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分離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題(1)

  • 為何家會傷人
  • 武志紅
  • 5385字
  • 2015-01-26 17:19:03

媽媽是嬰兒的鏡子

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我們的鏡子。你看著它們時,你也在它們的鏡面上留下了鏡像,由此你也可以看到自己。反之也一樣,你看著一個事物的那一刻,那個事物也因你的注目而得以存在。媽媽,是我們生命中的第一面鏡子。生命的最早期,媽媽注目著嬰兒,嬰兒就從這面鏡子里看到了自己的存在。若媽媽的注目一直在,嬰兒就會感覺自己一直存在。若注目時,媽媽與嬰兒有共鳴,且帶著接納與喜悅,嬰兒就感覺自己的存在是有價值的。好媽媽的鏡子從不吝于對嬰兒打開。有時,媽媽這面鏡子總是沒有光的,它不能注目嬰兒,于是,嬰兒就覺得,自己是不存在的。若這面鏡子偶爾才會打開一下,嬰兒會在這一片刻形成一定的自我感,但這種自我感是破碎的。在做“碰觸你的內在嬰兒”這個練習時,有人會說,他看不到一個完整的嬰兒,原因在此。

練習:碰觸你的內在嬰兒

安靜,閉上眼睛,花五分鐘感受身體,足夠放松后,想象一個嬰兒在你身邊,他會在哪個位置?他是什么樣子?什么神情?看著他,他會和你構建一個什么樣的關系?他,便是你內在的嬰兒,是嬰兒時的你在你內心中的留影。

媽媽這面鏡子若打開得很少,而且打開時都是兒童在極力討好魔鏡,就易導致一個結果:一個人對別人的反應極度在意。日本小說家太宰治在小說《人間失格》中寫道:“別人寥寥數語的責備,對我如晴天霹靂。”有來訪者說,別人隨便一個批評,他都覺得自己瞬間破碎。另一位來訪者的意象是,一個小球在追著一個大球轉,小球一刻都不敢放松,生怕一不留意,大球就不見了。大球就是他的媽媽,而小球就是他自己。這三個故事都顯示,一個人之所以對別人的反應極度在意,都是因為對方好的反應會讓他有短暫的存在感;而對方壞的反應,會讓他的存在感瞬間崩毀。一個人太脆弱,很少是寵出來的,而多是幼時沒被看見。一出壞孩子,我們社會最容易找到的理由是,這個孩子被寵壞了,他的父母對他太溺愛了。可真實的理由卻常常是,父母根本看不到他。在中國,常見情形是,媽媽這面魔鏡是否打開,關鍵是兒童能否讓魔鏡高興,因中國的媽媽第一缺乏尊重孩子感受的意識,第二即便有這一意識,但因與自己的感受缺乏鏈接,而難以給孩子的感受以確認。這一確認,必須是身體對身體,心對心,而不是頭腦對頭腦,語言對語言。

兒童愿做一切努力去討好媽媽的魔鏡,因這面魔鏡打開,他才存在,所以這值得付出一切。中國歷史上多名天才在幾歲時就悟到了孝道是大道,原因或許僅僅是,他們知道自己這個人的存在感有賴于討媽媽這面魔鏡高興讓魔鏡打開,這種體驗讓他們推論出,所有人的存在感都有賴于討魔鏡高興并讓魔鏡打開。所以,若一位媽媽想讓你的孩子心理健康,在他嬰幼兒時,多和他互動,看到他,并帶著喜悅,是至關重要的。

不過,與孝道形成的悖論是,一旦孩子得到的愛足夠了,形成了一個健康的自我,他就不會去順著父母的意思了。順父母意的最佳前提是,孩子缺乏存在感,他的價值感都有賴于父母乃至社會的認可。相反,有健康自我的人,他會很愛父母,但他做事情,首先是從自己的感受出發,而不是服從父母的語言。假如一心希望孩子孝順,

最好是做一面冷漠乃至殘酷的魔鏡。“我們是鏡子,也是鏡中的容顏。”波斯詩人魯米【Rumi(1207~1273),波斯詩人。有代表詩集《瑪斯納維》。】如是說。他的意思是,我這面鏡子照見了你,那一刻,我也是你。太多哲學家重復過這樣的觀點:你存在,所以我存在。魯米是我最愛的詩人,他在另一首詩中寫道:

