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語言魅力 自然深情和答案多元
- 時光課痕
- 蹦蹦虎
- 1579字
- 2024-12-03 19:14:13
《父親、樹林和鳥》,這是一篇充滿深情與細膩描繪的課文,精讀課文部分時,我設定了兩個核心教學目標:首要任務是引領學生們深刻體會課文語言的豐富性和生動性;其次,則是透過這些鮮活的語言文字,讓學生們能夠深切感受到父親對鳥兒的深厚情感以及他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
為了達成第一個教學目標,課堂伊始,我引導學生們聚焦于課后第三題所提供的三句話,這些句子恰好取自課文第二段的前半部分,且均為文中的精髓所在。隨后,我巧妙地利用《七彩語文》這一優質教學資源中的視頻教學片段,讓學生們置身于一個由眾多教學專家精心編織的智慧課堂之中。視頻中,那些如“幽深”“霧蒙蒙”“濃濃的苦苦的”“凝神靜氣”“像樹一般兀立”等詞語,在老師的講解下變得鮮活起來,它們不僅僅是文字,更是一幅幅生動的畫面,讓學生們仿佛能親眼見到那片被霧氣繚繞、深邃莫測的樹林,感受到父親那仿佛與樹木融為一體的靜謐與專注。通過比喻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學生們直觀地理解了父親與樹林之間那份難以言喻的和諧與統一,這也正是現代教育資源在提升教學效果方面的獨特魅力所在。
視頻播放結束后,我適時地引導學生們回歸文本,強調了文章的主人公——父親,以及他與樹林和鳥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系。此時,我拋出一個問題:“那么,文中的‘我’是否就顯得多余呢?”這個問題迅速激發了學生們的好奇心。在之前的視頻中,已有一句帶過:“我的作用是襯托出父親對鳥的熟悉和了解。”因此,學生們很快便給出了否定的回答。我進一步強調,在接下來的學習中,他們應當更加關注“我”這一角色的定位:作為旁觀者、敘事者,同時也是父親與大自然之間深厚情感的陪襯者,“我”的存在讓故事更加真實、飽滿。
緊接著,我們圍繞課后第一題“為什么說我真高興,父親不是獵人!”展開了熱烈的討論。首先,我引導學生們了解獵人的特性:他們熟悉環境,了解獵物,往往以捕殺為生。而文中的父親,他對這片樹林、這些鳥的了解,同樣達到了驚人的程度。如果父親是獵人,那么這些無辜的鳥兒無疑將面臨巨大的威脅。于是,學生們紛紛在文中尋找那些能夠體現父親知鳥、愛鳥的句子,通過品讀和體會,他們深刻感受到了父親對自然的敬畏與熱愛。
在達成這一大目標的同時,我還巧妙地滲透了一個小目標:語文答案的不唯一性。以“我仔細找,沒有找到動著的那幾片葉子?”這一問題為例,學生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睿睿最初認為是因為作者沒有認真看,但這個理由很快就被書中的“我仔細找!”所反駁。兮兮則給出了更為合理的解釋:“因為父親有經驗,會觀察,所以能發現樹葉動,而我雖然仔細看了,但跟父親比,還不夠仔細。”這個答案得到了我的肯定。隨后,玥玥和萌萌也給出了類似的回答,我借此機會提醒學生們,只要言之有理,就是正確的答案。
為了拓寬學生們的思維,我親自進行了其他可能性的猜測:“有沒有一種可能是這樣的呢?當父親看到的時候,鳥兒正好在動,而當我去看的時候,鳥兒卻已經停下了動作?”這個猜想讓學生們眼前一亮。我繼續引導:“還有沒有一種可能,父親看的時候霧氣較淡,視野清晰,而我朝那兒望去時,較濃的霧氣恰好飄過來,遮擋住了晃動的樹葉?”學生們聽后,臉上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他們開始意識到,語文的答案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和想象空間。
同樣,在完成課后第二題最后一個判斷題“父親曾經是個獵人”時,我也鼓勵學生們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只要言之有理,無論判斷對錯都是滿分答案。有的同學認為,父親之所以對樹林和鳥兒如此熟悉,可能是因為他曾經是獵人。這個答案得到了我的肯定,因為它符合邏輯推理。而有的同學則提出,根據文章第一自然段中“父親一生最愛樹林和歌唱的鳥”的描述,父親不可能是去獵殺這些他深愛的生靈。這個答案同樣令人信服,我微笑著給予了表揚。通過這樣的討論,學生們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也學會了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培養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