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小明王跡躔歌
- 我真沒想當太孫
- 非有常非無常
- 2977字
- 2024-10-24 19:07:10
永樂九年。
二月二十七日。
今皇城之內(nèi),鐘鼓齊鳴,一場臨時大朝會悄然拉開序幕。
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所立之制,僅于每年正旦、冬至及圣誕之日,加之每月初一、十五之“朔望朝”,方可見那規(guī)模宏大、氣勢恢宏的大朝會。
而今,這非時之會,無疑預示著朝堂之上,有大事發(fā)生,且事態(tài)緊急,非同小可。
世人常言:“大事開小會,小事開大會。”
此言雖似有理,卻未免片面。
實則,大事既定,仍需大會宣告天下,此乃古制之精髓。
是以,這臨時大朝會,往往伴隨著風云變幻,鮮有喜訊。
南京皇城之外,皇城根下,一片青縵馬車與華麗轎輦匯聚成海,蔚為壯觀。
早春的和風拂面,文官們輕聲細語,交談間難免流露出對前日那艘西洋寶船緊急靠岸的種種猜測。
宦官急促的腳步聲在皇宮內(nèi)回蕩,那來自遠方的消息,讓他們的心中充滿了疑惑與不安,莫非下西洋之行出了什么岔子?
而武官陣營中,勛貴與武將們則以一種冷漠的姿態(tài)瞥視著文官們。
今年,朱瞻基即將被立為太孫,成為大明皇位的正式繼承人。
漢王黨的勢力日漸式微,其能臣陳瑛亦被投入詔獄,這一系列的變動,無疑讓武勛們的心情變得異常沉重。
五軍都督府內(nèi),武勛們低頭而坐,一片沉寂,仿佛連空氣都凝固了一般。
過了半晌,朱高煦哈哈笑道:“大家也不要難過,瞻基就是一個小孩子,天下怎么可以交給一個稚子呢?”
丘福須發(fā)斑白、身材魁梧,性格亦是豪爽粗放,也跟著大笑道:“王爺說得對,這些日子,我也試了試皇長孫的根骨,發(fā)現(xiàn)這人的根骨不行,不似王爺魁梧。”
朱高煦很是開心,他本就孩視朱瞻基,滿意地點頭。
發(fā)現(xiàn)朱高煦還是和往常一般自信,在場的靖難勛貴大多點頭,洪武勛貴則是默不作聲,一副泥塑木偶的樣子。
大部分的靖難勛貴都不在,只有少數(shù)還在南京的。
不過……
朱高煦環(huán)視四周,忍不住皺眉,尤其是瞧見了坐在首位,臉色蒼白,形如枯槁的男人,更是忍不住說道:“老爺子怎么把這小子拉出來了。”
丘福淡淡道:“不止是他,陛下這次將還活著的淮西勛貴全部找了過來。”
那個形如枯槁的男人耳朵微動,似是聽到了丘福的話,卻依然毫無生氣地坐在原地。
“曹國公……”
“我還是國公嗎?”那個男人反問。
此人,正是曹國公李景隆。
他出身名門,乃大明開國勛貴曹國公李文忠之子,自幼便以知兵著稱,足跡遍布湖廣、陜西等地,在當?shù)赜柧氒婈牐缲撆c西番的茶馬貿(mào)易重任,更曾參與明軍洪武年間的北伐。
到了建文朝,李景隆率軍擒獲周王,輔佐建文帝削除周藩,一時之間,功勛顯赫。
但是,靖難之役的風云突變,令他的命運軌跡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身為朝廷討燕大軍主帥,他多次與燕軍激戰(zhàn),統(tǒng)兵近百萬,卻未能扭轉(zhuǎn)敗局。
當燕軍渡江而來,李景隆主動開門迎降,使得朱棣順利奪取南京。
朱棣繼位后,以公爵之尊賞賜于他,位列靖難諸功臣之首。
但是,永樂二年的一個轉(zhuǎn)折,又讓李景隆的命運急轉(zhuǎn)直下。
被李景隆抓住的周王朱橚上疏揭發(fā),稱他在建文年間曾“至邸受賂”。隨后,刑部尚書鄭賜也彈劾他“包藏禍心,蓄養(yǎng)亡命,圖謀不軌”。
之后,成國公朱能、吏部尚書蹇義、六科給事中張信等大臣再次彈劾李景隆,稱他與弟弟李增枝陰謀叛逆。
于是,朱棣終于削去了李景隆的功臣勛號,不許他再上朝面君。
國公之爵雖存,卻已賦閑在家。
不久后,禮部尚書李至剛上疏奏道:“李景隆在家中接受家人跪拜,如君臣之禮,大逆不道。李增枝多立莊田,蓄養(yǎng)數(shù)百奴仆,意懷叵測。”
朱棣又褫奪了李景隆的爵位。
他與李增枝以及妻、子數(shù)十人一同被軟禁于家中,家產(chǎn)也被抄沒。
為了自證清白,也可能是不愿受辱,李景隆曾絕食十日,卻被救了回來。
一直到了今天,他竟然出了府門,參與這場大朝會。
李景隆緩緩起身,動作遲緩而僵硬,仿佛一具從棺木中喚醒的尸體,在宮人的引領下,按照繁復的禮制,穿越內(nèi)五龍橋,步入奉天門。
那里,無數(shù)金吾衛(wèi)甲士們嚴陣以待,他盔甲在陽光下閃爍,如同一片移動的鋼鐵海洋,護衛(wèi)著丹墀至奉天門之間。
“恭惟皇帝陛下,膺乾納祜,奉天永昌!”
