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劍走偏鋒,洪武之憂
- 靈堂質問朱元璋,請陛下稱太孫
- 竹子葉熊貓
- 2370字
- 2024-10-08 09:56:53
人生如戲,不過互飆演技。
呂氏心中莫名一怔,眼眸微垂。
視線內,原本哭哭啼啼的臣子,此刻都流露出幾分思索之色。
不少人,看向朱允熥的眼神中,還帶有幾分動情。
先前只聞皇孫朱允炆仁孝之名,現今看來,這個存在感不強的皇孫朱允熥,同樣一片純孝。
呂氏從臣子神情中解讀出部分,心中驟然一緊。
但此刻,再行詰責,顯得她這個做母妃的過于苛刻,反而不美。
說到底,眼前淚流滿面的朱允熥,還只是一個十三歲的孩子。
出生后不久喪母,如今猝然喪父。
人生不幸之事,全部壓在他瘦弱肩頭。
之前昏睡,就顯得情有可原。
可就這樣讓朱允熥收拾聲望,呂氏于心不甘。
大好局面,豈能容這稚子三言兩語毀盡。
她低頭看向朱允熥,片刻后,緩緩伸出手,用力的擦拭掉他臉上淚水。
“好孩子,母妃不怪你,只是……你父王猝然離世,母妃心里難受。”
“當初你父王重病之時,允炆在身旁照顧,晝夜不離。”
“如今,允炆日夜守靈,每日傷心垂淚,形銷骨立,母妃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你和允炆,都是好孩子,快些進去,陪一陪你父王,莫叫你父王覺得冷清孤寂。”
呂氏一番話情真意切,句句沒有說朱允熥的不是,但句句都只說朱允炆的好。
明里暗里諷刺朱允熥,早不盡孝,偏生此刻前來。
恐有虛情假意之嫌。
“母妃仁慈,待我如暖春。”
“父王病重之時,孩兒本想晝夜侍奉左右,是母妃心疼孩兒自幼體弱,讓孩兒安心等待父王病愈。”
“怎知道,父王他……嗚……”
說到動情處,朱允熥眼角淚水決堤,肩膀微微聳動。
“孩兒痛恨自己,為何體弱至此,未曾日夜侍奉父王榻前。”
“孩兒感念母妃愛護,恐孩兒難承天崩,許孩兒精心修養。”
“孩兒感謝二兄允炆,事父至孝,能解父王心憂。”
“自今日始,孩兒每日必于父親靈前守孝,以盡孝心。”
“父王下葬后,孩兒愿在父王陵前守孝三年,以全人子之禮。”
話音落地,眾人為之動容。
自有禮開始,守孝三年,為人子本分。
正所謂: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
但時至今日,規矩早已經不像舊時嚴苛。
如今守孝,只需布衣粗食,每逢重大節日誕辰,施以祭奠即可。
陵前守孝,意味著結廬獨居,無宴飲之樂,無絲竹之聲,單衣粗食。
呂氏心思難明,嘴唇微動,一時之間無有言語。
身旁朱允炆眼窩深沉,定定地看著眼前有幾分陌生的朱允熥,心中警惕爬升。
過了好一會兒,呂氏怏怏道:“先進去吧。”
陵前守孝,此事非她一個太子妃能夠決定。
入得靈堂,棺槨在前,尚未封釘,旁有冰塊降溫,以保證尸身不腐。
靈堂一側,禪唱聲不斷,皆乃高僧,正在為太子朱標祈福。
事死如事生,更遑論皇家。
朱允熥雙膝跪在靈前蒲團上,先行跪拜禮,而后起身,在一側蒲團跪下。
他眼眸微垂,不再注意四周動靜,面上依舊保持著悲戚之色,內心底思緒浮動。
方才在靈堂前,呂氏驟然發難,無非是要將他踩在腳下,以成全朱允炆太孫之念。
他一番對答謹慎,言語之間并無漏洞,此番責難算是成功度過。