我體內有個原型。

它是一面鏡子,你的鏡子。

你快樂,我也會快樂。

你愁苦,我也會愁苦。

我像綠茵地上柏樹的影子,

與柏樹不可須臾離。

我像玫瑰的影子,

永遠守在玫瑰近旁。

在母子關系中,或者在任何關系中,我的感受能被感受到,這一刻,我存在,你也存在。這一刻,就是愛。一位女士,她很容易被無助感侵襲。原因很簡單,在她的原生家庭中,不僅母親,其他親人也很少看見她,所以她沒有底氣與任何人抗爭。她來找我做咨詢,原因是,她覺得在現在的家庭中也不能堅持自己的正確意見,丈夫和婆婆等婆家人都很固執,會強力打壓她的意見。她的丈夫,其實內心也一直被一種無助感侵襲,但是一直裝得像一個極權的大男子主義者。她知道他的無助,但一直不愿意去感受他的無助。因為她遭遇過的痛苦遠勝于他,所以她覺得這么點事情就讓丈夫表現得如此無助,她瞧不起也不理解。咨詢中,她認識到自己對丈夫的瞧不起。隨后一天,她放下了這種心態,深切地體會了一下丈夫的無助,對丈夫有了深深的理解和接納。后來,她迅速變得強大起來,非常有力量地與丈夫、婆婆和其他婆家人抗爭。以前,她的任何一個抗爭都會導致婆家人聯手打擊,但現在,首先丈夫不再裝,轉而依賴她,而其他婆家人也常在一兩個回合后就放棄自己的錯誤意見而尊重她。這個故事說明,當她碰觸丈夫的無助時,她也就碰觸了自己的無助。如此一來,她不僅與自己內心有了鏈接,與丈夫也有了鏈接。與自己的鏈接,讓她強大起來。與丈夫的鏈接,讓他們之間有了愛與理解。

看見你,也就看見了我

還有一個更美的故事。一位年輕的媽媽,她一歲半的女兒有三天時間不愿意洗澡。原來女兒洗澡時很乖,但那三天,她簡直是拼死掙扎,不讓爺爺奶奶給她洗澡。對此,爺爺奶奶認為,都是媽媽太慣小孩子了,所以導致小孩子很難管。但這位媽媽懷疑一定是另有原因,而公公婆婆的態度,讓她懷疑,小孩子是不是受到了虐待。到了第三天晚上,看到孩子堅決不洗澡的樣子,她非常痛苦。那一刻,她覺得自己感受到了女兒的痛苦,一個聲音從她心底冒出:肯定是哪兒不對,該不是女兒病了吧。第四天,她帶女兒去醫院,一檢查,果真是病了。很有意思的是,當她從醫生手里拿到診斷書的那一剎那,女兒一下子不哭了,變得非常安靜。看著女兒的眼睛,年輕的媽媽忽然明白,女兒的哭鬧,是要讓媽媽或其他大人知道,她病了。這份明白產生的這一刻,她覺得和女兒間建立了一種奇妙的鏈接。第五天,她去上班。本來,已有很長一段時間,只要她上班,女兒就會哭鬧得厲害,每一次都像是要生死分離。她很擔心,這一次女兒會再次痛苦,但孰料女兒卻像大人一樣地對她說:媽媽,拜拜。聽到女兒干脆的道別,她眼淚差一點落下來,她覺得,女兒是懂她的。她先懂得了女兒,女兒隨即還了她一個懂得。同情心有兩種。一種是對弱者的可憐,但內心同時有一種我很好很強大的自戀。另一種是共情,即,我深深地碰觸到了你的感受,進入到了你的世界,感你所感,想你所想。共情能力的構建,就源自于能彼此碰觸的母嬰關系,而它的基礎,是媽媽能看到嬰兒的感受。

我們是鏡子,也是鏡中的容顏。將魯米這一境界延伸,還可以說:世界在你眼中,而世界在你眼里的投影,絕非僅是世界本身,更是你自身。譬如方舟子,他偏執打假時,構成的那幅畫面,不僅是我們社會的反映,更是方舟子的一幅自畫像。要有“你即鏡子,你即鏡像”的這一意識,你才能看到別人乃至你自己的全貌。

