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一
金庸的故鄉—— 海寧袁花
金庸的故鄉在海寧袁花。
袁花向為海寧之重鎮,位列三大中心鎮之一,其地處海寧之東南域,鎮內古跡、勝境遍布,其中“花溪十二景”(龍頭煙雨、豹隱松風、板橋漁唱、石壁經聲、妙果新篁、崆峒紅葉、更樓望月、徐墓斜暉、東林殘雪、西阡早梅、贏云積翠、龍尾蒸霞),更為人所贊譽。
袁花于夏、商時,地屬揚州之域。春秋戰國時,先屬吳,后入越,再入楚境。秦統一后,袁花屬會稽郡海鹽縣與由拳縣之地域。
袁花亦名園花,別稱花溪,其名之由來,見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宋崇教寺記》及清錢泰吉《海昌備志》記載:袁花市中部有崇教寺,原名妙果寺,始建于五代后唐長興二年(931年),原為梁江州長史戚袞(519—581年)宅基。寺后皆山,相傳為戚袞夫人蒔花處,袁花(園花)之名,始得于此。袁花歷史悠久,據清吳騫《小桐溪隨筆》記載:清中期,袁花南街的朱家建房起基時,曾挖出一古墓,見魯肅之墓碑[1]。
結合當時在附近還建有陸遜廟,此地應是三國時輔佐東吳孫權的名士魯肅(172—217年)的魂歸之處。以此看來袁花在公元200多年時,就與名人實實在在搭上界,是一個令人向往的去處了。
袁花得名甚早,而最早見之名者,則是在唐貞元元年的《張希超墓志銘》(于康熙四十六年在海寧皇瑤山掘得)之上,其銘曰:“其先清河人,漢末因避地過江,遂居于杭州鹽官縣,貞元元年(785年),終于袁花里之私第。”至唐大中六年(852年),《戚氏沈夫人墓志銘》中則稱袁花市。明許令典(1567—1631年)《金牛隨筆》記載:“唐宣宗在位(847—859年)時,此地已有集市。”宋代,袁花設置鹽場。至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里人許敦俅《敬所筆記》有記:“鎮上色色俱全,與杭嘉無異。”并記述當時鎮上光當鋪就有“十四五處”之多。到了清代,袁花更加繁榮,至雍正六年(1728年),始稱袁花鎮。
民國元年(1912年),海寧改州為縣,十七年(1928年)推行村里制,袁花設為區,(日寇入侵時,區署廢;抗戰勝利后,重新恢復),下轄一鎮(袁花)數鄉。
民國時期的袁花屬重點產糧區,鎮上開設的米行、米店多達五十余家,由此形成了浙北地區的一個重要的糧貿市場。1938年日寇進犯袁花,遭到我國軍隊的有力反擊,傷亡數百人。為泄憤,日寇于8月8日放火焚燒袁花鎮,大火持續數天,袁花的三里長街化為一片焦土,從此失去了昔日的盛景(圖1)。直到新中國成立后,袁花才逐漸恢復元氣。
袁花鎮上一直有八大姓之說:查、祝、許、董、朱、陸、沈、馮。查氏一族,位列八姓之首,時有“袁花鎮、查半邊”之稱。而其名聲還不僅于此,查家還是享譽江南的名門望族。
袁花查氏原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在查氏統宗六十三世查瑜時,為避戰亂,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舉家遷槜李(今浙江嘉興)之南門,不久,復遷海寧之袁花里,遂定居于龍山東之查家橋(后有此橋名)。至今,查氏占籍袁花已有六百六十余年矣。
