百上千次地看見過它,知道夏季來臨時,這個幼體是如何從自己修建的圓洞中鉆出地面的,知道它如何抓掛在細樹枝上,背上裂開一道縫,蛻去比硬羊皮紙還要硬的外殼,變成淺草綠色,然后又變成了褐色,成了一只蟬。

阿蒂卡[6]的農民并不傻,他們也注意到了最不開眼的人都能看出的情況,他們對我那些鄉巴佬鄉鄰十分清楚的東西也是知道的。這則寓言的作者,不管他是哪位文人,都是處于最有利的條件之下,對這類事情肯定是十分了解的。那么,他故事的這種謬誤是源自哪里呢?

拉·封丹情有可原,而古希臘的那位寓言作家則是不可原諒的,他只講述書本上的蟬,而不去了解近在咫尺像鑼鈸似的振翅鳴叫的真實的蟬。他不關心現實,卻因襲傳說。他是一位更古老的故事講述者的應聲蟲。他在復述源自各種文明那可敬之母——印度的某種傳說。他根本沒有弄清楚印度人筆下描述的主旨是在表明一種無遠見的生活會導致什么樣的危險,卻以為編成故事的動物場景比蟬和螞蟻的對談更貼近真實。印度是動物的偉大朋友,是不會犯這樣的錯誤的。這一切似乎表明,原始故事的那個主人公不是我們的蟬,而是另一種動物——或者稱之為昆蟲——,其習性與所編的故事頗為吻合。

這則古老的故事在許多世紀里令印度河流域的賢哲們深思,令那兒的孩子們得到樂趣,它也許像歷史上某個族長第一次提出節儉持家一樣年代久遠,并一代一代地流傳下去,內容基本上還是忠實的,但正如所有的傳說一樣,因為要適應當時高地的情況,細節便因歲月的無情而有所扭曲了。

希臘鄉間并無印度所講述的這種昆蟲,人們便差不離兒地把蟬加進故事里去,正像在現代雅典——巴黎一樣,把蟬與蚱蜢給搞混了。錯已鑄成。從此,謬誤深印進孩子們的記憶之中,無法抹去,假成了真,真卻成了假。

讓我們試著為這個被寓言糟踐的歌手正名吧。我得首先承認,它是個討厭的鄰居。每年夏天,它們被兩棵枝繁葉茂的高大法國梧桐所吸引,成百成百地飛到我家門前安家落戶,從日出到日落,此起彼落地叫個不停,震得我腦袋生疼。在這一片吱吱聲中,你無法思考問題,思緒被打亂,頭昏腦漲,沒法定下心來。如果我不起早點兒干些事,那整個一天就會泡湯了。

啊!該死的蟲子,我本想安靜地待著,可你卻成了我住所的一大禍害。竟然有人說,雅典人把你養在籠子里,好愜意地聽你歌唱。吃飽飯瞇瞪著,有一只蟬叫叫還湊合,但成百只一起嚷叫,震得你耳鼓疼痛,你無法集中精力,真讓人活受罪呀!你振振有詞,說是你先來到這兒的,有權鳴唱。在我住到這里之前,那兩棵法國梧桐完全屬于你,而我卻成了其樹蔭下的不速之客??晌业孟雀嬖V你,為了照顧給你寫故事的人,你得在你的響鈸上裝個減音器,壓低你的叫聲。

事實真相把寓言作家向我們講述的東西當做肆意杜撰給摒棄了。當然,蟬和螞蟻之間有時候是有一些關系的,這是毫無疑問的,只不過,這些關系與人們講給我們聽的正好相反。這些關系并不是出自蟬的主動,它從不需要別人的幫助好活下去,而是來自螞蟻這個貪得無厭的剝削者,它把所有可吃的東西全都搬到自己的糧倉里。無論何時,蟬都不會跑到螞蟻門前嚷餓去,還一本正經地許諾將來連本帶利一并奉還。恰恰相反,是螞蟻實在餓得不行,跑去乞求那個歌手的。我說的是“乞求”!借是從來不存在于掠奪者的習性中的。螞蟻剝削蟬,厚顏無恥地把它洗劫一空。我們要講講這種洗劫,這是至今尚無人知曉的歷史懸案。

