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蘇格拉底與神諭
- 劇本五千年
- 恒信致遠
- 2073字
- 2024-10-08 09:32:52
在劇本中,有些人為了自己的理念,放棄了很多,甚至生命,有的明明可以活著,但因為信念,偏偏選擇了向死而生,在另一角度,不提倡這種做法,但因為一死解千罪,如果沒有廣大的能力,以死抵罪雖是一種無奈之舉,但確實可以解除罪業。并啟發人思考!劇本中有一個叫蘇格拉底的人,他的故事因神諭而起,也就是神言,引發了一樁關于求真的思考!
在古代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古希臘的一個小城中,住著一位名叫蘇格拉底的老者。蘇格拉底性格奇特,為人坦蕩,喜好同人辯論,為人解惑,不畏權貴。因常常提出一些讓人難以回答的深刻問題,古希臘人稱他為“辯圣”。蘇格拉底的言行常引起市井百姓的熱議,有人尊敬他,也有人認為他言辭鋒利、不知收斂。
###一、得知神諭
一天,蘇格拉底的弟子們從遠方帶來消息,說鄰國楚國的一位高僧,在入定中得了一道神諭。弟子們告訴蘇格拉底,高僧在夢中見到一位神仙,神仙告訴他說,世間最有智慧的人就在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弟子們為師父深感驕傲,紛紛向蘇格拉底道喜。
蘇格拉底笑了笑,拱手謝過弟子們,隨后卻皺起眉頭,自言自語道:“我何德何能,竟被稱為最有智慧的人?倘若連我這等凡人都稱得上有智慧,世間是否早已無人可稱智者了?”弟子們大惑不解,但見師父似乎并不欣喜,也不敢多問。
###二、探究智慧的本質
自從得知神諭后,蘇格拉底便四處尋訪,當地的賢士、官員、手藝人和商賈皆成了他請教的對象。他問他們何為智慧,又如何自認為聰明。這一過程中,蘇格拉底發現,許多人自詡才智過人,仗著某一方面的專長便認為自己比常人聰明,但在更為深奧的問題上卻往往語塞。
例如,他曾向一位滿腹經綸的學者詢問天下大勢,學者滔滔不絕,論盡古今,但當蘇格拉底追問“何為真正的幸福”時,那學者頓時語結;他曾問一位名士,權力的邊界應如何把握,那位名士口口聲聲講道“為了民生”,但蘇格拉底一問“當為民生與自身利益沖突時,如何抉擇”時,名士立刻回避,不敢再談。
經歷種種問詢,蘇格拉底心中逐漸有了答案。許多所謂的智慧,不過是人們沉迷于自身的認知。相比之下,蘇格拉底因常覺自己的無知,便不斷追尋真理,反而更加接近“智慧”的本質。于是,蘇格拉底也明白了神諭的用意:真正的智慧,源于對自身無知的深刻覺知。
###三、質疑與審判
蘇格拉底的獨特見解和辯才引起了當地官員的不滿。有人認為他輕視權威,擅長反問刁難,擾亂人心。甚至有年輕士子因受其影響而質疑傳統禮教,令官員們對蘇格拉底心生忌憚,認為他可能會危害世道安寧。
于是,古希臘的官府以“誣陷神諭、蠱惑人心”為名,召集百姓,對蘇格拉底進行公開審判。蘇格拉底的弟子們皆為他感到不平,勸他在官府面前敷衍幾句,以求自保。可蘇格拉底卻不肯讓步,決定公開答辯,以正視聽。
###四、蘇格拉底的答辯
在審判中,官員問道:“蘇格拉底,你可知為何被稱為世間最有智慧的人?”
蘇格拉底從容回答:“我之所以被稱為智慧,并非因我有何學識,而在于我知曉自身的無知。若因知無知而被稱智慧,豈不荒謬?”
官員冷笑道:“既然知無知,何故還擾亂人心,令百姓輕視權威?”
蘇格拉底朗聲道:“我所做之事,不過是與人探討,若權威因幾句疑問而不安,那便不是真正的權威。真正的權威,應源于正直與公道,而非虛浮的恐懼。”
臺下百姓低聲議論,有人稱贊蘇格拉底的坦率,也有人擔心他的安危。官員見蘇格拉底不肯退讓,便威脅道:“蘇格拉底,你若再不悔改,我將依法治罪。”
蘇格拉底淡然道:“我并未作惡,所行所言皆出于求真,倘若為求真而被治罪,這一世我也無憾。”
###五、飲下毒酒
最終,官府判定蘇格拉底“擾亂人心、誣陷神諭”之罪,令他當場飲下鴆酒。弟子們大驚失色,紛紛哀求官府開恩。然而,蘇格拉底卻從容地將鴆酒接過,向弟子們微微一笑,平靜地說道:“世事如潮,來去無常,求真之心若能傳于你們,也算我此生無憾。切記,心中常懷謙遜,方能永葆智慧。”
在死刑執行前,蘇格拉底的學生們,包括柏拉圖,曾想辦法勸他逃離雅典,但蘇格拉底卻斷然拒絕了。他認為,自己作為雅典公民,必須遵從雅典的法律,即便他并不認同這樣的判決。蘇格拉底選擇面對死亡,將自己的生命作為對追求真理與道德準則的堅持。
蘇格拉底在牢房中,平靜地飲下了用毒芹草調制的毒酒。他的學生們圍在他身邊,目睹了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悲痛不已。蘇格拉底的死不僅讓他的學生銘記,更在歷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因為當時只要蘇格拉底想逃離,還是有很多辦法。但蘇格拉底堅持以死抗爭,情愿選擇死亡,也要堅持認為當權者的不當,自己無罪!
###六、蘇格拉底之死的影響
蘇格拉底之死在古希臘引發了極大震動,他的弟子們無比悲憤,不僅在古希臘的各處傳播他的思想,還將他一生求真的精神銘記在心。百姓間開始傳頌蘇格拉底的智慧與從容,甚至連一些原本不認同他的人也漸漸感受到他為人之正直和求真之誠。
歲月流轉,蘇格拉底的名字逐漸被人遺忘,但他的思想卻在后人中口耳相傳。人們開始明白,所謂智慧不僅是學問,更是對無知的覺知,對真理的追求。也有一些士人意識到,不論地位高低,若心中無真理,便如空殼。
蘇格拉底求真的精神,雖未被當時古希臘的官員接納,但卻深深扎根在百姓心中,成為一代代人所敬仰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