你如何看待萬事萬物,這是你最深的存在。

長點知識

好媽媽與壞媽媽,好孩子與壞孩子

弗洛伊德最有影響力的女弟子、英國心理學家克萊因認為,三個月前的嬰兒處在偏執分裂期。

克萊因認為,三個月前的嬰兒沒有能力處理一種矛盾:媽媽一會兒好,一會兒壞。能敏感地捕捉到他的感受、滿足他并與他互動的媽媽,是好的;不能滿足他、忽視他甚至虐待他的媽媽,是壞的。

那么,他們怎么辦?他們會使用分裂的方法。即,將媽媽形象一分為二,一個是好媽媽,一個是壞媽媽。好媽媽,是那個真實照顧他的人,而壞媽媽,則一開始被嬰兒處理為鬼怪形象。并且,好媽媽與壞媽媽絕對不可以并存,好媽媽是絕對的好,壞媽媽是絕對的壞。

白雪公主與灰姑娘等童話故事,典型地反映了這種分裂,一個完美的好媽媽去世了,后母和她的親生女兒們很可怕,而且絕對的壞。

至于女主角,則是絕對的好。孩子們愛聽這些童話故事,不是因為這些童話故事多么美好——其實仔細想想就會知道,這并不美好。而是因為,這些童話故事反映了他們的內心,通過去聽這些童話故事,他們得以向外投射自己的內心,并不斷修正。

若得到很好的照料,并與媽媽有很好互動,也即,好媽媽的部分足夠多,三個月后,嬰兒就有了初步的整合能力,他雖然傷感,但仍然可以接受一個基本的事實:他真實的媽媽有好有壞。

這種整合,是寬容的開始。

一個好孩子和一個壞孩子。好孩子絕對的好,壞孩子絕對的壞。好孩子絕對愛媽媽,而壞孩子對媽媽有可怕的攻擊,媽媽絕對不會接受。若媽媽對嬰兒的攻擊,如咬乳頭、抓頭發等,不給予反擊,而只是簡單的制止,并且一如既往地愛嬰兒,那么嬰兒就會覺得,壞孩子也是被接納的。于是,好孩子和壞孩子也走向整合。

一網友在我微博上留言說,她在黑暗的房間哄兒子入睡,兒子喃喃自語:“這個阿啟在床上,還有一個生氣的阿啟在地上。”這個躺在床上、和媽媽在一起的阿啟,就是好孩子,而那個生氣的,就是壞孩子。

從這一段文字還可以看到一點:中國人的習慣性認識——三歲前的孩子什么都不懂,所以怎么對待他們都可以,是大錯特錯的。相反,孩子越小,越需要大人特別是媽媽的細心呵護與關注。

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

成為你自己!為我的書簽名時,我常給讀者朋友留下這句話。成為自己的人,也即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所說的“自我實現者”,他發現他們具有許多優點,如:寬容而又嫉惡如仇;悅納自己的一切體驗;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情緒為中心;超然獨立的性格,不迷信權威;沒有審美疲勞;能容忍模糊狀態,有高度的創造力;…………那么,一個兒童能不能成為自己呢?我常講一個主題為《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的講座,其核心觀點就是,父母不要試圖扮演孩子的決定者,而應該給予孩子獨立探索的自由,那樣即便幼小的孩子也一樣是一個“成為自己的人”。不過,可惜的是,我沒在講座中給出一個鮮活的例子,以說明成為自己的孩子會是什么樣子。但就在6月4日,我和一個朋友聊起了她有趣至極的兒子,這個八歲的小家伙可以當之無愧地被稱為是“成為自己的人”。先講幾個故事吧。

故事一:前不久,他跟媽媽去參加一個聚會。吃飯時,一個叔叔逗他說:“小孩,你喝酒嗎?”

他回答說:“讓小孩喝酒是犯法的,小心我告你,你就會被抓進監獄,判××天的監禁。”

故事二:去年,一次在麥當勞吃東西時,旁邊桌上的一位媽媽先是催自己的兒子:“快點吃!你慢得像豬一樣!我們上課就晚了!”

她兒子顯然有了情緒,說:“不吃了!我們走吧!”

