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新時代中國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和對策研究作者名: 柳海民本章字數: 1577字更新時間: 2024-10-14 16:08:12
(三)教育主體對高質量教育的強烈訴求
1.家長減輕教育負擔的多樣需求
高質量的教育應當是能使家庭減輕教育支出,使家長減輕精力負擔,不為擇校焦慮的教育。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小學“擇校熱”一直是教育治理的難題,直接導致了家長的“擇校焦慮”。國家相繼推行免試就近入學、廢除“擇校費”、取消重點校等舉措,然而公辦學校“零擇?!辈⑽词沟脫裥岢蓖耆禍亍I虾!⑸钲诘鹊氐摹懊褶k擇校熱”重新帶動課外培訓熱潮,拉大學校差距,引發家長焦慮。“公民同招”與“隨機錄取”政策的落實使學校招生趨于公平有序,然而義務教育優質資源分布不均、校際教學質量懸殊等問題的存在仍使家長對“未抽中”而無法進入優質學校心有不甘。有些家長甚至將孩子送進校外培訓機構以期孩子不會在學業上被落下,使得家庭校外教育支出增加和家長精力負擔加重。因此,要減輕家長教育負擔,應當在實行“公民同招”的同時提升各學校教育質量,均衡配置優質教育資源。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通過治理校外培訓和提高校內教學質量,來推進“雙減”進程,從源頭上給學生和家長減負。家長對減輕教育負擔的多樣需求呼喚著教育高質量發展。
2.學生實現個性發展的差異需要
傳統教學以分數為導向的結果評價導致人才培養模式的單一性,未能注重個體差異化需求,在一定意義上造成“千人一面”的現象。橫向來看,高質量的教育應當是在使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培養其個性發展以適應差異需求的教育。因此要在評價上下功夫,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明確了改革學生評價是為了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全面發展正如人的一只完整的手,五個手指的功能既有側重又要有全局觀。因此全面發展不只是單純的疊加,而是五育融合下的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v向來看,高質量教育應當具有進階性的特點,能夠適應每個階段的發展。《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指出“針對不同主體和不同學段、不同類型教育特點,分類設計、穩步推進”
。如小學階段、中學階段、大學階段應當形成梯度,落實不同階段的任務和目標,實現“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使學生能夠快樂學習、個性發展。因此,為滿足學生全面而個性的差異需要,教育也必須走向高質量。
3.教師減負提效的強烈愿望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家長和學校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在教學科研、教學管理和教學評價等方面的壓力與日俱增,教師課堂實踐時間被擠占,教師幸福感與工作滿意度逐漸下滑。在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理念下,應當摒棄以往“功利化”的發展模式,回歸“促進學生發展”的初心,給教師減輕教學負擔,以實現教師的自我“生命覺醒”。高質量的教育不是向規模和時間要結果,而是向質量和效率要結果。因此,要給教師減負,減少非教學工作占用時間,最大化提高教學效率,讓教師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放在提高教育質量上以保證教學效果,使教師教學提效與高質量教學形成雙向閉環。同時,高質量的教育應該是能使教師實現教育理想、快樂從教的教育,能夠使教師在教育中獲得教育幸福感和提高工作滿意度,實現從諸如公開課、示范課等“形式化”課堂向探索真理、育人為本的生命自由的同構共生轉變。教師對過有意義的職業生活的向往和探索生命律動的熱情呼喚著教育必須走向高質量發展。只有在這樣的教育下方能感知陶行知先生所言:教育乃一種快樂之事業。
此外,國家多樣化的教育需求,學校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培養創新人才的需求和對優質教育資源的爭奪都在倒逼教育全面高質和多元發展。中國要全面建成創新型國家,就必須有創新的教育,培養創新的人才,唯有如此,才會有創新的技術和成果來形成國家競爭力。這些都要求我們的教育在解決基本均衡和基本公平的基礎上走向更加公平和更有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