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全力沖刺,成功在望
- 人類覆滅的前夜靜悄悄
- 家鄉的一縷云
- 2594字
- 2024-10-04 22:14:22
時間過的真快,轉眼間已經到了八月,王寧的科研工作也取得重大進展,前兩項模擬人體試驗已經結束。相關成果已經在民用的人工智能領域開始應用,王寧家的機器人保姆又進行了更換換代,無論是從外觀還是日常行動、操持家務,都已非常接近人類。而第二項研究的情感大模型在養護院陪伴機器人上開始廣泛應用,養護院老人們普遍存在的的情感缺失導致的各類問題得到大大舒緩。第三項研究也取得很大進展,但如何實現海量信息短時間內在人腦中沉淀形成個人認知,仍是個技術難題,王寧已經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第三項研究中。
又到了周五,已經是晚上9點鐘了,王寧還在實驗室,他正在調整試驗參數,準備開始新一輪海量數據輸入測試,他部署試驗實機器人,要嚴格按照調試參數后試驗方案重復多次試驗,安排好后,王寧才放心的下班。近一個月來,王寧幾乎每天晚上加班到近10點鐘,回家時,李娜往往已經睡覺。新來的保姆機器人小欣總會周到的照顧王寧,除了提前收到明確指令需要特殊準備的東西外,日常用的都會提前準備,茶水已經提前泡好,洗漱、沖澡等用品已經準備到位。李娜常常說“有小欣在,我可以下崗了”。
王寧回家后,讓小欣再給他燒一壺開水,他想泡泡腳,放松一下。小欣已經是高度智能的保姆機器人,他應用了王寧研究室的人體機械行動大模型和情感大模型,到王寧家后先自動收集房屋結構、家具結構等信息,迅速形成了王寧家日常行動個性化模型,同時,通過與王寧、李娜的相處,了解了王寧和李娜的日常需求,形成了個性化家庭情感模型。現在,王寧和李娜都把小欣當作家人一樣信賴,大部分工作不用安排,小欣可以自主完成,并能夠根據近期兩人的情緒變化等做出適當調整,具備了一定的察言觀色的能力。王寧泡完腳后,坐在沙發上慢慢的喝著綠茶,腦海中縈繞的始終是如何解決人腦快速接受海量信息形成認知的問題,不知不覺,在沙發上睡著了。
周六早晨,王寧又去小浦江邊跑步。今年的夏天酷熱難耐,從6月中旬就進入盛夏模式,人們幾乎是24小時都開空調,連續45天高溫天氣,創下歷史記錄,個別高溫天溫度達到37℃,晚上也難見一絲涼氣,王寧也無奈的停止了晨跑。幸好八月中旬的早晨天氣已經有了點涼氣,晨練的人逐漸多了起來,早起的小孩,睡不著的老人,大家都不想浪費這享受涼氣的短暫清晨時光,紛紛走出了家門,到江邊納涼。王寧跑了兩分鐘,便開始出汗,晨練的人好多都是熟面孔,大家見面后都熱情的打著招呼。這時對面過來一個輪椅,上面坐著一個年輕人,推著他散步的是王寧小區一個鄰居,王寧停下來和鄰居打招呼,輪椅上的年輕人呆呆的一言不發,“李叔,李帥這是怎么了”王寧關心的問道,“哎,別提了,上個月出了車禍,醫生說可能是植物人了,現在話也不會說,人也不認識,路也不能走,不能自理了,沒辦法啊”。王寧安慰了李叔幾句繼續跑步,忽然,他想起了自己現在研究的幾個項目,可以輔助像李帥這樣的病人,他立即跑回去,“李叔,李帥看醫生了嗎,后期打算怎么治療?”。李叔嘆了一口氣,”醫生說,目前還沒有治療像他這樣的醫療手段,我們也沒辦法,先養養看吧”,“要不你們去臨江醫院去試試,我有個醫生朋友,你可以去找他”,王寧關心的說到,同時把醫生的聯系方式告訴了李叔。王寧推測,李帥應該是腦損傷導致的癱瘓,他們研究的干細胞器官再生技術應該能夠幫助李帥恢復部分意識,甚至可能恢復行動。
