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悠和張師傅在確定了麥稈畫的創新方向后,意識到要讓麥稈畫得到更廣泛的傳承和發展,人才培養至關重要。于是,他們決定嘗試與藝術院校展開合作。
葉悠首先聯系了當地一所知名的藝術院校。院校的負責人在聽完葉悠對麥稈畫的介紹和合作構想后,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雙方很快就展開了具體的合作商討。葉悠提出,可以在院校開設麥稈畫的選修課程,讓對這門藝術感興趣的學生有機會系統地學習麥稈畫的制作技巧和文化內涵。
張師傅則表示愿意親自擔任授課老師,將自己多年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們。他還準備了一系列精心設計的教學大綱和課程內容。
藝術院校為麥稈畫課程提供了專門的教室和教學設備,營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
課程開始招生后,吸引了眾多學生報名。有的學生是被麥稈畫的獨特魅力所吸引,有的則是希望通過學習這門傳統藝術來拓展自己的藝術視野和技能。
在課堂上,張師傅耐心地向學生們講解麥稈畫的歷史淵源、藝術特點和制作工藝。他手把手地指導學生們如何挑選麥稈、如何進行剪裁和粘貼。
學生們也充滿熱情地投入到學習中。他們發揮自己的創意,將現代設計理念融入到麥稈畫的創作中。有的學生用麥稈畫表現現代都市的繁華,有的則將抽象藝術與麥稈畫相結合。
葉悠也時常來到課堂,與學生們交流心得,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和想法。她還組織學生們參加一些校內外的藝術展覽和比賽,展示他們的麥稈畫作品。
通過與藝術院校的合作,麥稈畫在年輕一代中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和認可。一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了自己對麥稈畫的熱愛,決定深入研究和發展這門藝術。
然而,合作過程中也并非一帆風順。由于麥稈畫的制作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部分學生在課程后期出現了懈怠的情況。而且,在教學方法和課程設置上,也需要不斷地根據學生的反饋和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優化。
但葉悠和張師傅并沒有被這些困難打倒。他們與院校的老師一起,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斷完善合作模式,讓麥稈畫在藝術院校中生根發芽,為其傳承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