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懷天下敏思篤行:時事政策教育
- 張新光 李包庚
- 5291字
- 2024-09-26 14:18:08
第二節 新時代,共享未來: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時事聚焦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進博會”)是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在國際采購、投資促進、人文交流和開放合作等方面均取得了積極成效,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第六屆進博會于2023年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舉行,主題為“新時代,共享未來”。進博會的場館形狀像一株四葉草,有著幸運的寓意。對于很多外國的參展企業來說,他們不僅在這里收獲了新的訂單、創造了財富,進博會還為他們提供了展示產品、拓展市場的舞臺和加強合作的平臺,雙方實現了互利共贏。

圖2-4 國家會展中心(上海)

圖2-5 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作為一個產品展示的舞臺,進博會為全球3400多家參展商打開中國市場提供了新渠道和新機遇。進博會部分相關數據如下:154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來賓;超過3400家參展商;289家世界500強企業;41萬名專業觀眾;按年計意向成交創新高,達784.1億美元,比上屆增長6.7%。從這些數字,我們就能感受到這是一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宏大盛會,也是全球客商的“歡聚時刻”。從全球各地的食品、農副產品到消費品,從醫療器械、智能汽車到高端裝備,來自全世界的好品、好物在第六屆進博會上云集,為復蘇乏力的全球經濟做出了努力。

圖2-6 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部分數據
一、首發首秀首展,再創新高
采用物聯網技術、交互感十足的“超級電梯”,為手臂活動能力受限消費者設計的手持式超精準智能上妝儀,小到能裝進口袋、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檢查的掌上無線超聲……本屆進博會上眾多全球首發、亞洲首展、中國首秀,展現了外資企業對中國產業和消費升級的信心。
以開放聚創新之勢,連續舉辦6屆的進博會已發展成為新品首發地、前沿技術首選地、創新服務首推地。據統計,前5屆共有代表性首發新產品、新技術和新服務約2000項,科技創新的“進博效能”輻射全球。進博會的“首發效應”日益凸顯,成為參展商與中國市場“雙向奔赴”的有力見證。
二、科創“新”風,共享發展新機遇
從智能制造、數字經濟,到人工智能、元宇宙,再到生命科學成果、基因編輯技術……第六屆進博會展館中,“新”風拂面,科幻想象正在照進現實,未來更加可感、可知?;谀X電波的駕駛員狀態監測系統、與觀眾“熱情”握手互動的人形機器人、可以搭載5人的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更多先進技術裝備、高端零部件進入中國市場,在各方加強創新合作、共享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助力國內產業轉型升級,加速全球要素流通。本屆進博會上,能源低碳及環保技術、農作物種業、集成電路等科技前沿類專區面積較上屆增長30%,參展的創新型中小企業數量為歷屆之最。
六年來,進博會是全球創新產品的首發地與聚集地,也是持續加速創新落地的引力場。進博會持續放大的“溢出效應”已經讓眾多展品變商品、商品變爆品。
三、“綠色進博”,助力低碳發展
碳纖維全覆蓋車身的超級跑車,50%甘蔗、50%木材來源紙做成的母嬰用品包裝盒,橙皮、檸檬皮、松香和葵花籽油提取物打造的63%可持續材料輪胎……綠色日益成為進博會的“底色”和“亮色”。