他這句話一下子令他的媽媽陷入歇斯底里的狀態,她暴跳如雷地訓兒子,嘴里嘟囔出了一大堆別人聽不清的難聽的話。

我這位朋友的兒子看不下去了,只有七歲的他站出來對那位阿姨說:“怎么會有你這樣的媽媽!”

這句話令那位媽媽驚訝得呆住了,等稍一醒過神來后,二話不說就拽著兒子的胳膊向外沖了出去。

故事三:小家伙只有三四歲話都說得不利索時,媽媽帶著他在小區散步,迎面一條狗走了過來。

它像是一條流浪狗,臟兮兮的,似乎好多天沒有人管它了。媽媽本能地說了一句:“這條狗真丑!”

這句話被兒子抓住了把柄,常被媽媽教育講禮貌的他對媽媽說:“你對狗怎么這么沒禮貌!狗有狗的模樣,你通過你的眼光看覺得它丑,狗狗們可不一定這么看。”

她講完第三個故事后,我先是震驚得一瞬間不知道說什么,接著和她一起大笑起來,笑完后,對她說:“你兒子真了不起,這么小就有大哲學家風范,已能站在動物的立場上設身處地地為它們考慮。”我這是真心話。她也說,當時她完全被小不點給震驚了,她本來認為自己夠有同情心了,但和兒子天然的“眾生平等”相比,實在相差太遠。她說完這句話后,我感慨說:“你兒子不是你教的。”她聽過我的講座《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明白我這句話中的意思,一樣感慨說:“的確不是我教的,是他自己長成了這樣子,我一教,他就會被毀掉。”也就是說,這個小家伙雖然很小,但他已是“成為自己的人”了

八歲的他主動辭掉班長職位

其實,所有的孩子一開始都是“成為自己的人”,但撫養者們非得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塑造自己的孩子,于是孩子的意志就被壓制了,最終在不同程度上丟失了自己。

一如撒旦的“養育嬰兒的計劃書”,很多父母在塑造孩子上都在扮演“行使賞罰的天使”這個角色,他們要求自己的孩子達到某個條件,如果達到了,就獎勵他,如果沒達到,就懲罰他,于是孩子離自己的內心越來越遠,而逐漸變成了父母意志的產物。結果,在家中,他們很容易被父母的意志所左右,在學校,也很容易被“行使賞罰”的老師所左右。

我這個朋友講,上小學一年級時,她兒子的班里競選班長。絕大多數孩子的競選詞都是父母或其他親人所寫,但她沒有替兒子操辦這種事,而是對有點焦慮的兒子說,你自己想說什么就說什么。

第一次競選班長,他自然是什么都不會說,所以他要求最后一個發言,這樣好先聽聽別的同學怎么說。等所有同學挨個“念”完大人給寫的看似精彩但其實又臭又長的競選詞后,他上去就說了三句話:“我叫×××,我希望大家支持我做班長,我會為大家提供最好的服務。”

結果,他以高票當選班長。但有趣的是,當了一年班長后,他覺得做班長太不舒服了,于是找到班主任,說他不想當班長了。那個班主任驚訝至極,她教了這么多年書,這是頭一次遇到有不愿意當班長的孩子,而且這個孩子都不和家長商量就辭職不干了,這簡直匪夷所思。

不過,老師們普遍不喜歡他。因為,老師們的賞罰手段對這個孩子幾乎無效,他們夸獎他沒用,懲罰他也沒用,這個孩子不會輕易偏離自己的軌道。但同時,他也決不會成為一個問題兒童,因為他的內心自然會指引他走在自己所渴望的道路上,而這樣的道路很少是不對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明市| 乌拉特中旗| 元氏县| 东至县| 乐都县| 辽阳市| 太康县| 昭觉县| 鄂温| 呼和浩特市| 无锡市| 枣庄市| 安福县| 武邑县| 山阴县| 阳泉市| 侯马市| 高淳县| 大化| 白朗县| 礼泉县| 班玛县| 新龙县| 新巴尔虎右旗| 翁牛特旗| 米脂县| 正安县| 衢州市| 甘谷县| 沂源县| 洛南县| 界首市| 潼关县| 佳木斯市| 雷波县| 策勒县| 白玉县| 日土县| 临武县| 沧州市| 聊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