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老朱家祖傳絕技:哭靈
- 從主神殿開始太上無情
- 餓禍
- 2096字
- 2024-09-02 14:50:25
大內第一權宦王安出手,效率杠杠的!
沒過幾天,李選侍便暴斃身亡,死因則是思念先帝,傷心過度。
挺敷衍的一個理由,但人都死了,又有誰會追究具體死因。
頂著朱由校這層皮的李溪不會,本就不待見李選侍的文官更不會,沒了李選侍作妖,對大家都好。
恃寵而驕,上躥下跳,沒分沒寸,李選侍現在不死,日后也是要死的,早死晚死都得死。
既然都是死,不如早點趕赴幽冥,趁著時間還早,說不定李選侍還能在黃泉路上與泰昌帝重逢。
然則李選侍雖死,其身后事卻仍然要辦,不但要辦,還得大辦,否則如何能體現新皇的“孝”。
大明,可是以孝治國,對孝道極為看重。
而朱由校養在李選侍名下,若對其身后事不聞不問,多多少少有些影響。
世道,往往是矛盾的,世人的眼光也是狹隘的。
即便李選侍名聲再不好,再不受文武百官待見,她也是朱由校名義上的母妃,就憑這一點,李溪就無法裝聾作啞。
頂著朱由校的皮,就要做朱由校該做的事。
是以,李溪捏著鼻子開始了他的表演。
“母妃啊,你怎么就去了啊......”
“母妃撫育兒臣多年,盡心竭力,諄諄教誨,音尤在耳......”
李選侍的靈堂上,滿目縞素,李溪扯著嗓子嚎啕大哭,眼圈通紅,要多悲傷就有多悲傷。
可惜,只打雷不下雨,眼淚那是一滴都沒有。
李溪也想象征性的流幾滴鱷魚眼淚,可實在流不出來,能哭得像模像樣,已經是超常發揮了。
李溪身后,一群披麻戴孝,表面上貌似為李選侍之死悲痛,實則不知有多開心的大臣面面相覷,心里既訝異又無語。
在此之前,他們竟然絲毫沒看出來,這位年輕的太子殿下,即將登基的大明新皇,竟然也有如此“虛偽”的一面。
為李選侍哭靈?
還哭得無比悲傷?
一副聲嘶力竭的樣子?
若不是知道李選侍與太子之間那點破事,他們只怕真就信了太子對李選侍“母子情深”。
當然,看破不說破,既然太子殿下想演示一下他的“孝”,他們這些做臣子的,豈能擅自拆臺。
一切都是為了“邀名”做的表演嘛,他們文官再熟悉不過了,如臥冰求鯉之類的操作,早被他們玩出花了。
李溪哭靈,小場面而已!
對于太子年紀輕輕便懂得哭靈求名,群臣也不感到意外。
哭靈,這可是大明老朱家的祖傳絕技,太子無師自通,絲毫不奇怪。
遙想大明開國之前,洪武朱元璋哭義兄郭天敘;奉天靖難之后,永樂朱棣于太廟哭朱允炆;
與這兩位相比,太子殿下的哭戲還差了些許火候,連點眼淚都沒有。
朱元璋哭郭天敘,那可是真哭,哭得涕淚橫流,肝腸寸斷,讓人找不出半點瑕疵。
群臣末尾,兩名官員竊竊私語,偏偏所有人都聽不到,仿佛他們的說話聲音都被屏蔽了。
“此子不愧是汝之血脈,這份虛偽,與汝當年簡直一模一樣。”
“哈,虛偽有何不好?世間生靈,誠實者好欺,善良者多磨,反而是虛偽狡詐之輩,更容易在殘酷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哼,汝還是一如既往的令本座厭惡。”
“厭吾者眾,恨吾者更是數之不盡,若區區厭惡就能令吾沉淪,那吾早該萬劫不復了。”
兩位未知的神秘存在,只是爭論了兩句,然后就偃旗息鼓了,目光鎖定在李溪身上。
兩道目光,一道邪性玩味,一道魔意深重,但透露出的意思,卻出奇的一致,仿佛在看什么有趣的玩意兒。
“先帝駕崩,李選侍又因傷心過度追隨先帝而去,殿下萬萬節哀順變,大明江山社稷如今盡系于殿下身上,殿下萬不可因傷心而損了身體。”
待李溪哭得差不多了,內閣首輔方從哲立即上前安慰,語氣帶著些許討好之意。
泰昌帝嗑藥死在女人肚皮上,這事與方從哲有些關系,害怕新皇登基后慘遭清算。
萬一新皇有意清算于他,那他方從哲即使身為內閣首輔,位高權重,也必然有死無生。
虎視眈眈的東林黨清流們,可是巴不得把他生吞活剝。
“殿下萬萬保重,切不可過度勞神,大明江山社稷還需殿下一肩挑起重擔啊.......”
“李選侍與殿下母子情深,想來她也不希望殿下為她傷了身子......”
見方從哲主動湊到太子身邊,楊漣,趙南星,左光斗,高攀龍等東林黨也連忙上前說著安慰的話,釋放善意。
本來東林黨人將所有希望寄托于泰昌帝朱常洛身上,奈何泰昌帝上位不到一個月就嘎了,現在東林黨只能將希望轉移到李溪身上。
得到新皇的支持,東林黨才能迅速崛起,壓過齊,楚,浙等文官黨派,真正實現“眾正盈朝”。
被一眾官員圍在中間,這種眾星捧月的場面,李溪還有點不適應,但畢竟是久經網絡洗禮的“老司機”,應付起來倒也不算麻煩。
“諸公不必擔憂,孤無恙!”
他故作傷感道:“父皇忽然暴斃,緊接著母妃又追隨父皇而去,孤如今著實心亂如麻,朝政之事還望諸公多多費心。”
“大明江山,非系于孤一人之身,也系于諸公身上,望諸公能不負父皇厚望,撐起大明的天。”
這話說的,方從哲滿意,因為他覺得新皇有賴于他,暫時不會展開清算,自己有著足夠的時間準備后手。
東林黨也滿意,他們就喜歡不管事的皇帝。
皇帝嘛,坐在龍椅上當簽字機器就行了,治理國家,施恩于民,守內御外,有他們這些東林黨君子就足夠了。
不過心里再怎么滿意,明面上還是不能表現的太過刻意,群臣恭敬道:“天下乃大明之天下,我等代天牧守蒼生,自當盡力為之。”
一片虛偽聲中,李選侍直接被眾人遺忘了,沒有誰為她的死感到一絲一毫的傷悲。
仗著泰昌帝的寵愛,行事作風如市井潑婦一般,甚至妄圖把持皇帝才能居住的乾清宮,李選侍死得冤,也不冤。
涉足權力之爭,若非有泰昌帝寵妃這層身份庇護,又是太子朱由校的養母,李選侍只怕早就死得連渣都不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