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精神建筑師:傳記之王茨威格作品選四種(全四冊)
- (奧)斯蒂芬·茨威格
- 1058字
- 2024-09-24 16:40:04
千年帝國的陷落

穆罕穆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
時 間:1453年5月29日
事 件:攻占拜占庭
核心人物:穆罕默德二世
與中國人思考歷史的方式不同,西方人其實習慣將歷史劃分為三大部分——古代、中世紀和現代。古代當然指歐洲的古典時代,即古希臘羅馬時期。而如何劃分中世紀和現代則一直充滿爭議。傳統來看,基督教、羅馬帝國,以及兩者的關系乃是劃分的主要標準。所以,古代與中世紀的分界點被劃定在以下幾個事件: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頒布《米蘭敕令》正式承認基督教合法地位的313年,或是狄奧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為國教并取締一切異教活動的380年,以及西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羅慕路斯被廢黜的476年。
這其中,學界認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日期可以作為分界點,即君士坦丁大帝將首都遷至前希臘的殖民地拜占庭,并將其改名為“新羅馬”(民間則習慣稱之為君士坦丁堡)的330年。君士坦丁大帝事實上已經把他遼闊的帝國分為東西兩處管理區域,這也為后來古羅馬帝國的正式分裂(395年)打下了基礎。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后,東羅馬帝國依然保留了羅馬帝國的文化與制度,直到7世紀,在經歷了一系列的動蕩之后,東羅馬帝國發展出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它將希臘和斯拉夫的文化因素結合起來,在繼續保持與西歐同樣的宗教的同時,全面采用了希臘的語言和文化。不過,當時的東羅馬人一直以羅馬帝國的正統繼承人自居,他們從未使用“拜占庭”一詞指代自己,從未將自己稱為“拜占庭人”或“拜占庭帝國”,而是一直沿用“羅馬人”與“羅馬帝國”的名稱。所謂的拜占庭或拜占庭帝國其實是后世歐洲歷史學家為了避免混淆而使用的研究性術語。
至于進入現代的標志,也與拜占庭帝國有關,那就是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從而終結東羅馬帝國。伴隨著歐洲最古老帝國的煙消云散,歐洲歷史結束了漫長的中世紀,進入了新的時代。所以茨威格才會將其列為人類的一個標志性時刻。需要指出的是,漢語中“近代”與“現代”兩個名詞的使用常常給我們造成困擾,而德語中則把從15世紀中后葉開始一直到我們目前所生活的時代統稱為“Neuzeit”(意即“新時代”),而英語中相對應的詞則是“modern age”。可以看出,不論是德語還是英語,都表達出一種不同于以往的嶄新的歷史與時代感覺,而這種感覺的誕生正是源于15世紀后半葉至16世紀初歐洲所發生的一系列改變,這其中有政治上的東羅馬帝國滅亡,還有地理上的哥倫布1492年發現美洲,掀起宗教改革浪潮的馬丁·路德于1517年在維騰堡教堂張貼《九十五條論綱》,以及哥白尼提出日心說(具體時間未確定,很有可能是1514年)徹底改變了人們的世界觀。歷史的長河從此獲得了一個新的流向,一直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