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創業基礎
- 李家華 祝軍主編
- 3165字
- 2024-09-26 14:18:39
第三節 創業的過程與階段
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節學習,學生應達到如下目標:
1.認識創業的過程與階段。
2.了解創業過程的特點。
學習要點
1.創業過程包括創業者從產生創業想法到創建新企業或開創新事業并獲取回報,涉及識別機會、組建團隊、尋求融資等一系列活動。
2.一個全過程的創業可大致劃分為4個主要階段,即機會識別、資源整合、創辦新企業、新企業生存和成長。
一 創業的過程
小新同學們:老師,創業是一個怎樣的過程,應如何劃分創業的過程?
小創老師:創業過程包括創業者從產生創業想法到創建新企業或開創新事業并獲取回報,涉及識別機會、組建團隊、尋求融資等一系列活動。通常分為以下6個主要環節。
(一)產生創業動機
創業動機是創業機會識別的前提,是創業的原動力,它推動創業者去發現和識別市場機會。創業活動的主體是創業者,創業活動首先取決于個人是否希望成為創業者。當然,不少人是由于潛在收益的誘惑才產生了創業動機,進而成為一名創業者或創業團隊人員。
一個人能否成為創業者,受3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是個人特質。每個人都可能具有創業精神,但其創業精神的強度不同,強度的大小有遺傳的成分,更受環境的影響。比如,溫州人的創業意愿相對強烈,其中環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二是創業機會。創業機會的增多會形成巨大的利益驅動,促使更多的人嘗試創業。社會經濟轉型、技術進步等多方面的因素在使創業機會增多的同時,也會降低創業門檻,進而促成更大的創業熱潮。三是創業的機會成本。人們能從其他工作獲得高收入和滿足需求,創業意愿就低。比如,科學家獨立創業的少,是因為科學家已經謀得了一份收入相對豐厚而且穩定的工作,就較少有人愿意去冒創業風險。

潛在收益的誘惑產生創業動機
(二)識別創業機會
識別創業機會是創業過程的核心環節。識別創業機會包括發現機會來源和評價機會價值。一般應澄清4個基本問題:第一,機會從何而來?也就是說,創業者應找到創業機會的來源在哪里。第二,機會受何影響?也就是說,創業者應找到影響創業機會的相關因素。第三,機會有何價值?也就是說,創業者應找到創業機會所具有的并能被評價的價值。第四,機會如何實現?也就是說,創業者應明了能通過什么形式或途徑使機會變成實際價值。圍繞這些問題,創業者在識別創業機會階段需要采取行動多交流、多觀察、多獲取、多思考、多分析,最終抓住創業機會。
(三)整合有效資源
整合資源是創業者開發機會的重要手段。一般情況下,創業者可以直接控制的可用資源往往很少,創業幾乎都會經歷白手起家、從無到有的過程。對創業者來說,整合資源往往意味著需要“借船出海”,要善于嘗試依靠盤活別人掌握的資源來幫助和實現自己的創業起步。人、財、物都是開展創業活動所必需的基本生產要素。創業者所需要整合的資源,首先是要能組建團隊,凝聚志同道合的人;其次是要能進行有效的創業融資;最后是要有創業的基礎設施,包括創業活動的場地和平臺。創業是在創業者面對資源約束情況下開展的具有創造性的工作,一定會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所以,創業者在創業初期乃至新企業成長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都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資源的獲取上,以解決公司和企業的生存問題。此外,創業者還需要圍繞創業機會設計出清晰的、有吸引力的商業模式,有時還需要制訂詳細的創業計劃,以此向潛在的資源提供者陳述或者展示,以獲取更多的資源支持。
(四)創建創業企業
新企業的創建是創業者創業行為最為直接的標志。創建新企業包括公司制度設計、企業注冊、經營地址的選擇、確定進入市場的途徑(包括是選擇創建新企業還是采取加入或收購已有企業)等。
(五)提供市場價值
創業者識別機會、整合資源、創建新企業等的目的是實現自己的創業目標。但真正能促成創業目標最終實現的是創業者能否提供市場價值,這是創業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關系新企業的生存與成長。因此,創業者必須面對挑戰,采取有效措施,使創業的市場價值得到充分實現,不斷讓客戶受益,從而獲得企業長期利潤,逐步把企業做活、做好、做大、做強。
(六)收獲創業回報
收獲創業回報是創業活動的主要目的,對創業回報的獲取有助于促進創業者的事業發展。創業回報可能是多種多樣的,對創業回報的滿意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創業者的創業動機。調查發現,創業者的創業動機不同,對收獲創業回報的態度和想法也有所不同。對多數年輕創業者來說,獲取創業回報最為理想的途徑之一,是把自己創建的企業盡快發展成為一家快速成長企業,并成功上市。

企業成功上市
二 創業的階段
小新同學們:老師,創業包含了哪些階段呢?