禮官的嗓音清亮,穿透喧囂,引領著百官數(shù)次行禮。
“萬歲、萬歲、萬萬歲!”
文武百官,樂工軍校們亦齊聲應和,這才算是禮畢。
朱棣身著袞冕,威嚴肅穆地升座于高堂之上,兩側(cè)鐘聲的余韻漸漸消散,如同為他加冕的最后一抹神圣。
金階之上,兩把椅子并排放置,太子朱高熾端坐于上首,漢王朱高煦則在下首沉穩(wěn)落座。
文官之首,吏部尚書蹇義身姿挺拔,眼神中透露出智慧與忠誠;武官之首,淇國公丘福則是一身英氣,眉宇間盡顯沙場征戰(zhàn)的風采。
朱棣看著朝會上的諸臣,腦中勾勒出一幅幅圖畫。
朝局之上,北方官員和南方官員常有沖突,南方覺得朝廷對江南的賦稅過于嚴苛,北方則覺得他們被蒙古人殺得十不存一,還要收回邊境,江南有錢,自然應該多出一些。
這個沖突可以概括為“轉(zhuǎn)移支付”。
傳統(tǒng)文官和大元武官常有沖突,儒家培養(yǎng)的文官有自己的一套行為準則,治理國家也是沿用漢法,而武官以及部分文官,深受大元的影響,吸收了大量色目人的思想,也有自己的一套想法。
這個沖突可以概括為“文武之爭”。
此外還有漢王黨和太子黨的爭斗,有淮西勛貴和靖難勛貴的爭斗……
每個人都不是單一的,他們或許有多個身份,有著各自的想法和觀念,在皇權的壓制下,沒有形成堅固的利益集團或者黨派。
然而,今天保持平衡的朝局,將會被徹底打破,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朱棣微微頷首,金階下的宣表官登時會意,下令宮廷樂師進入。
隨著宮廷樂師走入,眾官員皆是疑惑。
朱棣趁著這個時間,對著百官道:“西洋出了一首好歌,朕與爾等同賞。”
宛轉(zhuǎn)悠揚的曲調(diào)響起,數(shù)個太監(jiān)、宮女手持曲譜,高聲詠唱。
“君不見昔時漢唐盛世景,商旅不絕駝鈴聲。
君不見昔時中原滿目瘡,蒙古鐵蹄踏破疆。
君不見昔時輝煌今安在,只留殘陽照斷壁。
君不見書聲瑯瑯變凄涼,國仇家恨心頭積。”
宛轉(zhuǎn)悠揚的曲調(diào)傳入耳中,南京官話的歌聲回蕩在宮殿之中,群臣都感覺莫名其妙。
大朝會召集群臣,就為了這個?
在眾人的疑惑之中,歌聲繼續(xù)下去。
“帝尊明斷納諸侯,蒙人收兵滅帷燈。
四方磅礴終一統(tǒng),九州浩蕩始同風。
朱樓夢,天家孫,漢王子,小明王。
舍卻金縷玉衣貴,欲窮天地究玄黃。
星槎泛泛越重溟,碧海揚波帆影長。
諸番敬仰如賢哲,禮遇殊勝名遠揚。
歸途遇阻羅剎王,惡浪滔天起風霜。
鐵甲艦舸破巨浪,龍旗飄揚士氣張。
弓弩齊發(fā)如流星,火炮震天驚四方。
戰(zhàn)酣之際顯神勇,智謀兼施破敵防。”
漢王朱高煦猛地抬頭,感覺有些不對勁。
天家孫,漢王子……
不會是朱瞻壑吧?
朱高熾也神情古怪,他算是聽出來了,這是一首歌謠,大量使用梵音詠唱,講述的是大明結(jié)束亂世,出使諸國,宣揚國威的事跡,中間的“小明王”指的是沒有成為大明親王的朱瞻壑,也就是王世子。
歌曲從婉轉(zhuǎn),逐漸轉(zhuǎn)為激蕩,宛如千軍萬馬奔騰一般,真是一首好戰(zhàn)曲。
忽然,朱棣拍了拍手,大殿中的歌曲戛然而止。
“這是鄭和船隊途徑錫蘭時遭遇攝政王襲擊,漢世子帶領五千大明將士擊敗錫蘭山王五萬大軍之后,明軍共歌謠,所寫的《小明王跡躔歌》。”
此話一出,在場的文武百官先是一愣,而后莫名覺得熟悉。
這不是蘭陵王和唐太宗的往事嗎?
在場眾人的表情瞬間變得古怪,還有不少人偷偷看向上方的朱高煦。
此時,時常自比唐太宗的朱高煦眼睛瞪大像是銅鈴。
不對啊!
這種待遇不是應該自己這個“明朝小秦王”的嗎?
怎么輪到自己兒子了。
朱高煦一時難以思考,無數(shù)思緒在腦海中沸騰,最后得出一個結(jié)論————自己吃了沒文化的虧!
自己的人只會打仗,不會寫歌!
朱棣斜睥了發(fā)呆的漢王,又看了眼冷汗直流的太子,示意金階下的宣表官登時會意,宣讀起了事先準備好的戰(zhàn)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