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臥龍鳳雛
- 斷宋
- 霍森布魯斯
- 2822字
- 2024-09-05 18:56:39
上面銹跡斑斑暫且不提,形狀有些變形也罷了,想想燕南天大俠的劍不也挺破舊的嗎?
關鍵是,眼前這個東西,應該被稱為一塊廢鐵,而不是什么劍。
馬健猛當場就翻臉了,憤怒道:“你膽子不小,竟敢耍弄五王爺,來人……”
行為藝術大師急忙喊道:“且慢!”
他腦袋微微一擺:“王爺難道覺得此劍不值千兩白銀嗎?敢問在王爺心中何劍才值千兩呀?”
行為藝術大師笑了笑繼續說道:“在平民百姓眼中,能保一日三餐的劍值此價;
在富商眼中,鑲滿寶玉的劍值此價;
在達官貴人眼中,他們所鐘愛的劍值此價;
在壯士眼中,能飲敵血的劍也值此價;
在王爺心中,什么劍才值這千兩白銀呢?”
他說完這番話,馬健猛似乎有所領悟。
馬健云這時才明白,眼前這位行為藝術大師并不是來賣劍的,而是來求職的:
“先生認為唐主李璟會喜歡什么樣的劍呢?”
“李璟啊,鏡中花水中月終究不過一場虛幻,此人文過飾非,應當偏愛詩劍。”
馬健云心中一驚,接著又問:“那先生認為,蜀主孟昶呢?”
“花前月下風流雖好,但也不過是醉生夢死!孟昶嘛,應該鐘愛花劍。”
“那漢主劉晟呢?”
“嶺南的捐稅繁多,在列國之中名列前茅。劉晟呢,恐怕最喜歡鐵劍,正好可以用來刮地皮。”
馬健云擺出一副禮賢下士的樣子,問道:“敢問先生貴姓大名,現居何處?”
“小子姓李,名驤,曾師從樂長老。中原戰亂后,歸鄉時才知家族南遷,因此來到江南尋訪。”
李驤?五代時似乎沒有聽說過這么個人物。
沒有名氣不代表他就無能。
關羽再勇猛,還不是被無名小卒所害;
馬超再英俊,還不是在西北被人滅了滿門;
貂蟬再美艷,她的初夜權還不知道給了誰呢。
“先生在江南可曾找到家人朋友?”
“聽聞我家已搬至偽唐,三年來我走遍偽唐三十五州,卻毫無音訊。”
李驤的眼眶竟然微微泛紅:“家父曾教導,好男兒應志在四方。在偽唐蹉跎歲月時,聽聞五王爺賢明善政,故前來投奔。”
“先生如此孝心,日后必定能與家人團聚。嗯,這個……”李驤也明白,此時已是面試的關鍵時刻,他挺了挺腰板。
馬健云思索片刻,緩緩說道:“小王平日開銷巨大,不知先生有何妙策指點?”
李驤微微一愣,似乎沒有預料到馬健云會問出這樣的問題。
李驤道:“王爺這是打算涉足商界了?”
馬健云也愣了一下,“先生怎知我有意經商?”
李驤大笑道:“大楚立國已數十年,國家的財政稅收皆歸國庫,王爺要想從中取財,難度不小;
土地皆有主,獲取不易。
除經商外,王爺還有什么途徑可以籌集財富呢?”
馬健云細細一想,覺得確實如此,不由得對李驤生出幾分佩服。
“商人分兩種,若能航行江海,貨通南北,乃商賈也;
若只在一郡之地,囤貨居奇,倒買倒賣,乃商販也。
敢問王爺,您打算成為什么樣的商人?”
“哈哈,錢嘛,自然是越多越好,先生有何高見?”
“若想成為商賈,前期投入巨大,并不劃算。
楚國雖有一些商賈,但官府管得極嚴,利潤并不豐厚,王爺何不考慮直接入股?”
好家伙,還真是狡猾,哪個商人敢收馬健云的錢?
竟然建議馬健云做這種無本買賣。
這些讀書人對權力的運用,比馬健云這個來自21世紀的人要精通得多。
而這正是馬健云所欠缺的……一個熟悉五代人情世故的人。
馬健云大笑道:“先生果然有大才,本王正打算外出任職,不知先生可愿隨我一同前往?”
李驤撩衣下跪,恭敬道:“愿為王爺效力。”
古代是真好,都不和老板談社保公積金的么?
不是應該馬健云說,社保公積金交頂格,然后李驤在鞠躬抱拳,“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么?