七月流火,午后酷熱難耐,成群的昆蟲干渴難忍,在枯萎打蔫兒的花上爬來爬去,想找點兒水解渴,而蟬卻對普遍的水荒不屑一顧。它用它那如鉆頭般的細嘴,在自己那永不干涸的酒窖中鉆了開來。它不停地歌唱著,落在一棵小樹的細枝上,鉆透那堅硬平滑、被太陽曬得汁液飽滿的樹皮。它從鉆孔中把吸管插進去之后,便一動不動地、聚精會神地、美滋滋地沉浸在汁液和歌聲的甜美之中。

如果我們多盯著它看一會兒,也許會看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悲慘事情。果然,許許多多渴得不行的家伙在轉悠著。它們發現了這口井,因為井邊滲出汁液而暴露了。它們一擁而上,一開始還有點兒小心翼翼的,只是舔舔滲出來的汁液。我看見擁擠在甜蜜的井口旁的有胡蜂、蒼蠅、球螋、泥蜂、蛛蜂、金匠花金龜,最多的是螞蟻。

最小的,為了靠近清泉,便從蟬的肚腹下鉆過去,寬厚仁慈的蟬便抬起爪子,讓這些不速之客自由通過。個頭兒大的急得直跺腳,擠上前去,飛快地嘬上一口,退了出來,跑到旁邊的樹枝上兜上一圈,然后又更加大膽地返回來。不速之客們貪心越來越大:剛才還謹小慎微的它們突然變成了一群亂哄哄的侵略者,一心要把掘井者從井邊驅逐掉。

在這群沖鋒陷陣的強盜中,最大膽最堅決的就是螞蟻。我看見有一些螞蟻在咬蟬爪,還看見一些螞蟻在扯蟬翼尖,趁勢爬上蟬背,撓蟬的觸角。一只膽大包天的螞蟻就在我的眼前咬著蟬的吸管,拼命地往外拽。

巨蟬被這幫小螞蟻如此這般地攪擾得沒了耐心,終于棄井而去。它在逃走時還向這幫劫匪撒了一泡尿。對于螞蟻來說,蟬的這種高傲的蔑視無傷大雅!反正它的目的達到了。它成了這口井的主人了,但是,使井冒水的泵已不再轉,井很快也就干涸了。井水雖少,但卻甘甜。一旦再有機會,它們還會用同樣的法子再喝上幾大口的。

大家都看到了,事實徹底地把寓言臆想的角色給調換過來了。毫不客氣、搶劫時決不退縮的求食者是螞蟻,而甘愿與受苦者分享甘露的能工巧匠是蟬。還有一點也足可以把顛倒的情況調整過來。經過五六個星期漫長的歡唱之后,歌手生命耗盡,從大樹高處跌落下來。它的尸體被烈日曬干,被行人的腳踩踏。時刻在尋找戰利品的螞蟻撞見了它。螞蟻隨即把這美食扯碎,肢解,弄爛,搬到自己那豐富的食物堆中去。甚至還可以看到蟬雖已奄奄一息,但翼還在灰土中顫動,可是一小隊螞蟻便擁上去向各個方向拉扯它,撕拽它。此時的蟬傷心至極??戳诉@同類相殘之后,就不難看出這兩種昆蟲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了。

