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6.郁證

方一 柴胡疏肝散

出處:明代張景岳《景岳全書》。

組成:柴胡8g,白芍10g,枳殼8g,香附8g,陳皮8g,川芎6g,炙甘草5g。

用法:作湯劑,水煎服,日1劑,分2次溫服。

治法:疏肝理氣,開郁散結(jié)。

證象:肝氣郁結(jié),精神抑郁,胸部滿悶,脅肋脹痛,寒熱往來,不思飲食,苔薄膩,脈弦。

評介:本方為《景岳全書》著名方劑,常用于肝郁氣滯、脅肋脹痛等病證。

方二 丹梔逍遙散(又名加味逍遙散)

出處:宋代陳自明《婦人良方大全》。

組成:當(dāng)歸10g,白芍10g,柴胡8g,茯苓15g,白術(shù)10g,丹皮10g,梔子6g,薄荷6g,炙甘草5g,生姜3g。

用法:有中成藥丸劑;作湯劑,水煎服,日1劑,分2~3次溫服。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瀉火。

證象:肝郁化火,血虛發(fā)熱,口苦咽干,性情急躁易怒,胸脅脹滿,頭痛目赤,嘈雜吞酸,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評介:本方為婦科常用方劑,治療肝郁化火、血虛發(fā)熱諸癥。對婦女經(jīng)前乳房或脅肋脹痛、月經(jīng)先期量多、顴紅潮熱等癥療效顯著。對有肝郁化火、血虛發(fā)熱、性情急躁等其他表現(xiàn)者,也可加減用之。本方一方多用,也用于全身發(fā)熱病證。

方三 半夏厚樸湯

出處: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

組成:半夏10g,厚樸10g,茯苓15g,蘇葉6g,生姜8g。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2次溫服。

治法:行氣開郁,降逆化痰。

證象:痰氣郁結(jié),咽中如有物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胸脅滿悶作痛,苔薄白,脈弦滑。

評介:本方為古代經(jīng)典良方,凡見痰氣郁結(jié)、咽中似有物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等癥狀者,用之皆可緩解。本方一方多用,也用于神經(jīng)精神系統(tǒng)梅核氣。

方四 歸脾湯

出處:宋代嚴(yán)用和《濟(jì)生方》。

組成:黨參15g,黃芪15g,白術(shù)10g,茯神15g,龍眼肉15g,酸棗仁15g,當(dāng)歸10g,遠(yuǎn)志5g,木香6g,炙甘草5g。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2次溫服。宜飯前服。

治法:健脾養(yǎng)心,益氣補(bǔ)血。

證象:心脾兩虛,多思善疑,憂愁寡言,心情抑郁,頭暈神疲,心悸膽怯,失眠健忘,面色白華,納差,脾不統(tǒng)血所致消化道出血,婦女月經(jīng)稀少或經(jīng)閉,或崩漏下血不止,舌淡苔白,脈細(xì)弱。

忌宜:陰虛潮熱者非本方所宜。

評介:本方為古代傳統(tǒng)經(jīng)典良方,凡治療勞傷心脾、氣血兩虛病證,可首選。本方一方多用,也用于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病證貧血。

方五 甘麥大棗湯

出處: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

組成:甘草10g,小麥15g,大棗8g。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2次溫服。

治法:養(yǎng)心寧神,和中緩急。

證象:久郁傷神,精神恍惚,臟躁發(fā)作,心神不寧,神經(jīng)衰弱,多疑易驚,悲憂善哭,喜怒無常,甚則言行失常,呵欠頻作,手舞足蹈,失眠盜汗,舌淡,脈細(xì)數(shù)。

評介:本方為《金匱要略》中常用經(jīng)典方,用于治療精神恍惚,神經(jīng)衰弱病癥有效。現(xiàn)代多用于心虛及肝郁所致的癔病,見精神病證癔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库车县| 长乐市| 彩票| 龙口市| 乐昌市| 义乌市| 河西区| 固安县| 德保县| 福清市| 湄潭县| 庄河市| 巧家县| 瑞安市| 石河子市| 蒲城县| 齐河县| 四平市| 涟源市| 河北省| 仙游县| 望城县| 潼南县| 大埔区| 溧水县| 巫山县| 习水县| 海晏县| 阿鲁科尔沁旗| 务川| 香河县| 景宁| 繁峙县| 二手房| 车致| 高碑店市| 灯塔市| 丰台区| 顺义区| 永川市| 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