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培訓教材
- 沈強 朱青 劉繼東主編
- 2896字
- 2024-09-29 16:31:53
二、“青馬工程”的培養對象、培養內容和培養途徑
了解“青馬工程”,必須首先了解“青馬工程”的培養對象、培養內容和培養途徑。“青馬工程”的培養對象是大學生骨干、共青團干部和青年知識分子,培養內容主要針對上述三方培養對象展開,而在培養途徑上,“青馬工程”則主要從理論和實踐方面進行綜合課程的培養與教育。

拓展鏈接: 什么是“青馬工程”?
(一)“青馬工程”的培養對象
“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的重點培養對象是大學生骨干、共青團干部和青年知識分子。大學生骨干主要包括各級各類學生干部、學生社團干部、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理論學習骨干及在學術科技、文化體育等方面成績突出的優秀學生;共青團干部主要指各級共青團組織的專職干部;青年知識分子主要指在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應用、教學推廣等工作的青年高級知識分子。
(二)“青馬工程”的培養內容
1. 大學生骨干培養
大學生骨干培養旨在幫助大學生骨干學習和掌握黨的理論創新成果,了解國情,認識社會,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堅定理想信念。
其主要課程包括:
(1)理論學習。每年組織大學生骨干進行不少于一周的集中理論學習。邀請專家學者、黨政官員等為學生講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舉辦形勢報告會,分析社會熱點問題,提高大學生骨干的理論素養和辨析能力。
(2)實踐鍛煉。每年組織大學生骨干進行不少于兩周的基層實踐鍛煉。深入到農村、社區、企業等基層一線開展生產勞動、社會調查、民宿體驗、參觀考察等活動,增加大學生骨干對國情和社會的了解,增進與人民群眾的感情,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3)志愿服務。組織大學生骨干每人每年參加不少于100小時的志愿服務。通過在校園內、城市社區、農村基層參加扶危濟困、支教支醫、文藝演出、政策宣傳等公益活動,增強大學生骨干的社會責任感。
(4)對外交流。創造條件,組織大學生骨干在培養期間參與一次國際交流活動或與港澳臺地區青年的交流活動,幫助大學生骨干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提高對外交往能力。
(5)課題研究。要求每個大學生骨干在培養期間,結合自己所學專業和個人興趣,選擇一個人文社會科學類的課題,在導師的指導下開展研究,完成并提交一份研究報告,以提高研究分析問題的能力。
2. 共青團干部培養
共青團干部培養旨在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團干部,幫助團干部了解國家發展形勢,培養大局意識,提高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應對復雜問題的能力,增強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其主要課程包括:
(1)理論研討。以各級團校和團干部教育培訓基地為主要依托,舉辦形式多樣的理論學習研討班,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國家改革發展穩定中的新情況新問題等重要課題進行教育培訓和研討,著力增強團干部參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本領。
(2)參觀考察。有計劃、有針對性地組織團干部到沿海發達地區、西部貧困地區進行參觀考察,了解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現狀、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況,并根據培養目標設計開展專項的課題調研,提交調查報告。
(3)掛職鍛煉。一是加大基層團干部到上級團的機關掛職學習的力度,二是擴大上級團的機關干部到基層的掛職鍛煉比例,三是增大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單位同團干部的相互掛職培養。同時,積極推進團的干部到地方企業等其他單位的掛職鍛煉。
(4)出國培訓。進一步加強各級共青團、青聯組織和各國青年組織的友好交流與合作,組織優秀團干部參與青年國際交往活動。加大優秀團干部國外研修培訓的力度,在繼續實施好百名優秀青年國外研修培訓等已有項目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培訓渠道,擴大培訓規模,提高培訓質量。
3. 青年知識分子培養
青年知識分子培養旨在加強黨史、革命史和改革開放教育,引導青年知識分子了解國家發展歷程,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自覺走與實踐結合、與人民群眾結合的道路。
其主要課程包括:
(1)社會服務。繼續深化“科技之光”青年專家服務行動、博士團服務地方、“青年社會科學工作者下基層”等工作,通過各種靈活多樣的方式,拓展青年知識分子走入社會、服務基層的渠道,發揮他們的知識、技術優勢,在為社會服務的同時,進一步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促進他們的學術研究與實踐更緊密地結合。
(2)國情考察。啟動“青年知識分子國情考察團”,每年定期組織部分青年知識分子結合各自的學術研究方向,就涉及國家發展、社會民生的熱點問題或基礎性課題,深入黨政機關、廠礦企業、農村基層等開展有針對性的深度考察調研,形成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和應用價值的研究報告。
(3)高端研討。通過舉辦高層次的研討班、論壇、交流會等方式,組織青年知識分子集中學習黨的歷史、中國革命史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研討社會熱點問題,交流各自學術領域的前沿發展,打造一個青年知識分子之間交流溝通、共享信息、研究協作的平臺。
(三)“青馬工程”的培養途徑
1.專題講座與理論教育相結合
信仰是統領人們思想的支柱,而當代青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堅力量,缺失信仰對青年而言,意味著缺失了精神支柱和未來的發展方向,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及工作都將產生許多極其不利的影響。堅定青年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是“青馬工程”對青馬學員進行綜合培養的重中之重。
為加強對青馬學員的思想指導,“青馬工程”采取專題講座與理論教育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培養。一方面,請思想政治教育專家開展專題講座,加深青年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繁榮復興的認識;另一方面,以重大節日或模范人物、歷史事件為契機,通過觀看教育片、開展交流會等多種方式進行理論教育,提升青年的政治素養,使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高校組織青馬學員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共青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2.校內實習與校外實訓相結合
基于社會發展對青年提出的高理論、高技能的雙重要求,“青馬工程”有針對性地采取校內實習與校外實訓相結合的雙重培訓方式。其一,允許青年根據自身興趣愛好、所學專業,利用課余時間進入學校各相應部門進行實習,通過教師指導、學友交流、自身探索等方式,積累工作經驗,提高工作效率,以盡快適應未來的社會環境。其二,增加青年在校外實訓的機會。如依其所學專業到相關公司、企業實訓,或大量增加暑期“三下鄉”的實踐活動等。通過以上方式,一方面可以使青年迅速了解社會環境、企業文化,熟悉實際工作中的企業氛圍、社會所需;另一方面也深化了青年在書本中所學的專業知識,加強了職業技能的鍛煉。
3.個性指導與職業生涯規劃課相結合
“青馬工程”的亮點之一,就是實施導師制培育手段,即每幾名青馬學員配備一位指導教師,使青年學員能夠面對面地與導師定期交流,導師可以實現一對一指導。這種雙重交流與單向指導既可以解決青年在學習、生活中所遇到的難題,也可以使青年在深入的探討中提升思維方式。同時,“青馬工程”極其重視職業生涯規劃課的教授,以便深化學生對職業生涯的認知,指導青馬學員進行合理的人生規劃。通過這種培養方式,“青馬工程”促使青年真正從思想上、理論上、技能上及素養上得到全方位的鍛煉和提升,使他們真正成為思想領域和行為領域的先鋒,成為黨的事業的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