古希臘羅馬對蟬有著很高的評價。人稱“希臘貝朗瑞”[7]的阿納克雷翁[8]為蟬寫了一首頌歌,對蟬稱頌有加。他說:“你幾乎就像諸神明一樣。”但詩人這么贊頌蟬,其理由卻并不很恰當。他的理由是說蟬有如下三個特點:生于地下,不知疼痛,有肉無血。我們也不必指責詩人犯了這些錯誤,因為那是當時的普遍看法,而且在有人細致入微地進行觀察之前,這種看法已流傳甚久。再說,在這種講究對仗押韻的小詩句中,人們對這一點也沒有過于關注。

即使在今天,和阿納克雷翁一樣很熟悉蟬的普羅旺斯的詩人們,在贊頌他們視之為標志的這種昆蟲時,也并沒怎么關心真實的蟬。但是,這種指責卻牽扯不到我的一個朋友,他是個癡迷的觀察家和一絲不茍的務實派。他準許我從他的活頁本中抽出一頁普羅旺斯語的詩,他以極其嚴謹的科學態度著重描述了蟬和螞蟻的關系。詩中的詩意形象及道德評價責任在他,這樣嬌美的花朵在我的博物學園地上是長不出來的。但是,我得肯定他敘述的真實性,與我每年夏天在我花園中的丁香樹上所看到的情況一致。我把他的詩譯成法語附在下面,但有許多地方譯的意思只是相近而已,因為法語中并不是總有普羅旺斯語的對應詞。

蟬和螞蟻

上帝啊,真熱呀!但卻是蟬的好時光,

它樂至瘋狂,歡唱昂揚。

七月流火,收割忙。

金色麥浪翻滾,收割者,

彎腰弓背,辛苦勞作不歌唱:

它口干舌燥,有歌無法唱。


這是你的好時光,你就放聲唱吧,

嬌小可愛的蟬呀,

敲響你的響鈸,

扭動你的肚腹,亮出你的兩片鏡子。

農夫在揮鐮,刀起稈落,

刀光在麥浪中閃亮。


小水罐掛在割麥人腰間,

罐中裝滿水,罐口有草堵塞。

磨刀石涼快地待在木盒里,

不停地有水澆潤,

可農夫在烈日下呼哧喘息,

直覺得骨髓都快煮沸。


可你,蟬兒,你可是有清泉解渴呀:

你那尖細的小嘴鉆透細枝樹皮,

出現一眼清甜多汁的水井。

糖汁順著窄細的管道涌出。

泉水汩汩流淌,

你美美地吮吸歡暢。


??!太平時光不會總這么長!

左鄰右舍盡是竊賊,

外加散兵游勇流浪兒,

都看見你掘了一口甜井。

它們口渴難耐,痛苦地挪上前來,

意欲攫取你的一滴甜漿。

小心點兒呀,我的小可愛:

這幫饑渴非常的家伙,

先是謙卑恭順,

轉眼間就變成無賴瘋狂。


它們先是沾沾嘴唇,

然后便不滿足于你的剩飯殘湯,

它們抬起頭來,想把一切沾光。

它們將會如愿以償。

它們爪似耙,搔弄你的翅尖。

在你寬大的脊背上,

一陣爬上爬下地忙,

抓你的嘴,拽你的角,扯你的腳趾。


它們從這兒那兒四處扯,

讓你冒火又惆悵。

你滋的一泡尿,

噴向這幫強徒,

你便離開樹枝。

你遠遠地離開這幫無賴,

可它們搶占了你的甜水井,

狂笑不已,滿心歡暢,

津津有味地舔著玉液瓊漿。


而這幫不知疲倦地吮吸的流浪漢中,

尤數螞蟻為最強。

蒼蠅、黃邊胡蜂、胡蜂、鰓角金龜

等等各色無賴、騙子,

都是大太陽逼迫無奈來到你的井旁,

唯獨螞蟻是鉚足勁兒地要把你損傷。

踩你的腳趾,撓你的臉,

捏你的鼻子,躲你腹下乘涼,

凡此種種,唯它最強。

這渾蛋拿你的爪子當梯,

大膽地爬上你的翅膀,

趾高氣揚地溜來蕩去,

上下奔忙。

現在講述一個不足為信的故事。

早年間,老人們對我們說,

冬季某日,你饑腸轆轆,耷拉著腦袋,

偷偷地前去

螞蟻的地下大糧倉窺探。


富有的螞蟻把夜間寒露打濕的麥粒

攤曬在太陽下,

準備存于地窖中。

麥粒已曬干,螞蟻在裝袋。

你眼含淚水,突然光臨。


你央求它說:“天寒地凍,北風

呼嘯,我快餓死了。

你余糧成堆,

借我一點兒,

甜瓜成熟時節,

我定當奉還?!?/p>


“借我點麥粒吧?!?/p>

你還是走吧。

你要是以為它會借給你,

你就大錯特錯了。

那大袋大袋的糧食,

你休想弄到一星半點兒。

“滾開去,刮桶底兒去吧。

你夏天唱得來勁兒,

冬天就該餓死!”

古老的寓言就是這么說的,

它勸告我們學做吝嗇鬼,

看緊錢袋偷著樂……

讓那些蠢貨嘗盡餓肚之苦才滿足!

寓言作家說的讓我冒火,

竟然說你冬天去尋找

蒼蠅、小蟲、谷粒,

可你從來不吃這些呀。

麥粒!天呀,你要它干什么!

你自有自己的甘泉,

不求任何其他物。


冬天與你何干!你的后代子孫

在地下酣睡,

而你也將長眠不醒。

你的尸體落下,玉碎香消。

有一天,覓食的螞蟻,看見了它。


在你干癟的皮膚上,

可惡的螞蟻在爭搶;

掏空了你的胸腔,把你撕成了碎片,

當做腌貨貯藏,

冬天大雪紛飛,這可是美味佳糧。

這才是真實的故事,

與寓言所說的完全不一樣。

該死的,你們作何感想!

啊,專撿便宜的家伙,

利爪帶鉤,挺胸腆肚,

帶著保險箱統治在世上。


混賬的,你們還口吐流言,

說藝術家從不干活,

蠢貨就該遭殃。

閉上你們的臭嘴吧,

蟬在鉆透樹皮找佳釀,

你們卻偷吃偷喝忙,

它玉碎身亡,你們仍揪住不放。

我的朋友用他那富于表達的普羅旺斯方言,如此這般地為被寓言作家誣蔑的蟬平了反。


[1]《小拇指》和《小紅帽》都是法國童話作家夏爾·佩羅(1628—1703)的作品,在法國家喻戶曉。

[2]《小拇指》和《小紅帽》都是法國童話作家夏爾·佩羅(1628—1703)的作品,在法國家喻戶曉。

[3]拉·封丹(1621—1695),法國著名寓言作家,其寓言聞名于世,如《烏鴉和狐貍》等,中國讀者也很喜愛。

[4]格蘭維爾(1803—1847),法國著名畫家,為《拉·封丹寓言》配過插圖。

[5]伊索,公元前六世紀前后古希臘的寓言作家。

[6]阿蒂卡,位于希臘首都雅典境內,旅游勝地,據有眾多古代文明遺址。

[7]貝朗瑞(1780—1857),法國著名詩人,歌詞作者。

[8]阿納克雷翁,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的抒情詩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达州市| 色达县| 察哈| 康保县| 司法| 博湖县| 宾川县| 云浮市| 景东| 天门市| 诸城市| 若尔盖县| 井冈山市| 麻栗坡县| 大同县| 无锡市| 高青县| 雷州市| 麦盖提县| 安义县| 宣威市| 镇安县| 柳河县| 碌曲县| 贡山| 加查县| 屏东市| 马尔康县| 宜宾县| 仙居县| 济宁市| 滦南县| 长子县| 南木林县| 上蔡县| 海林市| 阿巴嘎旗| 茌平县| 杨浦区| 富平县| 广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