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回,曹雪芹整理完后,改了故事的名字叫《金陵十二釵》,而且還寫了一首五言絕句“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這首詩把人說的更糊涂了,曹雪芹不是作者么,怎么成了整理書的人了,還給人作了個序。看書的人卻看明白了,他就接下來看這個故事了。
姑蘇城,好多人會聯想到“姑蘇城外寒山寺”,就拿現在的地圖考證,姑蘇城也就是如今的蘇州城。在城西北邊上有個閶門,閶門在現在來說都是繁華之地。閶門外有條街,叫仁青巷,是個人情巷吧。街上有個廟,稱作葫蘆廟,音譯就是糊涂廟。這個廟的旁邊,便是前文提到的甄士隱他們家。
甄士隱應該是作者的化身吧,那個被附身之后的作者。甄士隱稟性恬淡,不以功名為念,每日只以觀花修竹、酌酒吟詩為樂,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和正文中賈寶玉的心態想法是一樣的啊,只不過生在功名世家。仔仔細細品味這句話,就會發現甄士隱是賈寶玉心中的寶玉,而非現實的寶玉,甄士隱便是賈寶玉在現實的化身。
甄士隱喜歡恬靜淡雅的生活,不爭名逐利,唯獨不滿意的便是膝下無子,只有一女喚作英蓮。就這一句,再無多說。
書中繼續寫道,甄士隱在書房睡覺,只覺一陣眩暈。便見一個道士,一個和尚在商討什么秘密,甄士隱想要問問什么事兒,不告訴他,只讓他看了看那個“蠢物”,上面寫著“通靈寶玉”。甄士隱還想仔細看看,和尚奪過“蠢物”便與道人進入“太虛幻境”。上面還有一副對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這只是敘述。
書中繼續說,英蓮正月十五被丟了,甄士隱在姑蘇的房子被燒了,無奈只能躲到老丈人家里,做買賣又不太會,只能苦命度日。可巧這日拄了拐杖掙挫到街前散散心時,忽見那邊來了一個跛足道人,瘋癲落脫,麻屣鶉衣,口內念著幾句言詞,道是: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這首《好了歌》,甄士隱還寫出了注解“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說什么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金滿箱,銀滿箱,展眼乞丐人皆謗。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訓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強梁。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杠;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然后隨了跛足道人去了......去了何方,不知音訊;到了何處,不知去向。
前后書仔細合來,賈寶玉的結局最后如何,白茫茫大地真干凈。這甄士隱便是賈寶玉的現實,二人未曾見面,但卻無比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