可形勢依舊很壞,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人心中成見可謂高山,三言兩語之間,絕不會移去。
順其自然徐徐圖之只會落入下乘,唯有兵行險著劍走偏鋒方可實現彎道超車。
機會,他需要一個與朱元璋獨處的機會。
……
朱元璋的心情很不好。
苦心培養,寄予厚望的太子朱標猝然離世,對他這個行將就木的老人而言,可謂晴天霹靂。
若非是天賦異稟,身體底子厚,朱標咽氣那一刻,他也該跟著魂歸天外。
經歷了初時的傷痛之后,朱元璋已經逐漸接受朱標離世的苦痛。
他開始思考,大明的未來,該交到誰的手里。
前幾日,他在奉天殿東角門前詢問眾臣子建議。
建議頗多,但并未讓他滿意。
他和馬皇后有五個兒子,太子朱標離世,還有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
按照禮法,太子早于皇帝離世,可立嫡次子。
也就是秦王朱樉。
奈何秦王朱樉荒唐無道,殘暴不仁,所做之事,天怒人怨。
朱元璋還不想大明二世而亡,秦王朱樉一早就被他排除在外。
難道,真就如劉三吾那老東西所說,從皇孫之中擇一良人?
朱元璋皺著眉,心思久久難定。
標兒,你怎么就先走了?
英兒走了,妹子也走了,現在,你也走了。
還給咱出了一個大難題。
要不,去找標兒談一談?
朱元璋心里生出如此荒誕的想法來。
他今日本就該去。
只是內心多有恐慌,不忍接受此等事實。
如今給自己找一個借口,重整了心中苦痛,才算有了勇氣。
……
“臣(奴婢)(孫)叩見皇帝陛下(祖父皇帝陛下)。”
“都出去吧,咱要和標兒,單獨待一會兒。”
眾人有序退出靈堂。
朱允熥眼神微微一瞥,來人粗布麻衣,身材高大,一張國字臉雖然年邁,但依舊滿滿威嚴。
退至靈堂外,眾人并未離開,就地而跪,繼續守靈。
一時間,原本還算空曠的地方,此刻分外擁擠。
朱允熥左右一觀,呂氏和朱允炆不知去向。
他內心揣摩,呂氏既然能提前得知,必定會借此機會,讓朱允炆有更多表現機會。
大位之爭,素來如此。
明處暗處手段不斷,稍不注意,就會落于人后。
朱允熥細細揣摩,片刻后,心中已有計策。
……
……
注:1、懿文太子薨,帝御東閣門,召對群臣,慟哭。三吾進曰:“皇孫世嫡承統,禮也。”太孫之立由此。(《明史》列傳第二十五)
2、四月丙子,太子薨,太祖愈屬意于上。一日召侍臣,密語之曰:“太子薨,長孫弱不更事,主器必得人。朕欲建燕王為儲,以承天下之重,庶幾宗社有托。”翰林學士劉三吾曰:“立燕王,置秦晉二王于何地?且皇孫年長,可繼承矣。”太祖默然。(《明實錄太宗實錄》卷一)
3、戊寅,上御東角門,論群臣曰:“朕老矣,太子不幸,命也。”因大哭。談遷曰:“上御門時,稱國有長君,社稷之福。燕王類朕,朕欲立之,何如?”翰林學士劉三吾曰:“將置秦晉二王何地?”上不極答,因大哭。
國史雖如此,然永樂所裁定,未遂確也……在文皇未免借其說以欺靖難諸人,又曲筆張大之。(《國榷》卷九)
4、虞懷王雄英,興宗長子,太祖嫡長孫也。洪武十五年五月薨。年八歲。追加封謚。(《明史》列傳第六)
5、是月丙戌崩,年五十一。帝慟哭,遂不復立后。是年九月庚午葬孝陵,謚曰孝慈皇后。(《明史》列傳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