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隨著第四單元最后一篇課文的講解落下帷幕,教室里彌漫著一股微妙的氛圍。我站在講臺上,目光掃過一張張稚嫩卻充滿好奇的臉龐,心中不禁泛起一陣漣漪。是否要在這個周末再增添一篇小作文的任務,成了我心頭的一塊石頭,沉甸甸的。畢竟,距離上次——周二,讓學生們圍繞第12課進行續寫,才剛剛過去不久。作文之旅,對于這群初學者而言,才剛剛起步兩個月,我深知,他們中的大多數還未能真正領略到文字編織夢想的樂趣,更多的是對這項作業的畏懼與逃避。
而我,作為他們的語文老師,同樣承受著批改作文的壓力。每當夜深人靜,獨自坐在書桌前,翻閱著一篇篇或稚嫩或生澀的文字,心中五味雜陳。學校的規定作業量早已被我們班級超額完成,我內心深處,確實有著一絲猶豫,想要讓這個即將到來的雙休日,成為他們暫時逃離筆墨負擔的小憩時光。
正當我準備宣布這個決定,讓心靈得到片刻的寬慰時,一個學生輕輕地站了起來,用那雙充滿期待的眼睛望著我,輕聲問道:“老師,這個周末還有小作要寫嗎?”那一刻,我仿佛被一股無形的力量觸動,心中萌生了一個念頭——何不將這份決定權,交還給這些正在成長中的小作者們呢?
于是,在下一節語文課上,我緩緩開口,將心中的想法化作了言語:“同學們,這個雙休日,如果老師決定布置小作,內容是第13課《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或者《小狗學叫》的續寫。愿意挑戰自己,想要繼續寫作的同學,請舉手。”我本以為,會迎來一片稀疏的舉手,甚至可能是沉默。然而,眼前的景象卻讓我大吃一驚——一只只小手,如同春日里破土而出的嫩芽,齊刷刷地舉了起來,形成了一片生機勃勃的綠海,那份驚喜與感動,瞬間溢滿了我的心房。
更讓我意想不到的是,角落里傳來了低低的交談聲:“我也要好好寫作文,我也想讓我的作文出現在喜馬拉雅電臺上……”原來,這一切的動因,竟源自周二那次作文分享會?,幀幒吞兆樱嶍嵖偸切Σ[瞇地告訴我,希望我以“陶子”稱呼她,因為她媽媽就是這樣叫她的。之前文章中提到的韻韻,便是這位活潑可愛的陶子)的續寫,經過精心修改后,被我推薦到了喜馬拉雅我的個人電臺,并在班級里播放給所有孩子聽。那一刻,我看到了他們眼中閃爍的光芒,那是對優秀作品的羨慕,也是對自我超越的渴望。
榜樣的力量,在這一刻展現得淋漓盡致。原來,每個孩子心中都有一顆渴望被看見、被聽見的種子,只需一縷陽光、一滴雨露,便能茁壯成長。我恍然大悟,原來,寫作不僅僅是技巧的傳授,更是心靈的觸動,是情感的共鳴。它像一座橋梁,連接著老師與學生,連接著夢想與現實,更連接著每一個渴望表達的靈魂。
于是,我決定,這個周末,我們的小作之旅將繼續。但這一次,它不再是一項沉重的任務,而是一場關于夢想、關于勇氣、關于自我發現的奇妙旅行。我相信,在文字的海洋里,他們會找到屬于自己的島嶼,那里有無限的創意與可能,等待著他們去探索,去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