王寧繼續跑步,邊跑步邊思考如何解決人腦快速接受海量信息形成認知的問題。吃過早飯,王寧抓緊到單位上班了,為了實現海量信息在生物體的傳輸儲存,王寧一只嘗試各種方案。以硅為基質的信息存儲傳輸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從硅基介質向動物大腦傳輸信息也已經實現,但是向動物大腦短時間內傳輸海量信息仍存在技術難題。王寧已經在嘗試以碳為基質的信息傳輸存儲技術,目前已經在動物身上做了大量試驗,這一技術路徑是可行的,但還沒有經過人體試驗。
時間過的好快,已經是9月初,臨海市的早晨更加涼爽了,出來跑步的人更多了,王寧照例在小浦江邊晨跑,遠遠的看到的一個人攙扶著一個人在往前走,跑近一看是鄰居李叔和李帥,“李叔,你好,李帥能走路了,不錯啊!”王寧跟李叔打著招呼,“啊,王寧啊,太感謝你了,你推薦的醫生,看看,現在路能走了,用你們的技術給他修復了損害的腦部神經,現在能動了,哎呀,有點遺憾的是他的智力沒有恢復,你再給操操心,能治治最好了。”。王寧安慰著李叔“李叔客氣了,能幫忙的我一定幫忙,有好的方法我再聯系你。”,李叔趕緊拿出手機“感謝感謝,我們加個聯系方式吧,讓你費心了”,兩個人互相加了聯系方式,王寧繼續跑步了。
上班后,王寧一直惦記著李叔提出的要求,但目前確實還沒有新技術解決這一難題,只是偶爾有病人自己復蘇恢復了意識,那只是特殊情況。忽然,王寧想到了他正在竭力攻克的技術難題,目前是否可以將現有的成果在李帥身上嘗試一下。不行,王寧知道,這種在人身上開展臨床試驗需要經過政府部門審批。目前他的這項技術的人體試驗還沒有獲得批準,而且政府對人工智能與人類意識的界限非常敏感,很難批準這項技術在人體上進行試驗。但王寧的第三套模擬人體系統是人造器官,并沒有納入禁止范圍,因此,王寧開展的碳基信息傳輸存儲技術已經在第三套模擬人體系統中試驗了快一年了。
利用干細胞生物工程技術結合半導體刻蝕技術,王寧生產出了具有存儲功能的生物補片,這些生物補片能夠接受大量信息并進行存儲,成為生物存儲芯片。王寧將這種生物存儲芯片植入第三套模擬人體系統腦部,生物存儲芯片與腦部組織已實現融合生長。這些生物存儲芯片可通過神經系統生物電與外界實現信息傳輸,對于腦損傷人員,可以通過生物工程技術生產腦損傷部位的相應腦組織補片,植入損失部位,將需要的信息模型輸入腦補片,可以實現部分腦功能的重建。但這種技術仍有很大缺陷,生物補片的存儲功能隨著生物組織的新陳代謝,功能逐漸退化,根據近一年的試驗數據看,預計在5年后生物存儲功能會基本消失。因此,王寧一直在尋找延長生物存儲功能的技術路徑。
9月底的一天,王寧的同事匆匆找到王寧,告訴他一個好消息。世界生物組織已經達成共識,這種局部生物補片技術可有限的應用在殘疾人功能恢復領域,國家現在已經開通了申報通道,符合條件的可以申請人體試驗了。王寧聽后非常高興,他立即聯系了李叔,告訴他這項技術以及可以給李帥嘗試的好消息。第二天,王寧和李叔一起研究給李帥的試驗方案。9月底最后一天,王寧向國家臨床試驗管理中心提交了試驗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