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漢燦爛:中國天文五千年
- 李亮
- 3702字
- 2024-09-05 17:29:50
第1章 宇宙洪荒:從神話到科學
盤古開天與女媧補天
我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世界原本是什么樣子?宇宙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從古至今,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人類。對此,屈原在他著名的《天問》一文中用一連串問題來追問和思考整個宇宙的本源。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誰能極之?
屈原問道,遠古天地初生的事情,是誰傳述下來的?天地混沌尚未分開成形,依據什么去考證它?晝夜不分,昏暗迷蒙,誰能夠探究其中原因?人類探問自身的來源,追問整個宇宙的本源,是多么執著,多么渴望得到確切的回答!但是,誰又能回答這些問題呢?人們在無法獲得滿意的答案時,便展開豐富的想象力,遐想出了一系列創世神話。
中國上古時代的神話和傳說豐富多樣,其中不乏反映早期先民對宇宙的想象和對日月星辰的認識的,涉及宇宙結構、恒星觀測、日月運轉和日影觀測等一系列問題,幾乎涵蓋了天文學的所有主要方面。先民對這些問題的探討也影響了他們對于傳統文化的構建。
在這些神話和傳說中,盤古的故事反映了遠古時代人們對于天地起源的想象。在西方,人們想象萬能的上帝創造了宇宙。在天地混沌的黑暗之初,上帝覺得“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在古老的華夏大地上,人們也通過想象為自己的困惑做出了解釋,于是出現了盤古開天、女媧補天等神話。
關于屈原對天地未開之時的疑問,三國時期吳國的徐整在《三五歷紀》中通過一個神話故事進行了回答。他說在天地尚未開辟時,天和地猶如混沌一片,不分重輕,不分陸地、海洋和大氣,也不分上下和東西南北,就如同雞蛋一樣。就在這個時候,盤古在其中誕生了,即所謂“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隨著“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最終世間有了開天辟地之壯舉。
混沌便是開天辟地以前宇宙清濁不分的狀態。那么,混沌還是什么呢?對此,莊子曾引述另一個神話進行闡釋。他說南海之帝叫作倏,北海之帝叫作忽,中央之帝叫作混沌。由于倏與忽常常在混沌所統治的中央相遇,并且受到混沌的熱情招待,于是倏與忽便商量著要回報混沌的恩德。他們想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應該也為混沌鑿出七竅來。因此,他們每天給他鑿出一竅,等到了第七日,七竅鑿齊全的混沌卻死了。
在這個神話中,混沌已經被人格化了,他代表一種渾渾噩噩的狀態。混沌原來是沒有七竅的神,當有七竅之后,他便能夠“視聽食息”。混沌的死也就意味著宇宙向非混沌轉化,向更明朗的境界轉化。又是什么促成這種轉化的呢?是“倏忽”的力量,也就是迅疾的時間,正是時間促成了天地的開辟。
盤古和混沌到底有什么關系?盤古的化身實際上就是混沌。徐整又說,盤古死后呼出的氣形成了風和云,發出的聲音成了雷霆,眼睛變成太陽和月亮,身體中的血液和筋脈變為河川道路。后來,古人在《淮南子》中又將混沌看作一團朦朧不分的氣。在經過摩蕩、流動和分化后,這些氣逐漸擴散,一些上升成為陽氣,另一些下沉成為陰氣。天和地也就這么分開了,陰陽二氣也就被神格化了。

《三才圖會》中的盤古。

《山海經》中的混沌。
世間萬物皆由盤古而生,這個故事并非徐整捏造,而是根據南方少數民族更早的傳說編輯加工而成的。對此,西漢時期的東方朔在《神異經》中說混沌住在昆侖山的西部,形似狗,閑著無事可做,經常咬著自己的尾巴轉個不停,還仰面大笑。
我國的苗、黎、畬等少數民族都有很古老的關于槃瓠的傳說,這里的人自稱盤瓠后裔。據說槃瓠是高辛氏的一條狗,由于殺敵有功,高辛氏只得依據約定將女兒許配給它。但是,槃瓠不是一條尋常的狗,只要被金鐘罩住七天便可變成人。只是由于公主太性急,第六天就打開金鐘,結果槃瓠的身體變成了人,卻剩下了一個狗頭。傳說這個槃瓠就是人類的先祖,而盤古也被認為是槃瓠的音轉。由此可見,盤古開天辟地的傳說及其所形成的宇宙觀念源自南方少數民族的傳說。后來,當它們融入漢文化之后,就發展成為中華各民族共同的信仰。