圖2-7 綠色可持續未來家展區
致力于“零碳零塑辦博,綠色智慧出行”,第六屆進博會首次實現了全綠電辦展,主辦方通過地區之間綠電交易的方式,成功采購綠電800萬千瓦時,覆蓋展前、展中、展后期間的全部用電量。此外,第六屆進博會還充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優化在電子證件、客流引導、展館運營管理等方面的應用,推進綠色搭建與出行,倡導光盤與零塑行動,深化垃圾分類與垃圾不落地,持續打造綠色進博、零碳進博、零塑進博。
事實證明,進博會已經成為推動未來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引擎”,它不僅激發了參展企業在綠色創新方面的潛力,還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四、連接世界,中外文化“美美與共”
張大千的《阿里山曉色》、吳冠中的《富春江沙洲》、莫奈的《冰塊,班納庫爾周邊》、馬蒂斯的《撐綠傘女子像》……東西方文化與藝術在這里碰撞和融合。
從中國創辦到世界共享,從一展匯世界到一展惠全球,作為全球共享的國際公共產品,進博會不斷推動全球包容、互惠發展。本屆進博會迎來了154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來賓,涵蓋最不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來自世界各個角落、不同發展階段國家的展商,都能通過進博會搭上進入中國市場、全球視野的快車。因為進博會帶來的這些機遇,越來越多的外國企業選擇在中國投資,他們不僅在中國開設分支機構,有的還將加工工廠、原料工廠和研發中心設在中國,以加速本土化的發展,更好地適應中國市場的需求。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秘書長蕾韋卡·格林斯潘表示,進博會的舉辦充分彰顯了中國致力于與其他國家建立更加平衡的貿易關系,進博會不僅是商品貿易的展會,還是創意的集市、文化交匯的平臺和國際合作新范式,“中國正用實際行動證明開放不僅是消除貿易壁壘、促進投資,還在于以開放心態接受新想法,推動人文交流”。
五、共享新機遇,共促新發展
虹橋國際經濟論壇是進博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屆虹橋論壇主題為“攜手促發展 開放贏未來”。除主論壇外,還舉辦了“投資中國年”相關活動、《世界開放報告2023》發布暨國際研討會及“開放發展” “開放合作” “開放創新” “開放共享”四個板塊下共計22場分論壇。當前,世界經濟復蘇動力不足,需要各國同舟共濟、共謀發展。今天的中國是緊密聯系世界的中國。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與世界合作越來越緊密。中國大市場日益成為世界共享的大市場,中國新發展不斷為世界提供新機遇。中國以實際行動擴大高水平開放,始終是外商投資的熱土。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貿發會議)全球化與發展戰略司司長柯睿智說,虹橋論壇為討論各國在全球貿易體系中面臨的政策挑戰提供了機會。“我認為這是一個真正的機會,讓各國一起交流不同的政策觀點和挑戰。在當前的地緣政治形勢下,我們需要更多的機會來進行這樣的討論?!?/p>
時事點評
中國邀約,萬商云集。2018年以來,進博會成功舉辦了六屆。作為全球共享的國際公共產品,進博會秉持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理念,發揮國際采購、投資促進、人文交流、開放合作四大平臺功能,受到全球人士普遍歡迎與認可。進博會“朋友圈”持續擴大,對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推動世界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成交額從首屆的578.3億美元,到第六屆的784.1億美元,進博會越辦越大,越辦越好,不斷將擴大開放、合作共贏的“東方之約”變為現實。作為迄今為止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進博會體現了中國支持多邊貿易體制、推動發展自由貿易的一貫立場,展現了中國堅持擴大開放、主動向世界開放國內市場的決心。透過進博會的窗口,世界可以看到中國經濟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韌性與蓬勃活力。因而,進博會彰顯的是一種雙向開放的精神,并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一個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以互利合作與世界共享紅利的中國形象越發彰顯。
學習 進行時
當前,世界經濟復蘇動力不足,需要各國同舟共濟、共謀發展。中國將始終是世界發展的重要機遇,將堅定推進高水平開放,持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希望進博會加快提升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窗口功能,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充分發揮推動高水平開放的平臺作用,讓中國大市場成為世界共享的大市場;更好提供全球共享的國際公共產品服務,助力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讓合作共贏惠及世界。
——2023年11月5日,習近平在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的致辭
時事解讀
一、改革開放是我國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2023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5周年和全面深化改革10周年。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召開,決定將全黨的工作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提出了改革開放的任務。
改革開放即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國有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得到了明顯改善。

圖2-8 對外開放蹄疾步穩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批準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對外開放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87年11月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關于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報告的決議》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概括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一個中心,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兩個基本點,指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必須長期堅持。
二、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
世界歷史是指世界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在生產力發展和普遍交往的基礎上,脫離孤立、分散狀態,走向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一體化進程的歷史過程。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指出:“各個相互影響的活動范圍在這個發展進程中越是擴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一個民族本身的整個內部結構及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都取決于它的生產及內部和外部交往的發展程度。生產力的發展、分工和交換的擴大沖破了地域的壁壘,把各個民族推向了不可分割的聯系和交往中。也就是說,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確實奔涌著一條世界化的洪流,這就是由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但是驅動這股歷史洪流的,不是什么精神和觀念,而是在生產力普遍發展基礎上形成的社會分工和各民族的互相交往。
世界歷史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與共產主義的必要條件?!罢麄€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比嗽跉v史向世界歷史轉變過程中的作用,決定了世界歷史發展的終極目標也將復歸于人,將人從各種束縛中解放出來,實現全人類的自由全面發展。馬克思認為,這一終極目標只有在共產主義形態下才能實現。據此,馬克思進一步分析了世界歷史與共產主義的關系,闡明了只有生產力的高度發達才能為共產主義社會奠定物質基礎、只有世界交往的普遍發展才能為個人向世界歷史性個人的轉變提供機會,而共產主義需要的這些物質條件和社會條件只有在世界歷史條件下才能具備。
三、堅定不移擴大全面開放,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更好惠及各國人民。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法寶。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深刻總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開放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鮮明指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全面擴大開放是必然要求。從國內看,全面擴大開放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重要動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打開國門搞建設,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貨物貿易第一大國。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必須堅定不移擴大全面開放。

圖2-9 大鏟灣碼頭
從國際看,全面擴大開放為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力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對外開放中不斷壯大,不僅發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當前,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在此形勢下,我國秉持開放、合作、團結、共贏的信念,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通過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將更有效率地實現內外市場聯通、要素資源共享,讓中國市場成為世界的市場、共享的市場、大家的市場,為國際社會注入更多正能量。
時事速遞
供應鏈 共贏鏈

圖2-10 供應鏈 共贏鏈
2023年12月2日,首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以下簡稱“鏈博會”)在北京閉幕。首屆鏈博會以“鏈接世界,共創未來”為主題,這也是全球首個以供應鏈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
和其他大型展會聚焦某個行業和產品不同,首屆鏈博會重點突出一個“鏈”字,吸引了包括世界500強在內的515家中外企業和機構參展,涵蓋了智能汽車、綠色農業、數字科技等五大鏈條,在展示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的同時,更展現出各行業上中下游關鍵環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
作為制造業大國,中國擁有著全球最大的市場和廣闊的供應鏈,這意味著任何一種商品,都能在這里用較高的效率和較低的價格找到最合適的供應商,這是“中國制造”的核心能力,也是許多跨國公司持續擁抱中國的重要理由。
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穩定是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符合世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中國既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合作的參與者、受益者,也是堅定的維護者、建設者。中方將同各方一道,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建設得更具韌性、更有效率、更富活力,為促進世界經濟復蘇和全球發展繁榮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