當年龍山東之查家老宅,多年前已無人居住,查氏族人后來主要分布在柴場上、大墳頭、秤鉤浜、西兜里、查家園里、旗桿下、龍山西、橫漲橋、更樓下等幾個村落以及鄰縣的海鹽、嘉善等地。而譽享海寧(稱海寧三絕之一)、著稱族內(康熙朝查家六翰林之一)的查昇(金庸的九世祖)之家就在鎮南太平村(今新袁村)的秤鉤浜。
說到太平村的秤鉤浜,其地形還是蠻有講究的,它就像一桿秤:一條由北向南的閘口港,如同秤桿;向東呈彎曲狀的一條河浜,如同秤鉤;又一條向西延伸的橫漲橋港,如同秤紐繩;另一條伸向東面短短的奶頭浜,則像一個秤砣;而被秤鉤樣的河浜圍成的那塊二十來畝的圓形地塊,則如同一輪滿月。(圖2)當年,曾有風水先生對此說道:像秤桿一樣的閘口港,帶著“財丁雙運”流向秤鉤浜之南,過奶頭浜口,河面突然開闊,形成了一個“漾肚潭”,水(財)流到這“漾肚潭”里一屯,打了個漩渦,然后回流到了秤鉤浜,以此形成了秤鉤浜這塊風水寶地。
金庸的先祖查繼序(海寧查氏第十一世),當時相中了秤鉤浜這塊地,后于明天啟五年(1625年),查繼序在將病亡之時,囑其妻一定要買下來。幾年后,繼序妻購得這塊地,在此建了住宅,隨后將全家從查家橋遷來,由此成了秤鉤浜的第一代主人。
至康熙年間,查繼序的兒子查嗣(海寧查氏第十二世、查昇之父)對秤鉤浜的住宅作了一次翻建,始成了前后兩進的一個宅院。到了嘉慶年間,查嗣
的六世孫、赫山公查人英(海寧查氏第十八世)將原在農田上建造的、地勢低洼的宅院拆除,在抬高地基后進行了擴建,至此,形成了一個前后四進、頗有模樣的大宅院,人稱“赫山房”。而后,至十九世紀末,查人英之孫查文清(海寧查氏第二十世、金庸之祖父)在除官歸里后,又斥巨資對赫山房進行了更大規模的擴建,在此擴建前,于光緒九年(1883年),查文清曾對赫山房作過一次修繕,遂形成了前后五進,其中第五進為樓層,并附帶西花園的一座大型莊園。至1922年,又由查文清側室查黃氏化四百銀圓的私房錢在赫山房的第五進后與沿河水閣之間的竹園地上加蓋了一棣平房,以作廚房與餐廳用,同時將河岸邊的水閣也作了一番整修,對這些新修建的房子,家人又稱其為“新屋里”。至此,赫山房實際上已排成了七進。
金庸就出生在這座由他爺爺查文清擴建的宏大莊園里。金庸曾說過,他小時候就在這座莊園西花園的一座堆滿雕版(刻印《海昌查氏詩鈔》的雕版)的藏書樓里,常與小伙伴們玩耍。直到十四歲那年(1937年),金庸隨學校遷徙浙南,才離開這座莊園。1945年,抗戰勝利后,金庸父親查樞卿(海寧查氏第二十一世)又對赫山房作了簡單的修繕。1946年,金庸自湘西歸來,在這修繕后的赫山房小住了一段時間。過后,他雖到了杭州、上海工作,但仍斷斷續續地回赫山房。直到1948年去了香港后,金庸才告別了這座經歷了三百多年風雨的老宅子。
1949年后,赫山房的大部分房屋分給了貧苦農民,金庸家就住在“新屋里”這部分房屋里。1956年遭特大臺風侵襲,赫山房部分房屋遭毀。至“文革”,赫山房只剩下一些殘垣斷壁了。
1998年,當時海寧市的領導應中良赴香港,將復建赫山房的方案呈遞給金庸,以征求金庸的意見(金曰:視財力允許而建)。隨后由市財政撥款,在原址上進行了復建。1999年,赫山房建成,即更名為金庸舊居,對外開放。
復建后的金庸舊居,雖只是恢復了赫山房前后三進,但還是較好地保持了當年的面貌。如今,金庸已仙逝,舊居也成了故居,但它仍敞開著大門,成了金庸粉絲們追憶金庸、舉行各種文化活動的一個重要場所,更是成了一個愛國主義的教育基地。這座至今已經受近四百年風雨沖刷的老宅子,也如同一位年邁的長者,正在給八方的來客靜靜地訴說著海寧查家那段曾經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