這么輕松就收了個臥龍,如果再收個鳳雛,豈不是如虎添翼了。
……
馬健云與馬健猛、李驤一起坐在暖煙閣的包廂內,心中不禁有些惱火。
你一個破飯館,起個名字就不能隨意點嗎?
為什么偏要起這么一個文藝得讓人浮想聯翩的名字?
這簡直是在欺騙消費者的感情。
要不是肚子確實有點餓,剛在樓下時,馬健云就想直接甩袖而去了。
“五爺,還是按老規矩來嗎?”飯店的總經理兼董事長,滿臉堆笑地把馬健云引進包廂,討好地問道。
馬健云瞥了一眼馬健猛,心想,看樣子我以前經常來這里啊,于是說道:“照舊吧。”
菜剛剛上齊,一個身穿灰色外袍,大約三十來歲的男子撩開門簾走了進來。
他對著馬健云深深一揖,笑道:“五王爺,可算是把您盼來了。”
馬健猛湊到馬健云耳邊,悄聲說道:“五哥,這是吳班吳公子,是你的好友。”
吳班略顯黯然,嘆息道:“看來市井間的傳言竟是真的。”
馬健云笑問:“市井有什么傳言啊?”
吳班道:“市井中有傳言說王爺墜馬事件背后疑云重重,甚至有人說王爺已經失心瘋了。”
見馬健云不以為然,吳班急道:“王爺,我看此事非同小可,這些謠言恐怕是針對王爺的陰謀啊!”
馬健云起身,雙手抱拳,擺出一副虛心受教的姿態,問道:“吳公子請坐,咱們邊吃邊談。”
馬健云為吳班倒了一杯酒,問道:“還請先生詳細說說,這陰謀到底是怎么回事?”
吳班端起酒杯,看到李驤在場,遲疑不語。
李驤忙道:“王爺,我去為您守門吧。”
馬健云哈哈一笑,“不必了,李驤是自己人。”
李驤眼中閃過一絲感激之色,深深看了馬健云一眼。
吳班歉意地朝李驤微微一笑,然后鄭重說道:“武穆王遺言,大楚王位兄終弟及,大王對王爺寵愛有加,這天下人盡知。
市井中已經流言四起,宗室內部更是怨聲載道。
依我之見,大王并無意立王爺為世子,如今王爺處在風口浪尖,還洋洋自得,只怕災禍將至。”
“王爺倡議大王免去百姓賦稅,百姓得知后,皆稱您為賢王。”
“這與陰謀有什么關系?”馬健云忍不住問道。
“王爺,您不覺得您墜馬一事有諸多疑點嗎?”
馬健云沉默不語。
吳班見馬健云默然不語,繼續說道:“您墜馬偏偏發生在王爺即將出任禁軍指揮使的前夕,又恰逢娘娘回鄉省親之時,這難道不值得深思嗎?”
吳班深深一禮道:“王爺遇襲后,依小人之見,此事對王爺有三大不利。”
“一不利也,謠言一出,必損害王爺聲譽;
二不利也,市井流言四起,若王爺繼續擔任禁軍指揮使,禁軍將士會心生不安,大王則可能被人詬病任人唯親。”
吳班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散布流言之人用心險惡,這前兩條不利之處,所謂清者自清,隨著時間推移自然可以消除。
但第三個不利之處在于有人企圖離間王爺與大王的父子情。”
馬健云心頭一震,沒想到眼前這人能看得這么深,“不過是市井謠言而已,又怎會動搖我父子情深呢?”
吳班與馬健云對視了一眼,又瞥了一眼李驤,咬了咬牙,繼續說道:“假如王爺墜馬身亡,那此事最終得利者會是誰呢?”
表面上看,得利的可能是三叔,但細想一下,真正得利的恐怕是二哥。
再結合吳班提到的“賢王”流言,若再往深處想,最大的得利者豈不是……楚王!
李驤見馬健云陷入沉思,似乎想通了什么,出言問道:“那依吳兄之見,五王爺該如何應對?”
“身處外則安,居于內則危。”
李驤眼前一亮,“王爺可自請外出任職,這樣一來,長沙官場一日三驚,流言四起的局面便會平息。”
吳班像是遇到了知音,贊同地看著李驤說道:“如此一來,國中有志之士更會明了王爺的寬厚仁愛之心。
其次,在大王心中,王爺為君父分憂的孝子形象也會更加深入。”
李驤接著說道:“第三,王爺一旦離開長沙,表明您無意爭儲,宗室中那些如履薄冰的人就不再視王爺為威脅了。”
兩人你一言我一語,儼然是一對臥龍鳳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