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讓人焦慮的“人生后半”
- 活出自我的勇氣:“自我分析之父”榮格的心靈哲學
- (日)山根久美子
- 916字
- 2024-10-08 16:57:38
進入中年,焦慮正在向我們逼近?
生活在如今這個時代,人們或多或少會感到焦慮。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焦慮是模糊的:偶爾會顯露到表面,但平時總是會被深深埋藏起來。人們與它保持距離,忘記它,就這樣湊合著度日。然而有時,這種焦慮會以無比清晰、無比鮮明的形態,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顯現。
我們都聽過“焦慮襲上心頭”“被焦慮所驅使”這樣的說法,這兩句話的“焦慮”,都主動做出了動作。“焦慮”本就是人無法控制、不由人主動產生的。這兩句話很好地顯示了,“焦慮”是主動來到我們身邊的。
榮格心理學認為,對于很多人來說,焦慮具象化的時間正是人到中年時。
榮格認為,人的中年大約開始于36歲,這個時期也可以稱為人生的正午。因為把人的一生換算成一天,中年正處于一天的正中。
“正午”既不是“午前”也不是“午后”,而是它們之間的一段時間。人剛剛經過人生的前半段,正要進入后半段——這就是中年期。
在中年期,人的體力下降,身體經常出毛病,人們開始切實感受到青春正在流逝,衰老和死亡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此外,人們還會體驗到工作或個人生活的一些轉變。更年輕的時候,一群人在競爭中勢均力敵;但現在,競爭呈現孤軍奮戰的態勢。
簡單來說,人生的前半段屬于“集體時期”,人們適應學校、企業等社會集體,并為自己找到恰當的定位。人生的后半段屬于“個人時期”,工作和家庭生活已經穩定,人們開始關注作為個體如何生活。
人生的關鍵時刻,焦慮便會顯露形態
作家芥川龍之介因為對自己的將來懷有“模糊的不安”在35歲時自殺身亡,這件事在日本廣為人知。榮格在中年與弗洛伊德決裂后,也在很多年里經歷了精神危機。也許中年這段時期,正是人們容易被焦慮捕獲、被拖向死亡的“逢魔時”。
不過我認為,將36歲定為中年的開端,也許是榮格基于其親身經歷而定的。我在臨床心理治療中發現,36歲與中年并不絕對對應。有些人在25~35歲時心理上就進入了中年,也有人在60~70歲時才感受到焦慮,面臨危機。
無論中年何時到來,關鍵在于:雖然來臨時間因人而異,但在整個人生過程中,焦慮具象化的時刻總是會來臨的。
大多數情況下,在我們人生的關鍵時刻,焦慮便會凸顯形態。這是因為人生的關鍵節點意味著以前順利的事變得不順起來,而在這樣的時刻,失敗或挫折總是會成為一種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