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失眠
方一 黃連阿膠湯
出處:漢代張仲景《傷寒論》。
組成:黃連12g,黃芩8g,白芍8g,阿膠10g,雞子黃2枚。
用法:前3味水煎,湯成去渣,溶膠入內,再將雞子黃加入攪勻,每日1劑,日服3次。宜午后至睡前服。
治法:養陰清熱,除煩安神。
證象:陰虧火旺,心腎不調,心煩失眠,頭暈耳鳴,健忘心悸,五心煩熱,口干津少,腰酸,舌質紅,脈細數。
評介:本方為古代經典方劑,主要用于陰虛火旺及熱病后陰傷液耗、虛煩不得眠者。
方二 朱砂安神丸(又名安神丸)。
出處:金代李東垣《蘭室秘藏》。
組成:黃連6g,朱砂3g(沖服),生地黃30g,當歸15g,炙甘草3g。
用法:有中成藥,按說明書服用;或作湯劑,水煎服,日1劑。
治法:鎮心安神,養陰清熱。
證象:心火亢盛,心陰不足,心神煩亂,失眠怔忡,夜睡多夢,驚悸不安,胸中煩熱,舌紅,脈細數。
評介:本方為鎮心安神、治療失眠的經典方,廣泛應用于心陰不足、心神煩亂、失眠不安的患者,療效顯著。
方三 酸棗仁湯
出處: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
組成:酸棗仁20g,茯苓15g,川芎8g,知母10g,甘草5g。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2次溫服。
治法:養血安神,清心除煩。
證象:肝血不足,陰虛陽亢,虛煩不眠,多夢,心悸盜汗,頭暈目眩,口燥咽干,舌淡,脈細數。
評介:本方為鎮靜安眠經典方劑,多用于神經衰弱的虛煩、興奮、急躁、失眠患者,療效顯著。還可用于治療抑郁癥、輕度精神分裂癥、更年期綜合征等。
方四 溫膽湯
出處: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
組成:陳皮10g,半夏10g,茯苓15g,枳實10g,竹茹8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棗2枚。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2次溫服。
治法:清膽和胃,化痰除煩。
證象:痰氣互阻,久郁化火,虛煩不眠,膽胃不和,胃脹少食,口苦胸悶,苔膩,脈滑。
評介:本方為傳統常用方劑,方名溫膽,實則是清膽和胃,主要用于痰熱內擾、膽胃不和之證。現代也多用于神經衰弱癥患者的失眠、眩暈,及冠心病患者的心悸、心前區痛等癥。
方五 十味溫膽湯
出處: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
組成:黨參15g,熟地黃15g,酸棗仁15g,五味子10g,遠志10g,陳皮8g,半夏8g,枳實8g,茯苓12g,炙甘草3g,生姜2g,大棗1枚。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2次溫服。
治法:益氣化痰,寧心安神。
證象:心膽虛怯,觸事易驚,失眠心悸,煩悶不安,飲食無味,苔黃膩,脈滑數。
評介:本方為古代名方,重點益氣化痰、寧心安神。方中黨參、酸棗仁等加強了補益心氣之功,對心膽虛怯失眠患者尤為適宜。
方六 高枕無憂散
出處:明代龔信《古今醫鑒》。
組成:黨參20g,酸棗仁15g,石膏10g,陳皮8g,姜半夏8g,茯苓12g,枳實8g,竹茹8g,麥冬10g,龍眼肉10g,甘草5g,生姜3g。
用法:作湯劑,水煎服,日1劑,宜午后及睡前服。
治法:益氣養心,清熱化痰。
證象:心氣不足,熱痰內阻,晝夜不睡,心膽虛怯,舌淡,脈沉細。
評介:本方為古代經典方劑。現代多用于治療心氣不足、痰熱內阻、虛實夾雜、晝夜不睡、多方久治不效的頑固性失眠患者。
方七 歸脾湯
出處:宋代嚴用和《濟生方》。
組成:黨參15g,黃芪15g,白術10g,茯神15g,龍眼肉15g,當歸10g,遠志6g,廣木香6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棗1枚。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2~3次溫服。
治法:補益心脾,養血安神。
證象:心脾血虧,不易入睡,多夢易醒,醒后再難入睡,心悸健忘,神疲體倦,飲食無味,面色無華,舌淡苔薄,脈緩弱。
評介:本方為古代經典常用方劑,經常用于心脾兩虛,脾不統血,慢性失血,神經衰弱等所致的失眠、頭暈、心悸、體倦患者,有一定療效。本方一方多用,也用于血液循環系統病證貧血等。
方八 安眠湯
出處:孔伯華著《孔伯華醫集》。
組成:磁石10g(先煎),朱砂5g(先煎),知母9g,黃柏9g,生龍骨12g,生牡蠣12g,石決明12g,蓮子心6g,龍膽草9g,鮮石斛15g,茯神木45g,首烏藤60g,炒六曲9g,柏子仁9g,旋覆花12g,代赭石9g,蓮藕30g,雞內金12g,焦梔子9g,荷葉1個,厚樸花9g。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各服1次。
治法:鎮心安神,交通心腎。
證象:失眠,徹夜難以入睡,大腦反應遲鈍,脈象弦大。
評介:本方為北京名醫孔伯華臨床經驗方,多年應用,療效顯著,對比較頑固的失眠患者,可以選用此方加減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