槃瓠。
除了盤古之外,中國人的心目中還有一位與創世有關的女神,這便是女媧。她創造了人類,并使他們之間互為婚姻,繁衍后代,后來煉石補天,恢復了人們的正常生活。那么,為什么會有女媧煉石補天的神話呢?
對于這一點,屈原在《天問》中曾提出過一種在當時有代表性的天地觀念。他問道:“斡維焉系?天極焉加?八柱何當?東南何虧?”由《天問》可知,先秦時期的人們曾將天看成由八根天柱支撐的傘蓋,這個傘蓋繞著天極這個傘把晝夜不停地旋轉,日月星辰也都附在傘蓋上運動。但是,天空斗柄的軸繩系在何處?天極遙遠延伸到何方?八根擎天之柱撐在哪里?大地為何在東南方低陷?這些都是需要解釋的問題。
其中,屈原提出的東南方大地低陷這個問題源自一個更為古老的神話。《淮南子》說,在遠古的時候,有一個英雄共工與顓頊爭做天子,在與顓頊的戰爭中,他竟然將不周山給撞壞了。不周山崩裂后,天蓋少了一根支撐的柱子,致使天空失去依托而傾塌。天的四極也都受到破壞,大地上的九州斷裂,造成天不能完全覆蓋大地,地不能遍載萬物。于是,熊熊大火燃燒不滅,洪水汪洋泛濫成災,更有猛禽惡獸趁機竄出山林,攫食善良的人民和老弱婦孺。
這個時候,女媧看到天地毀滅、洪水橫流,便用五色石去填補塌陷的蒼天。她以大龜的腳取代天柱,立于四極,支撐著天空,并且殺掉了興風作浪的水怪黑龍,以拯救生活在中原大地上的人們。女媧還將蘆葦燒成灰燼,堆積起來以堵住洪水。這樣,蒼天補好了,四極也平穩了,洪水退去后中原得以平復。
按照《淮南子》中的說法,當時天柱折斷,西北傾斜,天再也無法完全覆蓋大地,大地上火光沖天,很多地方成了浩瀚的海洋,這一切都是因為天空破碎了一角。為了平息這場災難,女媧不但用五色石填補了破損的蒼天,還解決了天破之時大地上發生的各種災難。不過,蒼天補好后,被共工撞塌的天再也無法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只能永遠地向西北方傾斜著,所以人們所看到的天一直都是向西北傾斜。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日月星辰旋轉至西北方后便隱沒于地下,直到轉向東北以后才又升到地平之上。同時,大地在東南部塌陷也導致了河流百川都向東南流去。
我們可以注意到,其實在神話中有很多與天文相關的內容。神話中的天是一塊覆蓋在大地上的大石頭,因此補天也就需要煉石,而且需要用特殊的五色石。隨著天破,地上火光連天,破碎的天空無法完整地覆蓋大地。以上這些情節僅靠幻想是不能產生的,因為幻想需要感性認知作為基礎,而構筑這些動人神話的素材離不開先民對天象知識的積累。

清代蕭云從繪《離騷圖》中的女媧。
其實,神話中的天崩地裂有流星和大隕石的元素。大隕石劃破長空,高速墜落,與空氣摩擦,由此劇烈地燃燒,發出耀眼的光芒和巨大的聲響。這些壯烈的天象都被巧妙地納入女媧補天的神話之中。隕石落地后,經過一段時間的自然冷卻,人們發現它們原來是石頭,這就讓人產生了天是石質的錯覺。于是,人們聯想到某一處天的破損,其殘塊降落人間,造成了巨大的破壞。
天上出現裂縫,激起了女媧的憐憫和責任感,于是她決定煉石補天,以拯救人類。那么,隕石又是如何與天裂聯系起來的呢?是否存在被稱為“天裂”的天象,可以令人想到天破了而無法完全遮蓋大地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極光現象。《史記·天官書》記有“天開縣物,地動坼絕”,前半句是“天裂”時露出懸在其中的景象之意。在中國古代,人們經常將極光現象稱為“天裂”。

“流星自上而降占”和“眾星并流占”。流星實際上是指星際空間的流星體,包括宇宙塵粒和固體塊等空間物質。它們在接近地球時,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攝動而被地球吸引,從而墜入大氣層,摩擦燃燒,產生光跡。現代天文學將一般的流星稱作“偶發流星”。
極光是一種絢麗多彩的發光現象,是在地球磁場和太陽發射的高能帶電粒子流(太陽風)的作用下高層大氣分子或原子受激發或電離而產生的。在大約公元前6世紀,西方人大概就已經可以正確地辨認出這種天象,并將其稱為“稀有景色”或者天上的“裂縫”。不過,有時西方人也將其與流星或彗星混為一談。中國古代也存在類似的情況,人們在對極光進行命名時有時也沿用了流星和彗星的某些名稱。當然,更多的時候,中國古人常用金光、赤光、天開、天裂等比較直觀甚至夸張的方式來描述極光。

《御制天文象占》中描繪的“天裂”。

極光現象。
另外,被稱為“天裂”的極光是有顏色的,那么你對女媧為什么要煉五色石來補天就可以理解了。可以看出,神話雖然驚心動魄,但離不開生活經驗的積累。很多神話其實都融匯有各種天文現象。這也使我們知道,遠在史前的人們就已經知道了某些天象的特征,并在傳說中將其世代相傳下來。
在中國古代的史料中,也有著豐富的極光記錄。最早的一條極光記錄見于古本《竹書紀年》,其中提到“周昭王末年,夜有五色光貫紫微。其年,王南巡不返”。也就是說,這是一種五色光貫穿紫微垣的壯觀天象,在其出現后不久,周昭王因南征荊楚而葬身江底。
另一條比較早的極光記錄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93年,《漢書·天文志》對此有記載:“孝惠二年,天開東北,廣十余丈,長二十余丈。地動,陰有余;天裂,陽不足。”此外,對于漢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的一次極光,《漢書·郊祀志》也記有“趙人新垣平以望氣見上,言長安東北有神氣,成五采,若人冠冕焉”。這些內容將極光出現的方位、顏色以及形狀都說得很清楚。

倒映在水面上的極光。