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當代小說專題研究
- 張元珂
- 2490字
- 2024-09-25 15:37:06
序
我從事小說評論與研究工作至今已有十多年了,也積累了一批以作家、作品、現象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術成果。十多年來,我以經典文本闡釋為中心,以作家與現象研究為補充,以小見大地建構起關于1949年以來漢語小說的知識譜系和學思理路。在此過程中,一方面,手稿、版本(文本演變史)、語言、修辭、作家論、原典、文本細讀、小說現象等若干關鍵詞,作為一種觀照視角、介入方式、研究方法或對象,構成了我理解與把握中國當代小說發展歷程、成就及其得失的方法論體系;另一方面,文獻史料與論點的彼此互證,問題發現與闡釋的同場生成,助力培育經典與文學史寫作的學科意識,是我從事小說研究始終堅守和實踐的三大原則。我也在此研究中逐步得到學術歷練,并由此試圖展開對中國當代小說重要思潮、現象、作家作品的價值重估。
我始終認為,經典文本是文學研究中的核心要素。為此,以文本為中心的考證與闡釋,輔之以作家、思潮與現象為依據的傳記學論析,就成了我從事“十七年”時期“紅色經典”再解讀的實踐路徑。經典重讀是近些年來學界一大熱點,但不同于大部分同行的重讀方式,我更多側重于從手稿和版本(文本演變史)角度展開對經典文本的再解讀,以從中發現并解決長期以來為文學史所遮蔽或漠視的重要問題。我發現,無論文學史家動輒大部頭的不及物式的述史實踐,還是文學評論家凌空高蹈式的文本闡釋,當時過境遷,都存在一些有違史實或經受不住時間檢驗的觀點;即便目前在高校廣為使用的諸多文學史教材,以及由諸多名家所寫就的一篇篇宏文大作,細究之,也常有失當乃至誤判或誤評之處。這多半是文本細讀不到位甚至缺席,或者史料意識淡薄使然。這也就是我特別關注手稿、版本和致力于經典重讀的根本原因和動力所在。
新時期四十年是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全面而深入展開的黃金年代。文學與文化的相對自由、開放,表征于小說家及其創作,即首先在語言意識和言語實踐方面得到充分解放。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60后為主力軍的新生代小說家先行先試,從而在中國小說語言史上創造了話語實踐的奇觀。從方言本體化實踐到圖像化、古典化、身體化等新語言樣式的生成,以及從元敘述、元語言、引語、拼貼、戲仿到講述、展示、綜合等新語式和超長句建構,都一時讓人眼花繚亂、嘖嘖稱奇。作為中國漢語小說語言史上從未有過的“異風景”——在意識上,嚴肅與游戲齊競;在實踐上,前衛與極端同行;在風格上,典雅與俗野共舞;在實績上,成就與缺陷同生;在質地上,五彩斑斕與泥沙俱下互映——以及話語背后那種被解放的審美快感、創造激情和向個體生活與生命域拓展的力度,都曾一度引發我持續觀照、思考和研究的熱情。因此,從語言角度觀察和研究新時期小說,并從中考論90年代以來中國作家與時代或歷史的關系史以及內在于其中的精神史,就成為我一以貫之的實踐路徑和重要課題。
2010年以來,我也從未離開當代文學現場。年選編纂、年度述評,對重要作家或作品的評介,構成了我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的重要內容。然而,不同于“十七年”時期文學研究的歷史化與學術化路徑,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短篇小說的年度篩選與述論,以及對諸多名家、名作、現象的解讀,則基本采用文學評論方式予以處理并嘗試做初步經典化的努力。這些成果也多半是我長期參編《中國當代文學年鑒》(中國現代文學館主編)、參編并點評《中國當代文學經典必讀》系列(包括短篇小說卷、中篇小說卷)的結晶。在今天看來,這不僅是一種常見的文學評論工作,更是一種考驗編者眼光、能力,有效促進經典化并服務于文學史寫作的學術活動。
問題與求解是我從事文學評論和文學研究的主動力。我把“十七年”、“文革”、新時期編織進學術研究的大框架之中,把新世紀或新時代放入文學批評的闡釋范疇,并以文本為中心,以文學史為線索,既致力于新領域、新史料、新問題的開掘或發現,也努力于新觀點、新方法的創生或運用。近些年來,從發掘與研究《青春之歌》《草原烽火》等茅盾眉批本以及《九級浪》《第二次握手》等“文革”手抄本,到考察中國當代文學原典精讀實踐情況、篩選并述評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短篇小說,到剖析“紅色經典”中的非作者要素和作為一種現象的“新南方寫作”、考察中共黨員在小說名著中的形象內涵及其流變,到專論閻連科、韓東、夏立君、吳君、江洋才讓、雙雪濤、尚啟元等作家的小說創作,再到解讀滕貞甫的《戰國紅》、劉慶邦的《女工繪》、厚圃的《拖神》等新時代長篇小說,也都切實依循這樣一種基本原則。
在我看來,相比于古代文學研究的相對系統、穩定、成熟,我們在現當代小說領域內圍繞作家、作品、現象或思潮所做的每一次、每一點突破都是在踐行“重寫文學史”的活動。其中,單純側重于對依靠文學批評實踐及其觀點建構起來的中國當代小說史,特別是其中關于跨多領域、多時代、多文體之經典作家及其作品的評介,因其多有界定不當或觀點不妥之處而尤須再做重歸本體與歷史現場的闡釋與定位。我從源頭(作為“第一現場”的手稿)、動因、流變等領域或角度考察“紅色經典”生成之謎和歷史化之路的研究活動,以及以文本批評和傳記批評為方法對韓東、閻連科等小說家所作的“作家論”,對茅盾眉批本、《九級浪》(手抄本)等稀見版本所做的考證與研究,即試圖撇開已有文學史的觀點及理路,從而努力嘗試還原其本位和本相的再闡釋、再定位的學術實踐活動。
這也是一本面向研究生教學用的課堂講義,因而需顧及選題的代表性、可行性。為此,我分語言論、修辭論、小說家論、原典重讀、現象論五大專題,以涵蓋小說研究與評論所涉及的常見對象或范疇。本書所設專題都是當代小說前沿熱點命題,而各部分又格外重視和突出作品研究所占的分量。這么做的目的:一、促使學生深入細讀小說理論名著、大量閱讀當代經典小說,從而快速培養其認知、分析、評論小說的興趣與能力。二、易于面向學生傳授小說基本原理或知識,培養他們獨立解讀文本和現象的敏銳意識,訓練他們將來從事當代文學評論所需要的基本素養。三、旨在引導學生跟蹤小說創作,介入文學現場,積極參與中國當代小說經典化、歷史化進程。對我而言,將一家之言輯錄成書,并作為研究生選修課用書,既是一種有益的嘗試,也是一種學術總結,其價值和意義自無需贅言。
張元珂
2023.2.27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