小創老師:根據創業的過程分析和大量創業實踐案例研究,可以歸納出,一個全過程的創業可大致劃分為4個主要階段,即機會識別、資源整合、創辦新企業、新企業生存和成長。上面介紹的創業過程所包含的環節中,產生創業動機、識別創業機會屬于機會識別階段;整合有效資源、創建創業企業分別屬于資源整合階段和創辦新企業階段;而提供市場價值、收獲創業回報則屬于新企業生存和成長階段。
創業的階段也可以從公司發展的性質進行更大的階段劃分,其4個基本階段如下。
(一)生存階段
以產品、技術和服務來占領市場,重點是要有想法,會銷售。
(二)公司化階段
以規范管理來增加企業效益,這需要創業者提高思維層次,從基本想法提升到企業戰略思考的高度。
(三)集團化階段
以產業化的核心競爭力為硬實力,依靠一個個團隊的合作,構建子公司和整個集團的系統平臺,通過系統平臺來完成管理,把銷售變成營銷,把區域性渠道轉變成地區性網絡。
(四)總部階段
以一種無國界的經營方式構建集團總部,依靠一種可跨越行業邊界的無邊界核心競爭力(軟實力),讓企業發展達到最高層級。
課堂案例
華為成長簡史
一、艱苦創業(1987—1993)
1987年,任正非從南油集團辭職,與5個好友東借西湊了2.1萬元,創立了一個公司,取名為“華為”。此時的華為只是香港一家交換機廠商的代理商,中間賺個差價。通過代理交換機賺得第一桶金后,任正非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搞自主研發的道路。1992年,華為推出的HTD48系列交換機,使公司銷售額突破1個億,1993年,C&C08交換機研制成功。
二、蓬勃發展(1994—2010)
1994年至1995年,華為大規模生產C&C08A型機。C&C08A型機功能多、價格低、定位明確,在較短時間內就攻占了大半的農村市場,到2003年,公司收入超過千億元,公司規模不斷擴大。
1995年,華為開始研發無線領域的產品。
1998年,華為開始研發WCDMA商用系統。
1999年,華為推出GPRS全套環路系統。
2000年,華為和摩托羅拉合作,委托生產摩托羅拉的產品,為華為獨立生產手機埋下了伏筆。
2001年,華為加入國際電信聯盟。
2003年,華為終端公司成立,專注于手機業務。同年,華為與美國3Com在杭州成立合資公司,名為“華三通信”。
2007年,華為在光傳輸網絡、移動及固定交換網絡、數據通信網絡領域與愛立信、阿爾卡特、思科等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展開競爭。
2009年,華為首次展示了其搭載Android系統的智能手機,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推出Android智能手機的廠家。同年2月10日,與沃達豐簽署雙方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協議,攜手LTE技術的開發研究。
三、成為巨頭(2011年至今)
2011年,華為成為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廠商之一,并在此后連續多年保持這一地位。
2013年12月16日,榮耀品牌開始獨立運作,年銷量超過7500萬部。
2015年12月底,華為宣布其智能手機出貨量突破1億臺,是2010年的30倍,為首個智能手機出貨量突破1億臺的中國大陸手機廠商,成為僅次于三星和蘋果的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廠商。
2018年,華為推出了首款支持5G網絡的智能手機——Mate 20X。
同年,美國政府宣布對華為實施制裁,禁止美國公司向華為提供關鍵的電子元器件和技術。
2020年,華為發布了Mate 40系列智能手機,并推出了自主研發的鴻蒙操作系統。
2021年,華為宣布與哈啰出行合作,推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并發布了一款名為MateX2的可折疊式智能手機。
此外,華為還在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領域大力布局和投資,努力將自身打造成為全球領先的綜合性科技企業。
資料來源:創聞號,http://www.photoint.net/article/54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