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秀:一個中國知識青年的邊看邊想
- 秦朔
- 1621字
- 2024-09-11 17:56:29
序 昨夜秋風獨自涼
昨夜,我在大洋彼岸。今宵,我在廣州,鬧市一角,對著電腦發呆。
從某種程度講,發呆對我是一種享受,可以稍稍擺脫一下忙碌、瑣碎、幾乎一刻不停的日常工作。發呆時,北嶺(Northridge)小城的草木人文也會悄悄浮現在眼前,讓我生出遙遠的回憶與感嘆。
我原本以為,我在《南風窗》上發表的關于美國的那些文字已是過眼云煙;而且事實上,不少文章都是為雜志“救急”,并沒有經過什么錘煉。但回國后,大量讀者的來信、電子郵件、演講邀請,以及五六家出版機構的熱忱,逼得我只好用書的形式向所有的關心者作一個“交代”,也是一種“了斷”。
在所有的讀者反饋中,對我觸動最大的是這樣一封電子郵件:
這是一封讓我慚愧的郵件,更是讓我感動的聲音。“什么時候中華民族才能知恥而后勇?”這恰恰也是我在美國邊看邊想的核心問題。知我者謂我心憂!
正如俄羅斯思想家赫爾岑在《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一書開篇所寫道的:“我們生當兩個世界的交替之際,因而對于有思想的人們來說生活就格外的艱辛和困難。一些陳舊的信念、一切過時的世界觀都已搖搖欲墜,而人們在心目中卻把這些東西奉為至寶。新的信念包羅萬象而又宏偉,但猶未開花結果;嫩葉和蓓蕾預兆著壯實的花朵,然而這些花朵卻含苞未放,因而人們在心目中把這些東西視同路人。”在中國的社會和歷史轉型期,這樣的情形也并不少見。廣州中山大學教授袁偉時先生的《晚清大變局中的思潮與人物》一書,就真實反映了鴉片戰爭后中國知識分子在抵抗列強和學習西方兩者之間痛苦的精神歷程。晚清那代知識分子中,凡是主張中國不但應該在物質上學習西方,而且應該在制度、文化上借鑒西方者,無論他們多么愛國,積極參加反侵略的斗爭,大都難逃“朝野非議”和“媚外投降”的惡名。他們對國家深切而理智的呼吁,總被看成“其心必異”的證據。
21世紀是中國謀求文明復興的世紀。文明的復興,需要對外部的開放,需要對內部的超越,需要觀念的突破,需要制度的創新。直面世界需要勇氣,在世界的觀照下直面自身更需要勇氣。從20世紀70年代末肇始的中華民族面對新千年的思想解放運動,其使命還遠遠沒有完成。只有新的思想解放的閃電,才能把我們的文明真正激活!而一個被真正激活的文明,是不會懼怕任何外來的挑戰的!
這本書中留下的思想印痕,曲曲彎彎,或淺或深,偏頗錯漏之處注定很多。想到這些,我也不禁“汗流浹背”。惟一的安慰在于,作為一個中國的知識青年,為著祖國的命運,我曾在異國的土地上認真地觀察過,思考過。我未必發現了什么,但我不曾捂著眼睛去拒絕什么。在內心里,我一直在聽取祖國的召喚,她要我答以誠實。因為誠實,這些文字至少可以作為被批評的標本吧!
昨夜秋風獨自涼,只道當時是尋常。
這份心事,這片心情,就留待讀者和后人一笑吧。

秦朔,復旦大學新聞系畢業,1997年起擔任《南風窗》雜志(www.nfcmag.com)總編輯,領導《南風窗》實現了向“一份有責任感的政經雜志”的轉型。他以強烈的使命感。直面社會現實,倡導進步觀念,撰寫了大量評論和隨筆,被《中國青年》雜志評選為“可能影響21世紀中國的100位青年人物”。從2000年1月到2001年1月,他在美國留學訪問期間,以一個中國知識青年的獨特視角,觀察透視美國的政經,社會和文化寫下了多篇充滿思想穿透力和文字魅力的作品,為加入WTO進一步融入國際社會的中國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出版過《大腦風暴——文化工業探尋》,《傳播成功學》等著作,其評論集《感動中國——個中國知識青年的思與說》也即將出版。
本書圖片攝影
劉飛軍
余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