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四百年:精裝珍藏版(2024版)
- 許倬云
- 1428字
- 2024-09-09 15:40:56
前言
1948年,我們舉家遷至臺灣。當時我接受的中學教育還有一個學期沒有完成,于是,進入臺南二中當插班生,讀了一個學期后考上了臺灣大學。在臺灣大學我讀了四年本科、三年研究所,然后進入相關研究機構工作,兩年后到了美國。在美國讀完博士學位后,我又回到了臺灣。從1962年到1970年,我在臺灣大學和相關研究機構服務,1970年再次來到美國。從那時候到現在,幾乎每年我都要回臺灣,短則待上兩三個月,長則一年,如此反復,往返于太平洋兩岸。從二十多歲到八十多歲,我在臺灣的歲月加起來大概占了人生的一半。我固然是在大陸出生,但可以說是在臺灣成長,也在臺灣逐漸老去。大陸是我的出生之地,臺灣是我的成長之地,對這兩個地方我都有濃厚的感情。
由于戰亂奔走四方,我相信我對中國各地情況的了解,比許多只留在一個城市的朋友,可能更深入也更透徹。因為在逃難期間,各個階層、各種生活形態我都經歷過。在臺灣的這幾十年,是我人生的一半光陰,所幸我在臺灣的各階層、各行業都有相當好的朋友,我與他們也有許多日常的接觸,因此我覺得自己既可以大陸人的身份觀察臺灣,也可以本省人的身份理解臺灣。基于兩層的比較,對我自己而言,都是在理解自己,而不是在理解別人。我對臺灣的觀察和體驗,也是既非完全臺灣人的,也非完全大陸人的,而是嘗試著兩面兼顧,所以看得較為清楚。
尤其是在1970年以后,臺灣改革開放的那一段時期,我參與了許多民間的論壇,也參與了許多為了建設臺灣而舉行的大小會議,加上許多朋友給我提供的資料,所以,對于整個臺灣的演變,我都有相當于坐在舞臺后面、舞臺邊緣甚至舞臺前面觀察的機會。
上面所說的情形,使我在口述“臺灣發展史七講”的時候,既寫下了我的觀察、我的理解、我的分析,還寫下了我的感想。內心的激蕩如波濤洶涌,和我寫專業歷史論文時候的心情,完全不一樣。這一過程,等于是自己解剖自己給別人看。臺灣的發展歷程,讓我刻骨銘心,等于我自己本身經歷的過程;我陳述的不是別人,其實就是自己。由于專業的習慣,我盡量保持冷靜,但是,我無法避免個人感情上的激蕩。在陳述時,我努力控制情緒,才收住一些情感化的詞句。這些情形,我必須剖白給我的讀者,這樣讀者才能理解我和原諒我。
我祈求讀者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心存同情,而不是把它當作“別處”或“他方”的歷史看待。請你理解,一群來自中國大陸的人,在一個海島上四百年的辛苦和艱難,四百年流過的血汗淚,四百年經歷的屈辱和在屈辱底下發出的奮發圖強的聲音。因為有許多復雜的心情,他們也不免語多偏差,但很多人都曾經努力于做好該做的事。我希望讀者能理解臺灣人的這份心情,那么對于本書所敘述的四百年來辛苦艱難的歷程,你們會多一份同情,也會因為同情,所以能更深刻地理解。
現在,臺灣正在一個轉變的關口。這個轉變的關口,在于世界局勢復雜,兩岸關系微妙,經濟難關必須突破,政治制度必須改進……在這種種框架之內,我們要靠一部小書來交代一切,當然非常困難。在本書的結尾,我對于臺灣發展過程中的缺陷,也有所陳述。正是因為恨鐵不成鋼,我才坦白地批評。這些缺失,更可以提供給大陸作為發展的參考。兩岸之間,同根同種,彼此的經驗相互借鑒,相較于借鑒旁人而言,更為真切。如果各位讀者能夠以同情之心、以彼此諒解之心來理解臺灣,我想這本書,還是可以提供給各位一些背景知識的。本書不是一部資料書,而是一部關于臺灣人今天的精神與困境的書。如果讀者讀完這書,對臺灣發展到今天的歷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能夠做到這一點,我就滿足了。
許倬云
2012年7月2日于匹茲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